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后终于发现,“中国式教育”硬伤到底在哪儿?
教育一直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尤其现如今人们更重视教育问题,国内的家长们生怕孩子养不好落后在了起跑线上,便特别关注别的国家的教育,在微信里经常可以看到对比中国的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文章,但是为什么这么多文章,得到的最后效果却并不尽人意呢?我们到底要培养出怎样的下一代?
在追逐这些看得见的教育标准的时候,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慢慢丢掉了家庭中看不见,但是可以产生长远影响的东西。
在寻找这个产生深远影响的东西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父母在教育理念上的三大特点:
1、父母爱逼着自己的孩子做自己认为好的事情
父母很喜欢把自己未实现的事情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晚饭桌上交谈的话题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真正关心的事情,因为这个时间是很多家庭难得聚在一起的时间。
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晚饭桌上交谈是非常值得家庭成员珍惜的,也是教育者研究的话题。
2、家庭特别谨小慎微,比较服从权威
从中国家长的角度来说,一般都会比较担心孩子惹麻烦,给孩子灌输恐惧做新的尝试的潜意识,有时还会在麻烦出现后在解决问题和抱怨两个方向上选择后者。而国外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却是另外一个态度:就是当你make trouble之后,you have to know how to get out of it. (当你惹了一个麻烦,最重要的是你知道怎么去解决这个麻烦。)
3、喜欢抄别人的,比如别人家的孩子如何优秀,照着打造。
在每个普通的中国学生成长的路上,想必都会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陪伴自己成长,父母总是习惯用优秀的同龄人来督促孩子进步变得更优秀,相反给自己的孩子在精神和情感上的支持就很少。
12年前,美国密执安等几所大学的教授,对将近3000多人做了一次全国性的调查。调查发现:在儿时获得过父母更多情感方面支持的孩子,在成年甚至老年以后,都比较容易少地发生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
而孩子们需要的,从外面得不到的,却恰恰是这些东西,精神和情感上的支持的力量是非常强劲的,可以传承永久一代一代的。我们应该开始重视这种家庭教育的力量。
相反,父母无形中的否定和打压确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大的拦路虎。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逐渐形成自己对社会的认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中国家庭强调个性的教养是比较少的。
现在,随着中国父母们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及对外界的广泛接触,已经慢慢开始意识到精神情感上的支持与个性化培养这两点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深远影响。
最后送给父母和同学们一句话:Be different, not just be better!(成为不一样的人,而不是成为更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