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剥夺与被放弃的生命
心情实在是好不起来。
原本策划要去清快塘看紫藤花——先跑上三公里去搭巴士,乘车过海到碧堤半岛,下车后再跑两公里到喜香农庄——
紫藤花已开过数日,凋落恐怕就在这一两天了,真想去看!
可是天气预报说有80%的可能性会下雨。早上起来阴得厉害,这种天色看花恐怕没什么兴味。
犹豫再三,决定不去;之后太阳明晃晃照了整个下午,可惜看花已来不及。
于是我整天都悻悻不乐。
看看新闻吧。
忽然汗毛直竖起来——就在今天早上7点,港铁沙田站地铁列车正在进站,站台上的一名男子直接跳下,被卷入车底,不治身亡!
警方公布了初步调查结果:因工作原因自杀。
新闻只是几行字,我想象当时情景,揣度那名男子的心情,胸中翻滚着复杂难言的情绪,久久无法平静。
到了傍晚,微信推文满屏皆是“马原”。
多年前曾读过马原,此刻无论如何也无法将其人与其文字联系在一起。
更无法将“文化人”的身份与“城堡主”“奴隶主”的形象联系起来。
可是不管怎么说,他的儿子马格确实是因为并非绝症的心脏疾病而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3岁,而不让他治病的正是他所崇拜与敬爱的父亲马原——这是事实。
我见到了各种惊人的标题,读到铺天盖地的控诉,被无数咆哮与泪水冲击,心里堵得透不过气,脑子里仍是懵的。
——这是马原?这真是他做出的事?这真的是一个父亲的选择?
——他真的卑劣到如此地步?还是一个知识分子真的可以愚昧到如此地步?
我迟迟没能与全网的愤怒情绪同步,而是处在一种难以置信的困惑当中。
这些或远或近真实发生的事,这些坏消息,突破了我的认知底线,让我感到惊悚莫名。
早上那些因未能访花而生的惆怅郁闷,与这些被剥夺与被放弃的生命相比,算得上什么啊。
在这些被放弃和被剥夺的生命面前,生活中的如访花般的小小享受,又是何等奢侈啊。
晚上,杨本芬做客直播间,与读者聊女性自我价值的探索和读书的力量。
她在八十岁成为作家,将母亲的故事写进书中,令无数人读得心沉沉而泪涔涔。
有多少苦难就有多少坚韧,命运多舛则抗争弥坚,无论是乌云蔽日还是泰山压顶,总归是抵死苦撑,要活下去。
先活下去,再图后来。
杨本芬的《秋园》在作者的耄耋之年,以朴素的光辉照耀人心底的阴冷。
可有些地方,是它无论如何也无法抵达的——是那些被剥夺与被放弃的生命。
一念及此,心中不知是痛是恨,滞塞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