孩子的教育剽悍江湖心理

改善亲子沟通的“三把钥匙”

2017-06-12  本文已影响75人  轻风阅读
来自网络

生活中,指责、唠叨、说教,是很多家庭的常态,与之相对的就是厌学、疏远和箭拔弩张的家庭气氛。最近参加了艺博家庭教育春天老师的线下培训课程,其中怎样建立有效的亲子沟通让我印象深刻,我把它总结为改善亲子沟通的“三把钥匙”,如果你掌握了这三把钥匙,与孩子相处就会减少很多障碍。

1.把标准说清楚

下面这些现象,你一定碰到过:

你让孩子认真认真再认真、仔细仔细再仔细,可作业还是有很多粗心造成的错误;

你让孩子利索点,可他还是慢条斯理,对钟表上显示的那个让你抓狂的时间无动于衷;

你让孩子把屋子收拾干净,可是他马马虎虑虎的理了一遍,好像是应付差使;

于是你火冒三丈,一场家庭冲突瞬间爆发。

在我们家,每天晚上写完作业,签完字,我们都会叮嘱一句:整理你的书包,检查一下有没有漏的作业或漏签的字?可是,偶尔,我们还会出现在班级QQ群的“黑名单”上,因为本子忘带了,或是某项作业家长没有签字啦,等等。

问题出在哪儿了呢?是你没有把标准说清楚。

前几天,我让女儿把叠好的衣服放进她的柜子里,告诉她:一定要放整齐,我才把柜子整理了一遍。后来,我再打开柜子时,发现一整摞衣服勉强塞进了一个格子,虽然也是摞着的,但鼓鼓囊囊,也没有分类放置。当即把她叫过来:你怎么把衣服放成这样,太不珍惜我的劳动成果了。女儿很委屈地说:我放好了呀!哦,好吧,我们再来一遍吧。于是我教她,怎样把上衣和下装分开放置,衣服的方向如何放置便于抽取,她重新做了一遍,做的很好。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笼统地告诉孩子要认真,要利索,要整洁,可是并没有告诉他怎样算认真,多长时间吃完饭是利索,怎样算是整洁?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事儿这么简单,他应该知道。其实,孩子不是不想做好,他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做。

现在,当女儿每晚检查作业时,运用我教她的打勾核对的方法,就很少再出现在“黑名单”上了。

2.把评判变为行为描述

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贴标签。比如:

“你总是这么马虎、粗心,明明纠正过的题为什么又错了呢?”

“你怎么这么自私啊,其他人还没有吃呢!”

“你怎么这么没礼貌,客人走了都不知道送一下!

“你怎么这么磨蹭,作业做了这么久还没有做完?”

太多这样评判性的消极的“标签”,被我们无情地贴在了自己孩子的身上。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如你所愿”变得马虎、自私、没礼貌……而且这个标签可能会伴随他的一生。

还有一种,总是给孩子一些好的、但是很笼统的标签,比如“你很优秀!”、“你比他们都强!”、“你真聪明”。贴这种标签的孩子,如果本身并不自信,心里并不认同这种评价,那么这样的鼓励可能会让他不堪重负或者不明所已。

当然,正面的标签产生的正面作用要大于负面的,很多孩子需要这样的鼓励,但是这个度的把握,就决定了这个结果。如果正面标签被滥用或无诚意地使用,那么最后孩子就再也不信你了。

那么,当孩子做了一些积极的或消极的事情,我们应该怎样说才是有效的沟通呢?那就是注重事件本身,只描述行为和你的感受,而不要对孩子的个性、性格下定义。比如:

“这道题前两天才纠正过的,你还记得吗?”

“宝贝,你一个人都吃了?你爸爸还没有尝到味道呢!”

“宝贝,刚才客人走时,你只顾看电视,都没有打招呼,你是主人哦!”

“宝贝,你的作业做了两个小时了还没做完,马上到睡觉时间了,我真担心你睡眠不足!”

“宝贝,我看到你给爸爸盖衣服,看到你知道关心人,我好开心!”

“宝贝,你今天写作业好专注啊,作业的准确率也提高了,我觉得很欣慰!”

当你这样做时,就是在为孩子“如何避免消极行为”和“如何重复积极行为”提供了指引。

3.把”你“变成”我“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们有一句口头禅就是“你给我去洗澡”、“你给我看仔细“、“你给我……”

大人对孩子说的话会不会伤害孩子?其中一个简单分辨的方法是检测自己在对孩子说话时,是用“我讯息”还是用“你讯息”的方式去说。这两种说话方式最大的差异在于“你讯息”是一种“对人不对事”的说话方式,焦点在于责骂对方,隐藏自己内心对事件真正的感受。

反之,“我讯息”则是一种“对事不对人”的说话方式,说话者尝试把自己内心真正的感觉,坦诚地说出来,让对方可以明确地了解说话者真正的想法。这个沟通很关键的前提是:我讯息表达,是表达和分享关于我自己的部分,而非我对你的要求和评判! 比如:

一个妈妈下班精疲力尽地回到家里,这个时候只想休息一下,而年幼的孩子却跑来要求妈妈陪他玩。

同样的情境,A妈妈说:“你没看到我这么累吗?你想把我累死吗?自己玩去,烦死人了!”

B妈妈则说:”我知道你很想和妈妈一起玩,可妈妈今天实在太累了,需要休息一下,才有力气陪你玩,你先自己玩会儿,好吗?“

这里,A妈妈采用的就是”你讯息“的语言模式,而B妈妈采用的则是”我讯息“的语言模式。不同的回应方式,传达给孩子不同的讯息。A妈妈的处理方式,往往容易造成亲子两败俱伤——因为在妈妈的挫折与怒气下,小孩所接收到的讯息是:“妈妈一定觉得我很讨厌,很烦人,我是一个坏孩子,妈妈不喜欢我。”如此的回应可能使得孩子更加哭哭啼啼,大人则怒气余波荡漾,觉得养孩子真是够麻烦。

反观B妈妈回应的方式,是克制了自己的情绪,就事论事,不因自己的状况不佳而迁怒于孩子,选择把自己无法做到,需要孩子帮忙的地方说给孩子明白,那么小孩子接收到的讯息是:“妈妈不是不想跟我玩,她现在好累,需要先休息一下。我可以帮妈妈一个忙,自己先去玩,等一下妈妈休息好,我们就可以一起玩了。”如此的回应一方面引导孩子培养同理心,一方面让孩子觉得妈妈很爱我,我不是一个不乖或令人厌烦的孩子。

以上这三种沟通方式最关键的就是多表达自己的感觉,少对孩子作评判。经常使用,可以有效增进亲子关系,让孩子与你更贴心。相信在这种方式陪伴下长大的孩子,将是一个内在丰富、圆融具足的孩子,在未来的成年生活里将更容易过得喜悦、自在、安祥。

来自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