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十字脑科】酷暑头晕目眩是中暑吗?不一定!可能更危险……
炎炎夏日,是中暑的高发时节。然而你可能不知道,每年夏季也是脑卒中(俗称“中风”)的高发期,气温越高,危险性越大。
“120”急救量急速攀升
近期上海持续高温,蓝十字脑科医院接诊最多的不是中暑患者,而是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7月30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获悉,从7月23日大暑以来,市中心城区出车量相较6月份增长5%-10%,总共接诊的中暑患者有80多例。相比中暑患者,最多的还是心、脑血管和外伤类病人,其中心、脑血管类疾病占据第一。
东方网去年同期也曾报道,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出车频率较此前增加了10%。不过,即使是高温天,上海中暑的患者相对较少,而120出车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夏季心脑血管病人较往常多了。其中,冠心病、急性心梗、脑出血、急性脑梗都呈现高发态势。
“中风”易与“中暑”混淆需警惕
有些人认为,天气寒冷才比较容易引发中风。
《上海大众卫生报》报道,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酷暑时节也是脑中风的高发季节——当气温上升到32℃以上时,脑中风的发生率较平时高出66%,并且随着气温的升高,危险性还会增大。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专家李振并主任解析,夏季发生的脑卒中,大家往往称之为“热中风”。在气候炎热情况下,人体出汗多,体内水分散失快,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常会因为血容量不足和血液黏稠度增高而诱发脑血管堵塞,导致缺血性卒中发生。
在现实生活中,“热中风”与“中暑”的表现很容易被混淆,但两者在防治方面完全不是一回事。
据《沈阳晚报》报道,在一家化工厂工作的中年男士秦先生,属于典型的“高温工作者”,工作环境长年处于40℃左右的高温下。
不久前,秦先生在工作时突然感觉晕眩无力,站立不稳,无法继续工作,同事询问他哪里不舒服,他虚弱得说不出话来。工友以为他中暑了,赶紧把他搀扶到凉快的地方,给他喝水,让他休息。可是,休息了一个多小时也没缓过来。
一位有经验的老工友见秦先生说话吐字不清的样子,果断地提醒大家说:“不好,他会不会不是中暑,是中风了?”大家赶紧把秦先生送到医院,果然秦先生被诊断为中风。
李振并主任表示,对于情况不明的患者来说,首先使其脱离高热环境,对中暑、热中风都是必须的。在初步辨识指征方面,中暑者体温极高,因体温调节衰竭,多在40℃以上,可能无汗;中风病人可大汗淋漓,体温却不一定很高。从患者人群识别来看,高温作业工人、武警战士、运动员、学生易发中暑;而中、老年人则应多考虑是否中风的情况。
“热中风”有这些先兆症状
李振并主任分析到,脑卒中起病突然,但在发病前有一个病理演变过程,临床上会表现出各种先兆症状,常在中风发生前数分钟至数天内出现,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头痛头晕,伴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症状往往呈加重且变得持续。
2、各种运动障碍。如四肢一侧无力,持物不稳,突然跌倒在地;突然出现吐字不清,说话错乱,吞咽呛咳,口嘴歪斜。
3、感觉障碍。口唇、肢体麻木,耳鸣、听力下降,视力模糊或出现失明。
4、性格、行为、智能方面一反常态。如变得孤僻寡言,抑郁焦虑或急躁多语,丧失正常的理解判断力无故发笑或哭泣,且难以自制;有时突然见到熟人明知是谁,却喊不出名字,甚至连日常用品也叫不出来,整天昏昏欲睡等。
预防“热中风”要做到以下几点
1、由于夏季出汗多,要“多次少量”地进行补水,避免过量运动,造成体液消耗过多。尤其是老年人,本身对体内缺水的反应能力降低,尽量不要等到口渴时再饮水。
2、避免贪图凉快。在冷和热两种环境转换时,人体会有应激反应,血管收缩。空调温度不要调得太低,室内外温差以不超过7℃~8℃为宜。用空调的时间不宜过长,不要频繁出入空调房。电风扇不要直接对着身体吹。
3、控制好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基础病。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多吃些能软化血管和降血脂的食物,科学安排生活,注意劳逸结合。
4、注意中风前兆。一旦出现前面提到的症状,应高度警惕,并立即前往医院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