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之天妒英才人物

亲手断绝自己的生命,这十一位作家都是命运的败笔

2017-10-12  本文已影响654人  常余生

1、居伊·德·莫泊桑

莫泊桑

莫泊桑1850年8月5日出生于法国。是十九世纪后半叶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不会陌生,他的短篇《羊脂球》从八十年代就进入了中学生必读的经典名录了。而我对于莫泊桑的了解最初还是来源于当年初一时候的那篇课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我记得老师讲到了这篇文章的作者——莫泊桑。

但从未提及他是自杀而死。

也从未提及他荒诞痛苦的一生。

莫泊桑的私生活十分的混乱,《玫瑰姑娘》中暗指的那段生活使得莫泊桑在26岁时就不幸染上了梅毒。著名的“玫瑰之叶”号游艇也成为了莫泊桑乱交的代称。梅毒对神经的侵扰使得莫泊桑的思维一度的混乱下去。他忍受着神经痛带来的各种并发症,他用过药物控制,麻醉药,甚至是来自于东方的神秘针灸和拔罐,都毫无效果。而且神经分裂症也在不断侵蚀着他的灵魂。但是病痛的囚笼也没有困住文学的飞翔的翅膀。

1893年7月6日,在吗啡和乙醚也无法安抚梅毒病毒入侵大脑的痛苦之下,一代短篇小说巨匠切喉自杀。

之后左拉评价莫泊桑“具有法兰西的灵魂”。

那些不认识他的人将通过作品都爱他,因为他歌唱了永恒的爱,歌唱了人生。

代表作品

《梅塘之夜》小说集,成名作《羊脂球》即在其中。

《皮埃尔和若望》

《一家人》、《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戴丽叶春楼》

2、杰克·伦敦

杰克·伦敦,原名为约翰·格利菲斯·伦敦(John Griffith London),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生于旧金山。他在一个既无固定职业又无固定居所的家庭中长大。24岁开始写作,去世时年仅40岁。从1900年起,他连续发表和出版了许多小说,讲述美国下层人民的生活故事,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他的作品大都带有浓厚的社会主义和个人主义色彩。他的作品在全世界都广为流传,是最受中国读者欢迎的外国作家之一。

本身我在自己评论中是不喜欢加入很主观的思想的,我想从一个客观的文学角度评价一个作家和他的作品。不过杰克伦敦某些作品当中的种族歧视的感觉,还有辱华的思想很难回避。但是话又说回来,在那个时代很少有人可以给当时的积贫积弱的中国有正面的评价。

但是杰克伦敦的一生还是相当的具有传奇色彩的。

杰克伦敦的前半生未成名时一直挣扎在社会底层,他11岁的时候就辍学,只接受了小学教育,曾经因为盗窃行为被捕(名人不论做过什么龌龊的事情都会被后人加以评说)做过水手,在街头与牢狱之间游走。他一生都是个不安分的人,十九岁时进了奥克兰中学,接触了共产主义,同时加入了社会党。他参加工人集会,发表激烈的演说,主张破坏现有的社会秩序,并曾经因此被捕。杰克伦敦早期受社会达尔文主义以及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影响对中国庞大的人口数字感到恐惧,也造就了以后对于中国态度的消极。

1904年杰克伦敦作为记者到过远东日俄,也给自己丰富的人生加上了浓重的一笔。当他来到远东见过了真正中国人,也认识到中国移民身上特有的的天赋和勤劳的时候,他对中国的印象是大大改观的,也出现了一批黄种人的正面形象来讴歌美洲早期移民的精神。比如晚期作品《月亮谷》。

杰克伦敦的成名和财富都是写作带给他的,很多权威说杰克伦敦成名之后的作品粗制滥造,贪图个人享乐,但是我觉得这个是杰克伦敦早年的经历所致,他贫穷过,受过人世的苦难,他应当有享受的权利,这是命运对于每个人的玩笑,也是命运的败笔。

1916年11月22日,杰克伦敦在他的豪华牧场里服用过量吗啡自杀。

我想去看看,到底有多豪华。

代表作品

《狼子》、《热爱生命》、《丢脸》

《马丁·伊登》

《海狼》

3、史蒂芬.茨威格

斯蒂芬·茨威格1881年11月28日生于奥地利的一个犹太家庭。是一位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茨威格在中国的成名大部分来自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小说被多次改编成为话剧和电影,为读者熟知。

而在欧洲,他的成名却是来源于他的名人传记作品。他作为一个反战人士活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日子里,而在他自杀的时候,还没有等来世界和平的曙光。

这么说吧,你可能没有接触过茨威格的作品,但是你一定知道罗曼罗兰,巴尔扎克。而这两部传记就是茨威格操刀所写。而《三作家》一书当中介绍和评论了三个作家:卡萨诺瓦,司汤达和托尔斯泰。

茨威格后半生颠沛流离,战火毁掉了他的家乡,他从奥地利逃往英国,又从英国逃往美国,再从美国逃往巴西,最终在巴西自杀于1942年。

有人说,茨威格是一个沐浴在哈布斯堡帝国余辉下的旧时代文人,一个继承了维也纳温文闲适传统的富有作家,同时也是一个泛欧主义者。当他所依附的时代过去,他心爱的祖国支离破碎,并在20年后在世界版图上消失的时候,他也就失去了活下去的理由。

但是我觉得茨威格一定不会仅仅自决于祖国的破灭。两次战争的创伤和和平主义理想的崩溃加上对犹太人茨威格的迫害才是最终让茨威格没有等到二战结束的那一天的罪魁祸首。

茨威格自杀时,离二战结束还有三年。

代表作品

《罗曼罗兰》、《巴尔扎克》、《三作家》、《断头王后》

《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一个女人生命中的二十四小时》

《永不安宁的心》

《昨日的世界》、《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4、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澳客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海明威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也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个人。美国作家的代表人物,无数人硬汉的梦想的来源。他的《老人与海》成为了不屈服命运的符号一般的存在,也是我学生时代第一本试图读英文原著的作品。

他的一生和他的小说风格一样,就是相当的强硬。一战和二战都参加过,是参战,是亲自上前线,而不是走走看看。我们祖国的抗日战争,海明威是第一批来到中国战场的美国记者之一。而且一生酷爱打猎,一次狩猎中的飞机失事使他身受重伤,接着在一个月以后的一次森林大火中又惨遭厄运,最终无法抵达斯德哥尔摩而无缘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我一个大大的服字送给海老。

最终,这样一个硬汉为什么自杀?

首先,战争的创伤在他的心中早已无法治愈,从他的《永别了,武器》等作品对战争的描写就可以看出,海明威体内的子弹对他的人生有何等的影响。

其次,海明威这样的英雄确实也逃不过英雄迟暮,病魔缠身的时间规律。他的晚年被病痛和抑郁症所折磨,他们那个家族的抑郁症史加上海明威的腥风血雨的战争经历,抑郁症的出现是情理之中的。人或许可以逃得过身体的病痛,但是精神的病痛无人能对抗,即使你是海明威或者尼采。

最后,价值的追求。这个说起来很玄,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就好像冲刺到终点的精疲力尽的运动员失去了目标之后也懒得再跑下去了。

总之,海明威的一生是荣耀的一生。

1961年7月2日,美国作家海明威在爱达荷州凯查姆他的居所里开枪自杀,没想到这一句晚间的问候,竟成了海明威对每一个人说的最后一句话这一天是星期天,已被确诊为患有痴呆症的海明威起床很早,他的妻子玛丽还在睡觉。海明威找到储藏室的钥匙,拿出那支镶嵌着银饰物的双膛散弹枪,来到前厅里装上子弹时,电话响了,他拿起电话,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我是海明威医生;我们都欠上帝一死,今年死的明年就不必等死了。”说完就挂了电话。然后他走到前厅门口,把那支用来打鸽子的双膛枪口放在嘴里,同时扣动了两个扳机。

代表作品(我闭着眼睛都能说)

《太阳照常升起》

《丧钟为谁而鸣》

《老人与海》

《乞力马扎罗山下》

《永别了,武器》

5、王国维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说来惭愧学生时代早早的听说了人生的三种境界说:“第一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高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竟然好多年都不知道是谁人所总结,也没有用心查证,直到前几月读了《人间词话》才知道是王国维的经典。

其实王老的著作《人间词话》《人间词》为我们凡人所熟知,但是一位专门从事古文字研究的朋友却说,这两本书难尽王国维先生之万一。

王国维的学术成就和他三重境界说的理解我们暂且不提,单只说说他的自尽。

读溥仪《我的前半生》一书中略有提到

王国维早年受罗振玉接济并结成儿女亲家,然而罗振玉常以此不断向王氏苛索,甚至以将王氏女儿退婚作要胁,令王国维走投无路而自杀。

然此说漏洞百出,溥仪亦是听他人言传,不足采信

我还是觉得,王国维先生身上有一种文人的风骨,正是这种风骨,才是他“以身殉国”缘由。

1924年,冯玉祥北京政变驱除溥仪之时,王国维已经殉国未果一次。

1927年,北伐军挥师北上,听闻北伐军枪毙湖南叶德辉和湖北王葆心(王被杀是谣传),6月2日同朋友借了五块钱,雇人力车至颐和园,于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从其遗体衣袋中寻出一封遗书,封面上书写着:“送西院十八号王贞明先生收”,遗书内容如下: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移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于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很难评价祖宗传下来的的这种“武死战,文死谏”的文化是不是好的,但是我觉得在那个时代,王国维先生的这种气节是合理的而且是需要的。我不会苟同有些人所说的“殉情说”、”逼债说“、”文化衰落说“等等,我想,不论什么社会,我们都应当坚持一点什么,献出生命固然不推崇,但是气节这个东西,希望它曾经存在过,希望他未来还会存在。


6、老舍

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足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的一生是悲哀的,幼年丧父,晚年横死。父亲是一名旗兵,在老舍一岁时,力战日本军队殉国。

老舍的母亲在那个昏暗的时代养育老舍,不知道受了多少苦难。

而这些苦难,最终都凝结在了老舍的文字里。

老舍在我心中的地位是诸多近现代作家所不能比拟的,上个书单就推荐了老舍先生的《文学概论讲义》,真的值得每个人用心读。

记得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是课本上的课文,以前学的时候看不太清出,只有一种感觉,就是这些人真的好可怜,如今药评价老舍先生之前再去重读《骆驼祥子》,简直每个字都在滴血!我们批判一万次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如看一遍《骆驼祥子》。

老舍一生写书传道,任教育人,最终不得善终。

我并不想对文革对文人的迫害作出过多的评价,文革时期的损失在文化史上是无法估计的一个大数目。我一生都不想参与到对于文革的讨论中去。我也庆幸自己生在了一个好时代。那个时代自尽的人很多,我想用老舍代替对他们的评价,就不一一列举。

我也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而且我也有答案,自以为经得起全球知识分子的质疑,那就是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所谓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利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的年代,也是拉瓦锡上断头台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杀的年代,也是老舍跳进太平湖的年代。我认为,知识分子的长处只是会以理服人,假如不讲理,他就没有长处,只有短处,活着没意思,不如死掉。——王小波《知识分子的不幸》

1966年8月24日,中国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命运的败笔不过如此。

7、三毛

三毛,原名陈懋(mào)平(后改名为陈平),中国现代作家,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

三毛本身就是一本书。

我不知道如何评价三毛,甚至于我的文章是卡在这里的,我无限的想要三毛的那种生活,可是却被一切牵着,丝毫逃离不了。

我想着也是很多人心中的想法吧,我们羡慕三毛,我们理解三毛,她是那个我们想象中虚幻的自我。

自由的旅行、自由的爱。自由的活着、自由的死。

很多人质疑荷西的存在,我也听过这样那样的争论。可是这又有什么呢?三毛对于我来说,都好像一个虚幻的人。

最终三毛的死去,早有人出来例证是忧郁症的结果,十分合理。

但三毛在我这里从来就没有死去过,她还在撒哈拉,她还在流浪。

代表作品

三毛自己(对于三毛,我实在是无多的话想说的,如果这个神奇的人我们可以理解,自然读得懂。我并不是想说她有多么伟大多么厉害,我只是想说她活得最平凡可是也最不平凡,她的文字,特别是后期的作品,读过之后,无话可说)

8、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近代著名作家,有“鬼才”之誉。他与森鸥外、夏目漱石被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三巨匠。35岁那年因对未来充满不安而自杀。一生虽短暂,却写了超过150篇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篇幅很短,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少直接评论,而仅用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便让读者深深感觉到其丑恶性,因此彰显其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其代表作品如《竹林中》(改编为电影《罗生门》)已然成为世界性的经典之作。

今天早上还在读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选《诸神的微笑》,对于芥川龙之介我确实有一些想说的。

从《罗生门》说起吧,他的小说整体的风格可以从这篇文章中看出来一些,思考人性的挣扎,和日本的佛教思想有一定的渊源,有一种解脱和超度的意味如果你以为这就是全部那就错了。(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其实并不是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而是他的另一部小说《竹林中》)。

比如《诸神的微笑》这一篇,就透露着对于日本文化的强大自信,其中对于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传承关系的否定让我十分不舒服,片面的强调中国文化的日本化,而放弃对中国文化的肯定。

再说《橘子》、《舞会》这一类比较温和的作品,也显示出来了芥川龙之介对于笔力的把握和文章视野的开阔。但是其中偶尔出现的中国人形象也是十分不堪的。

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身份来中国旅行四个月,,先后游览上海、杭州、苏州、南京、芜湖、汉口、洞庭湖、长沙、郑州、洛阳、龙门、北京等地,回国后发表《上海游记》(1921)和《江南游记》(1922)等。这次任务非常繁重。在任务的压力和自身压抑作用下,他染上了多种疾病,一生为胃肠病、痔疮、神经衰弱、失眠症所苦。

而后,他的作品当中的成分压抑和迷茫愈发多了,《竹林中》还一度与柯林斯的《月亮宝石》陷入了”罗生门“中,而后来还是凭借芥川龙之介独特的压抑氛围和可以自圆其说的矛盾而化解了误会。但是他的健康问题却让他的作品走上了一个极端,产生了极富争议的作品《河童》。

来说芥川龙之介的自杀,是一种文人自杀的典型——某种具有仪式感的自裁。

芥川出生之后七个月母亲就发疯而不能照料他,无奈其父亲新原敏三将芥川送到母亲家族作为样子,所以芥川的姓是随母亲的。所有童年时失去母亲的孩子都是悲惨的。

大正末から昭和初めは、大正デモクラシーの夕映えがまだ残り、普通選挙法が公布され、円本と呼ばれる安価な文学全集が競って出版された。銀座ではモダンボーイ、モダンガールが闊歩(かっぽ)した。

在大正末期到昭和初期,尚存留着大正民主运动的一点余霞,普通选举法被公布出来,时人唤作“一元本”的廉价文学全集竞相出版。银座街道上,“时尚女孩”、“时尚男孩”阔步前行。

一方で治安維持法公布、金融恐慌、第一次山東出兵と、次第にきな臭い空気が漂い始めた。芥川が自殺した27年は金融恐慌に伴う不況の絶頂期であり、首都を襲った関東大震災(23年)の記憶もまだ生々しかった。世界的にも「不安の哲学」が流行していた。芥川の死は、不況下で苦しむ中産階級の不安を反映し、左右思想に分裂する知識人の孤独を増幅させた。

而在另一面,带有硝烟味的空气也逐渐飘荡在世间,如治安维持法的公布、金融恐慌、第一次山东出兵等等。芥川龙之介自杀的1927年,正是伴随金融恐慌的经济衰退达到最顶点的时候,人们对袭击首都的关东大地震(1923年)还记忆犹新。世界上也到处流行着“不安的哲学”。芥川的死,反映出了在经济颓势下挣扎的中产阶级的不安,更加深了思想分裂为左右翼的知识分子的孤独。

1925年,34岁的芥川龙之介发表了《大导寺信辅的前半生》,这是一篇自我告白的作品,带有相当大的自虐倾向,而且没有写完,如实地表现了他的健康和创作力的衰竭;其后又挣扎着写了《点鬼簿》《河童》《某傻子的一生》和《西方人》。

1927年芥川龙之介继续写作随想集《侏儒的话》,作品短小精悍,每段只有一两句话,但意味深长。7月24日,由于健康和思想情绪上的原因,35岁的龙之介在自家寓所服用致死量的安眠药自杀,枕边搁置有圣经、遗书与遗稿。

9、三岛由纪夫

三岛由纪夫(Yukio Mishima),原名平冈公威,1925年出生于东京,是日本小说家、剧作家、记者、电影制作人、电影演员。作为日本战后的文学大师之一,他不仅在日本文坛拥有高度声誉,在西方世界也有崇高的评价,甚至有人称他为"日本的海明威"。他曾二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也是著作被翻译成英文等外国语版最多的当代作家。最后,他因为极端激进的政治目的而自杀谏世。

他的文字读起来非常的舒缓,节奏很慢,类似于寒冰化水。当然这样形容也不十分形象。

总之就是柔美细腻,和海明威的作品是两种极端的方向。

但是作品之外的三岛由纪夫有事另外一种形象,我要说这个人是十分矛盾的,正如日本这个国家矛盾的文化一般,阴柔和刚强居然汇聚在同一个角色的身上。

三岛从小和祖母一起长大,而祖母却是一个被丈夫感染梅毒而卧病在床的强势女人,三岛对性与死亡的思考或许就从这里开始了。

在三岛的早期作品中《禁色》和自传体小说《假面自白》中的主人公都是同性恋,从侧面表达了三岛对于性的思考。晚期的作品则受到基督思想影响而多于思考死亡。

而为什么说这样一个偏于阴柔的男作家又是一个矛盾的人呢?

三岛由纪夫是一个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组建了”盾会“(盾会是三岛由纪夫在其生命最后几年,主张回归传统天皇制度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军国主义倾向。盾会规模很小,仅有百余名会员,成员几乎都是在校大学生,成员不接受任何形式的俸禄,每隔两年会员将拥有一套新制服(包括军帽和军靴),三岛由纪夫亲自设计了会旗。)宣传右翼思想,这也使得三岛的书很长时间在中国都属于禁书。

而且三岛追求希腊式的男子的肉体,他的做作品中也经常的出现肉体与鲜血模糊的场景,所以三岛又是一个十分刚毅的人。

矛盾而统一。

直到1970年11月25日三岛由纪夫杵他创作的四部曲《丰饶之海》的最后一部分稿子送到出版社,然后带着“盾会”的学生森田必胜等四人冲入市谷自卫队驻地散发传单,号召士兵起来政变,鼓动失败后他同森田必胜一起剖腹自杀。

代表作

《酸模》、《百花怒放的森林》、《爱的饥渴》、《假面自白》、《禁色》

10、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年-1972年),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

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艺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古都》以及《睡美人》等。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亦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日本作家。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

川端康成和前面提到的三岛由纪夫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三岛是川端康成推荐而走上文学道路的。

有人推测三岛由纪夫的自杀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川端康成抢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从而失去人生的方向。1970年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不少作家赶到现场,只有川端康成获准进入。有人甚至推测,川端之死与三岛由纪夫不无关系。

1972年4月16日,三岛自杀之后17个月,川端康成也选择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只字遗书。两人相继自杀留给了后人无数的疑问。但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雪国》写于1937年,与之齐名的《古都》正是写于1962年。

可能是对于美的追求到了尽头、也可能是对于社会文化的各种变革的无奈,也可能是来自于童年”参加葬礼的名人“的阴影。日本整个时代的作家仿佛都在挣扎着,至于原因,希望有人可以解读,也或者将会永远的尘封。

11、太宰治

太宰治(だざい おさむ),本名津岛修治(つしま しゅうじ),日本小说家。太宰治从学生时代起已希望成为作家,21岁时和银座咖啡馆女侍投海自杀未遂。1935年《晚年》一书中作品《逆行》列为第一届芥川奖的候选作品。结婚后,写出了《富岳百景》及《斜阳》等作品,成为当代流行作家。1948年6月13日深夜与崇拜他的女读者山崎富荣跳玉川上水自杀,时年39岁,留下了《人间失格》等作品。

太宰治很惊人地一生五次自杀,从高中时代自己的偶像芥川龙之介自杀时就准备自杀,就像我刚刚所说的,日本的作家好像都在挣扎,整个时代的价值通过这些作家表现出了一种惊人的压迫感,幸亏太宰治自杀未遂,不然我们会少很多优秀的作品。

第二次自杀原因是学业荒废,被人耻笑。这次是和一名咖啡馆女招待一起,仅同居三天,就跑到海边,双双殉情。仍然是吞吃安眠药,太宰治被救活了,而与他一起赴死的少女却真的死了

第三次自杀,是因为不能获得他梦寐以求的芥川奖。太宰治的短篇《逆行》,入围第一届芥川文学奖。但因为川端康成的反对,导致他落选;下一届,他原以为这次对于他,可说是唾手可得,不料还是落选;再一届,他一反常态,向评委们乞求:请你们给我希望,虽然我死皮赖脸活下来,也请夸奖一下;请不要见死不救。即便如此,他仍然落选。于是,他跑到山上要上吊自杀,只因绳子脆弱,又一次和死神擦身而过。

第四次自杀,是太宰治怀疑自己的情人小山初代对自己不忠,强迫初代到了一处谷山温泉,实施殉情计划,仍是服安眠药。而这次服下的安眠药药量仍然不够,就连医院都不必送,他们就被救活过来了。

直到第五次,一九四八年六月十三日,他才顺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和他的另一个情人一起,跳入东京西郊的河里溺亡。两人的腰部,用红色的绳结绑在一起;彼此的手,穿过对方的腋下,紧紧抱住对方的头。据说,两个人在雨中沿河走了好长一段路程,然后才跳入河中。不要绝望、在此告辞,这是太宰治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生的鼓励,还是死的告别?至今也没有人读懂它的原意。

代表作

《正义与微笑》

《人间失格》

《富岳百景》

《斜阳》


当然我们整个历史上自杀的文人墨客诗人作家自杀而死的绝不仅仅是这么十一个人,他们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不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归咎于他们自己本身还是归咎他们的那个时代。

都是命运的败笔。

其实我们人,就像一群蚂蚁。我们每个人都处于蚁群之中,不需要辩明方向,只需要跟着潮流。可是总有落单的蚂蚁,离群近的蚂蚁,还能闻到些许气味,但业已盲目,这独蚂蚁便会寻找,如此便有了文学;离群远的蚂蚁,看不见群落,甚至气味也不见,他的寻找想必就会铸就哲学。

但孤独的蚂蚁孤独的寻找,离群总会寒冷,索居便会消亡。

但带领蚁群前进的总是落单的那小部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