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工作=3年成长,如何实现让老板都惊叹的升级速度?
高效工作的正确定义
虽然已经工作几年了,但是很多人还是处于“努力工作”这样的学生思维,而没有转变为“高效工作”的职场思维。就像电影《穿prada的女王》里的那句经典台词,时尚杂志总编米兰达听助理安迪汇报工作的时候,无情地打断她说:“我对你无能的细节不感兴趣。”
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是“高效工作”呢?
任何无法被定义的问题都无法被解决
“对于一个线下课程来说,实用性和体验感两者之间应该如何平衡?” VS “在时间有限且紧急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把课程的实用性和体验感做到最好?”
你看,一个复杂问题就像一只披着狼皮的羊,看上去很凶狠,实际上很温顺。而准确地定义问题,就是把羊身上的披着的狼皮瞬间扯下来的过程。
那么回到“高效工作”这个词,我们该如何定义呢?时间管理吗?有效沟通吗?独立思考吗?团队合作吗?以上这些答案都对,但是都不完整。你看过那么多《时间管理》的课程,但是好像没有用,其实关键是我们没有正确定义什么是“高效工作”。
我对于“高效工作”的定义是:在工作中,如何利用有限资源,实现最大价值。
工作当中我们能够使用的资源是有限的。明确了“有限”这个大前提之后,我们就可以考虑“资源”和“价值”这两个核心词了,那么问题来了:
1. 什么工作对于公司来说是高价值的工作?
2.我有什么资源?如何最大化地利用资源完成高价值的工作?
你所能创造的价值和你的职位无关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工作对于公司来说是高价值的工作?
一般而言,一个人的价值可以体现在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个人效率层——就是你做一项工作比别人快或者耗费的资源比别人少。
例如,同样质量的方案,别人平均要花费一周,而你两天就可以完成。通常基层员工就需要从这个层次下功夫,要练就自己的「职场必杀技」。
第二个层次:团队效率层——就是你能够构建或优化流程,使整个团队的效率得到提升。
比如,一个销售经理根据成功经验总结出了一套人人都可以执行的销售话术,他就比一个超级销售更有价值。因为他可以为整个团队赋能,通过提升团队中每个人的绩效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利益。
第三个层次:组织文化层——就是你能从具体业务中抽离出来,去打造一个场域,激发团队的每一个人去创造高绩效。
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我又不是管理者,我只能提升我的工作效率,没办法去打造文化层面的价值啊。我想说,并不是你成为了管理者,才能够做更公司层面的工作。而是当你把手上的工作做到极致,你也可能为公司构建文化。
老板往往是职场中最容易被忽视的资源
首先,想办法调动你可以调动的一切资源;
首先,第一类是资源就是“我”,包括我所有的时间、注意力等等。
为什么很多人都一直说,要成为职场的超级个体?其实是因为职业发展初期,你自己就是你能掌握的最大的资源。我们的思考力、注意力、能力等等,都是我们宝贵的资源,几乎撑起了职场初期我们所有的工作。
但是这里要注意,资源也分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
其中时间、注意力就是不可再生的,用一点就少一点。
对于这类资源,我们需要谨慎选择,宁愿花一些时间做决策,也不要盲目消耗每日有限存量。
而对于可再生资源,比如能力,我的管理方式就是刻意练习、提升能力。
我会强迫自己每天都进行当天学习和反思的输出,要求就是当天输出、文字输出、以别人能够看懂的方式输出。
除了“我”以外的资源,我都定义为第二类资源,包括老板、同事、公司的资金等等。
除了老板之外,每个同事也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你可以为每个人制定一个最佳使用手册,实现精细分工、各司其职。 我自己是这样分工的,可以和大家分享。
老板负责的工作是优先级排序。帮助我知道我的工作中什么是对于公司价值最大的事情。
同事负责的工作是互助成长。基于“木桶理论”,团队中可以通过长板与短板的互补,实现1+1大于2的效果,比如我们的教研学习会。
下属负责的工作是标准化执行。当然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我会设置下属完成的工作难度逐层提升,直到可以独立完成一个项目。
希望你也可以不断高效工作,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