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可行性再思考:约90%的区块链项目终将被放弃?
鲁比尼Nouriel Roubini是国际宏观经济学领域世界知名的专家,有着“末日博士”之称。日前鲁比尼发布推文称,大多数公司将放弃区块链测试。
鲁比尼由于曾在次贷危机爆发前一年半准确地预测到了此次危机的爆发而名噪一时,又因为次贷危机完完全全按照他所写下的《金融灾难的十二个步骤》演变而成为红遍全球的预言大师。
但是,这位当代经济界的“先知”(或者说“乌鸦嘴”),在币圈却是以其反对加密货币的立场而闻名。他曾表示过区块链毫无效率,永远无法发挥作用,“区块链是有史以来泡沫最多的技术之一”、“目前区块链项目当中,其中81%的发币项目都是骗子”等都是他曾说过的金句。
按照他对区块链一贯的谨慎态度,此次鲁比尼再度发功神预言,与近日美国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的预测不谋而合。
Forrester Research的研究结果认为,大多数由美国公司发起的区块链项目将在2018年被搁置。具体而言,高达90%的项目将“永远不会成为公司运营的一部分”。研究人员声称,“一些公司”一直在努力将广受赞誉的分布式账本技术(DLT)整合到自己的业务中,现在正在退缩,其雄心壮志已经减弱。
2018年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介于初期的利益驱动和尚未到来的应用落地这两个阶段之间。熊市来临币价低迷,很多币种面临腰斩甚至是归零的境况,在此时这种技术本身没有迎来本质创新的时候,初期对新鲜概念的追逐却需要面对亟待落地的考验。
因此,逐利和讲故事难以为继的时候,技术成熟度曲线将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下行阶段。
周期:泡沫的末尾与市场循环
V神近日回应了一条显示Coinbase网络流量下降的新推文,这样的下降与2018年加密货币的熊市相对应。V神表示:“有人感到惊讶吗?我们正处于加密货币泡沫的末尾。”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提到加密货币的泡沫了。上个月,他就曾表示“很不幸,没办法解决泡沫,只能让泡沫自生自灭,最后破裂。”
一项新技术的真正适用性往往需要通过一段周期来进行验证,而区块链则可能需要经历多个周期的循环。
以人工智能为例,早期的人工智能发展史就是在火热追捧与瓶颈低潮的交织中前行的,新潮的理论难以在实践中得以验证,资本热情随之戛然而止,而最终技术突破实现机器自我学习,并且随着运算能力和算法的优化升级以及其他配套设施的完善,让人工智能重获新生。
距离初期AI被认为有很大应用前景的技术颠覆性,与最终真正有机会落地实际应用之间,耗费了几十年的技术可行性验证过程。而历史上也大有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技术,却在很短时间里迅速陨落,最终没有实现。
区块链本身就是多个新兴技术的集合,这似乎也预示了它的可行性和适用性需要经历更为复杂的认知和验证过程。
Coinbase首席执行官Brian Armstrong一个月前曾表示:“加密货币行业与其他产业都不同,会有很多的上下循环(每次都达到一个新的顶峰)。现在已经有过3或4个。第一次看到可能会觉得很可怕,但对于身处这个行业多年的人来说,感觉就像是旧闻”。
一方面,与AI这类描述未来振奋人心的技术愿景而引发的需求和追捧不同的是,区块链最初的狂热很大程度来自于从加密货币和ICO带来的一夜暴富的少数人神话中获利的欲望驱使,而这种逐利性是很容易随着残酷现实的揭露而消减的,所以区块链技术本身的技术潜力和需求方面有很多的想象空间还没有被认知。
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成熟、大众认知的进一步深入更新以及应用需求和商业模式的挖掘,未来还有很多新的故事有待叙述。但是这些新故事到底是走向真正的创新还是更大的泡沫,还未可知,但是情节的曲折不一定会使故事夭折,反而加剧了故事的可读性。
在区块链的世界,上一段故事接近尾声,但是下一段故事还在持续更新中。
反思:不适应者的离场
此次已经是Forrester Research预测区块链应用在美国企业前景黯淡的第二个实例了。早在2017年,Forrester Research就曾发表了一篇题为《预测2018:区块链革命将不得不再等一段时间》的文章,文章声称2018年人们将对一系列区块链计划的可行性进行再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中曾提到:“那些未能将新闻标题变为现实的人将会放弃他们的投资,而其他对技术及其转型潜力有深刻理解的人将会继续前进。”
新闻头条中宣扬的技术颠覆性容易片面和浅显,与真正对技术建立有效认知和产生实际价值之间,确实间隔了很长的距离。
除了那些纯粹追求短期暴利的投机者之外,不适应者放弃和离场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对技术本身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或者纯粹追逐热度而无视发展长期价值的布局,最终还是无法实现有实际效力的推进。
另一方面的原因还可能在于,对自己业务的革新方向与区块链技术的结合点认知不深刻,或者被自身已成熟的业务模式所局限而对区块链技术的需求有限。就像此前超级账本的执行董事Brian Behlendorf所说的,区块链应用程序的“即将到来的浪潮”不会来自像谷歌、亚马逊或Facebook这样的老牌科技巨头,因为这些公司“在区块链上有盲点”。
到目前为止所有首次公开发行的加密货币中大约有一半以上已经失败,一个新兴技术和行业中有不适应者离场很正常,但是如果真的像Forrester Research的预测中所说的有90%如此大比例的离场者,是否意味着区块链行业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极为有限?
这里需要反思的是:
首先区块链本身就不是为了在浅层、直接的方面提高效率而设计的,它需要改造的是更深层次的生存关系和运作模式。这不仅理解起来很抽象,实现落地产生价值的过程更加漫长,这对于短期快速取悦浮躁的商业环境和资本市场来说,本身就不占优势。
更严重的是,当市场火热时,希望越大,热情越是高涨,一旦行情遇冷,落差也就更大,也就是说,当人们的希望在短时间内落空的时候,往往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彻底看空,让消极情绪迅速蔓延泛滥。美国科技博客TechCrunch曾撰文称,加密货币的投机价值已经超过了非投机性的使用价值,它们变得无比昂贵,甚至阻碍了创新。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实没有建立深刻认知而急于进场,也是一种迅速更新认知和补课的过程,虽然要花费一些代价,不适应者的离场不可避免。
而随着不应参与其中的人提前离开,也会让真正适合且有机会在这个行业中存活发展下去的玩家在其他人分心时继续取得进步,挖掘区块链真正的价值,建立自己的壁垒。
所以90%的比例不是指让大多数人离场,而是让大多数不适合的人退出。
预备:剩下10%的机会在哪?
对于区块链真正普及还有多久,各方有不同的猜测和预判,少则一两年,多则十年二十年,没有人能够预知具体准确的时间,但是至少目前来看,未来的机会还需要等待技术进一步成熟以及基础设施的建立。
根据哈佛大学今年6月的区块链行业分析指出,区块链基础技术真正普及很可能会经历三个阶段:单一应用、本地化、代替与转变。
也就是从单一有效的解决方案到形成本地的私有化网络连接多个组织,最终实现跨区域跨主体的一种新的体系。
整个发展路径可以分为几个层面考量:
首先在技术层面,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优势当然还是在于核心技术的突破,目前整个区块链行业还是处于技术不够成熟的状态,包括底层技术以及公有链都不够成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竞争优势和未来基于也恰恰包含在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加密算法、智能合约、共识算法等等这些核心技术之中。
并且,针对实际应用的特点,也会分化出不同技术方向,结合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就相当于抓住了核心技术的关键。例如区块链技术的治理机制,就与区块链本身分布式结果以及去中心化的技术特性密切相关,要实现有效治理,还需要回归技术本身找答案。另外还有如何在效率、安全和可信任之中寻找价值最大化的平衡点,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也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
在场景方面,从区块链未率先落地的行业已经可以看出端倪。目前的区块链技术最主要的落地应用在加密货币上,其次最主要的应用场景就是金融领域。但目前来看其中依旧还是存在诸多不完善,尚未形成一个特别成功的案例。
区块链和其他行业的结合过程,也没有概念中说的那么性感。除了不可能只通过单一的区块链满足所有需求,同样的,也不会是所以行业都一定需要借助区块链而放弃已有的相对有效的解决方案,比别人更早地基于技术本身形成深刻的理解,找到契合区块链技术能力并且能够满足行业真正需求的应用场景,形成自己的商业逻辑,这也已经是一个极大的机遇和优势所在。
另外还包括基础设施和生态体系的建设。正如前文提到的人工智能,如果没有相关的例如比如大量数据的产生、大数据分析、计算能力的进步等其他配套条件跟进,那么再精彩的技术愿景也只能停留在概念阶段,再如当今的电商生态,如果缺乏物流和支付体系的建立也根本无法达到今天的规模。
并且,相比当今的科技巨头从单一应用突破以后纷纷从构建基础设施来建立竞争壁垒,从技术特点来看,区块链未来的优势相反地并不在于最终成为巨头,而在于先建立生态。区块链的落地应用和社群治理,需要借助不同的组织和公司的加入,同时还要有监管部门参与和一系列的生态基础的配合。这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成熟,还需要依靠一个生态的成熟。
最后,当然也不必过分夸大区块链的适用领域。现实中有技术无法改变的东西,区块链当然不是万能的,没有必要为了创新而去创新,区块链可行性不需要过度消耗和泛滥技术概念来验证,技术愿景得以实现和延续,是通过真正发挥存在价值来完成的。
90%的区块链项目消失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成为剩下的那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