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爱好者读书想法

韩非子 君主专制的弊病

2021-06-07  本文已影响0人  北池鱼

韩非子的学说为君主专制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一方面,此制度能够有效的集中资源办大事,秦国能以贫穷落后的边远小邦,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没有法家的学说和实践是极难成功的。

但另一方面,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病也非常的明显,这也导致秦国统一天下之后短短十五年就土崩瓦解,正应了一句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作为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其实韩非子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病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君主专制之弊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民间的反抗,二是内部的腐败。

对此两个方面,《韩非子.诡使》篇有着深刻的阐述。

韩非子认为,在法家路线的统治之下,民间会产生六种风气,这非常不利于国家的统治。一是国家设立名位来表示尊贵,但有人却轻视名位,这样的人民间却称之为“高尚之士”;二是国家设立爵位,以区别贵贱,但有人却傲慢君上,不愿求见,这样的人民间却称之为“贤达之士”;三是国家给予权力和利禄,以使人执行法令,但有人不把权力和利禄放在眼里,这样的人民间却称之为“重节之士”;四是君主制定法令管制百姓,但有人不服从法令私下授受,这样的人民间却称之为“忠义之士”;五是国家以官爵鼓励民众,但有人追求声誉不愿为官,这样的人民间却称之为“廉士”;六是国家制定刑法威赫民众,但是有人轻视法律,不怕触犯死罪之刑,这样的人民间却称之为“勇夫”。

民间的这六种风气,暴露了百姓对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满,而公开表达对专制统治不满的这六种人,其实就两种人,一是有文化的士人,他们讨厌专制暴政,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宁愿老死林泉之下,也不出来做官,为统治者卖命。二是任侠之士,他们不怕刑律的逼迫,不惜以身犯险,也要追求道义,公开以暴力的方式反抗残暴的统治。

韩非子死后大概五年,秦国就统一了中国,但十几年后,秦朝的统治就在这两种人的合力下被推翻。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等各路英雄可归于第二种人,张良、陈平、范增这些有墨水的人可归属为第一种人。连孔子之后孔鲋都抱着诗书投奔起义大军,最后死在抗击秦朝军队的前线。

韩非子也揭露了君主专制制度下朝廷内部的各种腐败。他说,正直守法的人得不到任用,而浮躁阴险、善于挑拨离间、专事奉承的人得到任用,居心不良、倾轧陷害别人的人得到重用;为了国家阵亡牺牲的战士的遗孤饥饿不堪,流落街头要饭,而陪着当权者吃喝玩乐的人却乘着豪华的马车,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前方的将士出生入死,得不到应有的奖赏,而那些算命占卜的、溜须拍马的却经常受到赏赐;奉公守法、说真话的人得不到君主的接见,而花言巧语、内外行奸、投机取巧的人,却能得到进用;按规矩办事的人被疏远,逢迎取媚,顺着当政者意愿和欲望说话的人,却受到宠幸;没有功劳的大臣声色犬马,田宅无数,但为了国家断头裂腹的人,却无葬身之地,死后田产就被没收;有功劳的人得不到晋升,而有裙带关系和私人交情的人却能得到越级提拔……

韩非子对君主专制制度下黑暗现实的披露可谓鞭劈入里,历史也无数次证明了他的远见,自秦朝之后的历代王朝,越往后越腐败。统治者再怎么以忠君爱国的冠冕堂皇的话忽悠百姓,也只能带来表面的唯唯诺诺,风暴一起,揭杆之士蚁聚矣。

但韩非子的揭露,并非反对君主专制,而是为他的法治思维张目。在韩非子看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根本的原因是君主放弃了法,从而让臣下、奸民抓住了漏洞,干出损害国家的事情。

韩非子说:“所以治者,法也。所以乱者,私也。法立,则莫得为私矣。”严格的以法治国,国家才会得治,国家为什么乱呢,就是因为官吏为私。君主应该严格的落实法令,让官吏没有机会殉私,国家岂不治哉!

韩非子的这个说法,实在是倒因为果。一是严酷的法治才导致百姓离心离德。二是法治的理论基础是人性恶,官吏为君主办事,不过是贪图爵位、利禄而己,只要能获得富贵,什么手段不可以采用呢?遵纪守法可以获得权位利禄,就以遵纪守法求之,不能以遵纪守法得之,拉帮结派、党同伐异、逢迎拍马、谗言害人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官场种种怪现象,不过是官吏们身体力行实践法家人性本恶、人性自利的伟大理论。

韩非子把希望寄托在君主能够以法治国,但韩非子是否考虑到这一点呢?法不过是君主意志的反映,所谓“朕即国家”,“朕即是法”。法受限于君主,而不是君主受限于法。当臣子以各种各样的手段迎合君主,君主凭己意予赏予夺,不也是一种“法”吗?如果你韩非子说的法才是”法“,君主不符合你所说的“法”就不是“法”,这还是君主的国家吗?君主专制本身就说明,“法”是君主可以任意解释的。可能你会说,君主任意解释法,甚至改变法,朝令夕改,不会造成天下大乱吗?天下不过是君主的私产,他怎么处置他的私产,甚至把天下赔光卖光,你又岂奈他何?

更何况那些嚣嚣的官吏呢!天下本不是他的,如果这朝亡了,那朝起来了,改换门庭,换身官服也不是难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