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励志想法每天写1000字

为何你“读书如抽丝”

2019-04-22  本文已影响0人  弼马
为何你“读书如抽丝”

23/1000。
我是弼马。
今天很俗套的讲对阅读效率的一点理解。

对于万万千以写作和读书为使命的人来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灵感的源泉。
所以说,得阅读者得天下。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持续的深度阅读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阅读效率每日俱下,读书的速度渐渐赶不上遗忘的速度。

买书时像个千万富翁般慷慨,读书的收益却像个乞丐一般卑微,完美的诠释了“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阅读效率如此低下呢?

当我在大脑内存库里搜索一个知识点无果时,只好打开云端笔记,里面是我看书时候“划线”的精华,但大多看上去都有点“脸生”。

突然看到一句,“大脑的记忆空间模板如同一个很小的草稿板,短时记忆就像一个狭窄的通道,任何大东西都进不来,海量的信息都被挡在了外面。”

隐约记得最初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暗暗发声:“精彩!”
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它划了线。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对一个知识点最大的赞赏以及想记住这个点的最有诚意的做法,就是在它下面划一道线,好像画了这道线,这个知识点就归我了。)

然后笔记很快被在扔大脑的角落里落灰,如果不是今天我需要一个知识点来讨论,可能再无重见天日的时候。

在我今天再次看到这句话并试图去“消化”它的时候,脑中突然浮现一个“葫芦”,庞大的“葫芦身子”是长期的记忆储备库,吸管粗细的“葫芦口径”是短期记忆通道。

“葫芦”外面漂浮着很多块“液体”知识,因为体积庞大,无法通过短期记忆的“葫芦口”进入到长期记忆“葫芦体”内。

所以当大量的知识汹涌而来的时候,短期记忆通道死死防守,将它们挡在外面,漂浮久了便蒸发在空气里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无法记住书中讲了些什么,导致阅读效率一蹶不振。

其实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因为:读书过程中无思考,再说难听点儿,是因为读书不过脑。

那么如何读书才算过脑?

                第一  建立关联

首先以“葫芦”理论为例,让我们来试想,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知识点解释,以此建立这个知识点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

比如:有人说报警电话是“110”,你会马上记住它,但如果有人告诉你报警号码是“8374921”,我估计全国的出警率会一跌千丈。

比如:为什么我们想记住二十四节气的时候要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为什么记大小月的时候我们要记“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再比如:为什么我们呈现一份完美ppt的时候每一张图片上面只有寥寥数字,而不是大篇幅的赘述。

                  第二  构思用法

在初步建立关联之后,开始进一步建立“葫芦”理论与“自我”生活角度的强关联。
也就是说,这句话中有什么是我自己的生活中可以运用到的。

在我快速的看一本书的时候,如何将大量的知识粉碎掉,让它们得以通过“狭窄”的通道,进入长期记忆储备库呢。

比如我今天看了一章节书,并没有密密麻麻的去做笔记,也没有不分青红皂白的划线,而是用一个思维导图,用七八个词语和几条线,复述了刚才那一章节的内容。当我合起书的时候,依然觉得胸有成竹。

当我这样做的时候,突然理解了读书时候老师经常爱讲的一句话:“什么时候你把一本书读成了一张纸,就是你吃透它的时候了。”

还有现下很流行的“60s分享”,用60s的时间阐述一本书,只有300字上下文稿,当你可以用300字来讲述一本书的时候,这本书就已经是彻底的“归你所有”。

                第三  探索原因

正如我昨天说起过我有段时期的读书误区:为了防止快速的忘记书中看过的内容,孜孜不倦的抄写。

而这样的抄写除了差点儿让我迷上练字之外对于我吃透记牢这本书并没有帮助,甚至让我一度陷入焦灼,为什么?

其实大段没有针对性的抄写正是一个用“木桶”向“葫芦”内强行灌水的过程,大块的“液体”知识并没有被压缩打碎以及重建成适合“装填”的尺寸,依然被防守在长期通道外部。

而怎样去“加工”这“液体”知识呢,就是投入心思和精力,并且专注于建立它们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它得以顺利通过“短期通道”。

今天以“葫芦”理论为例,便是一个“加工”的过程,相信它已然被重建为合格的“尺寸”,顺利的通过了“葫芦通道”,进入长期记忆的储备库内,轮廓清晰,区分于其他“划线”部分了。

阅读的时候坚持如此练习,形成惯性,
“加工知识点”就如“加速要踩油门,减速要踩刹车”那般从容的时候。

便是你阅读效率一跃千里的时候。

尝试写“干货”文,被vivi嘲笑说是“葫芦丝儿”文章。

就尝试了咋滴。

公众号:弼马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