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作家文学梦

从巴金的《家》里寻求今天家族的传承

2019-10-01  本文已影响0人  冯俊龙
从巴金的《家》里寻求今天家族的传承

巴金的《家》是一部彪炳史册的鸿篇巨著。这部写于差不多一百年以前的作品,在当时是具有划时代的积极意义,在文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今天看来,我们不但要回味过去的历史,借鉴一代文坛巨匠的写作技巧和为历史擎起的一面旗帜,也应该从作品中寻求家族的传承。

《家》以20年代四川成都封建大家族高家为背景,客观真实地写出具有鲜明代表性的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像现如今很多家族一样,从表面上看,高家一家人知书识礼、事事如意;家族内部礼法森严、尊卑有序,但实际上,这个以高老太爷为首的封建家庭,不但享乐主义盛行,还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

普通家庭的快乐和幸福,在这个家族却要服从长辈礼教。凡事都要以所谓的“家族荣誉”为首,长房长孙觉新不能和心仪的梅表姐结婚,仅仅因为两家的母亲在牌桌上闹了别扭;觉慧爱着婢女鸣凤,高家却硬逼着要把她嫁给卫道士冯乐山——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头子;老二觉民不答应家里给他订的亲事,竟然要躲出家门;还有克字辈的几位“君子”,表面满口“礼义廉耻”,背地里却干着蓄妓玩戏旦的勾当,偷拿了自家女人的手饰,或卖或送,好一派胡作非为的乱像。

从巴金的《家》里寻求今天家族的传承

一百年后的今天,虽然现在的年轻人讲求和父母分开另过,更不要说和祖父母一起生活,像高家这样四世同堂数十人一起过日子的大家族绝无仅有,要寻找到依靠祖传家财或者一人之力,让整个大家族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恐怕不再是平常百姓之家。即使当年的高家,高老太爷过去也是因为当官才积聚了巨额财富。

坐吃俸禄游手好闲,难免不生出幺蛾子来。

当年巴老写文章是要揭露封建社会对年轻一代的荼毒,特别是封建大家庭在时代风雨中崩溃灭亡,礼教道德的腐朽罪恶,进一步塑造年轻一代叛逆者在时代潮流影响下的觉醒和在反抗封建专制家庭斗争中的成长,揭示封建家庭父辈人物伦理道德的虚伪和沦丧;歌颂受到新文化运动思想激荡的子孙辈们的叛逆行动,表现一代青年女性的悲惨命运和她们的觉醒与抗争。但是,正是有了这个“全家人靠一个人(高老太爷)养活”的财神,高家人才有了“饱暖思淫欲”的资本。

高老太爷本身的虚伪和专制,大多来自自己积聚的财富可以让子子孙孙富裕地生活下去,当然旧社会的体制和礼教也是帮凶。在洋学堂读书明了事理知道反抗的觉民、觉慧,不依从高老太爷的安排、并且还在外面从事着与读书“格格不入”的事情时,高老太爷居然仰天长叹:“洋学堂会教坏人!”

假如高老太爷和几乎同时间的曾国藩家族相比,曾氏家族提倡并影响后世的“书蔬鱼猪,早考扫宝‘也在高家盛行,恐怕高克定就不会在高老太爷六十六岁寿辰时那般张狂:“横竖有的是用不完的钱,每年要收那么多担租谷。刘升下乡回来说,今年收成好,虽然有兵灾,还可以比去年多收一点。多花几个钱也不要紧!”高家的子弟,不说也像曾家的子弟一样上战场建功立业或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少在克字辈里不会出败家子。

但是,具有同样封建礼教的头脑,无论是曾家还是高家,在对待女性问题上都是专制而且残忍,让自己的至亲遭受伤害。时代的进步才让男女平等,才让女性真正得到解放。

一个家族的传承,首先是要子弟明理,而明理的重要途径,就是读书。言传身教当然是有效途径,但读书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步可想而知。古语有“子不教父之过”,养育子女还要承担“受过”的责任,当然这“过”就是付出心血的代价。

清朝政治家林则徐有一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高家和曾家之不同(当然高家在之后也可能改变),大多在于此。

“聪明有种,富贵有根”是说人的遗传基因和家族前辈的积累都重要,但“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种社会效应是要建立在不断奋斗和自我更新之上,否则就会坐吃山空,中国人常说的“富不过三代”就是这个道理。

家族的灵魂人物像航船的舵手,树立家规制定方向,后人才有奋发向上的动力;读书才会让人有自己的信仰,生活有了积极的意义,家族才能往下传承。

有了美好的家,自然就有富强的国。

从巴金的《家》里寻求今天家族的传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