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台湾

2018-12-09  本文已影响97人  荣儿的猩猩
看见台湾

我将从图书馆借回的书本放在桌上,朋友看了一眼《我的心,我的眼,看见台湾》,她说了一句:“啊,你知道吗?齐柏林去年去世了。”我的心一惊,问:“怎么去世的?”她说:“你上网搜吧。”

放下背包,我就打开了电脑。

2017年6月10日,齐柏林搭乘凌天航空空拍直升机,在拍摄代表作《看见台湾》续集《看见台湾2》的空中勘景途中,于花莲县丰滨乡长虹桥附近山区坠机殉难,享年52岁。

我有些感动,有些惋惜,也挺意外的,当时第一想法就是,不会坠机吧?因为之前看他的《看见台湾》空拍纪录片分享时,就知道这样一份职业存在的危险,之前他也提过在以前的空拍中也常常遇到乱流,有过一些危险的经历。就觉得很遗憾,毕竟这是一位我个人很佩服的,有着强烈人文情怀的导演,同时也很可惜,因为在《看见台湾2》开镜记者会上,齐柏林谈起《看见台湾2》时眉飞色舞,他期望把视野扩展到台湾之外,包括中国大陆日本马来西亚,最远到达纽西兰。他希望《看见台湾2》能唤醒台湾民众血液中沈睡的“冒险DNA”,而不要只是以“小确幸”自满。


晚上,我打开爱奇艺,将两年前看过的《看见台湾》纪录片翻出来,重新看了一遍。

如果说之前看这部影片的重点是在感受台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那么这一次我的感受更复杂。

一、

我会更多地去体会齐柏林导演在拍摄中的辛苦,以及对梦想的坚持,我觉得自己得到很多鼓励。

齐柏林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说道:“看见这里面其实是包括了我对土地的那种情感,也包括了我对环境的一些感伤,就是大部分台湾人不并了解自己一直生活的台湾长什么样子,因为大家都为了工作,为了生活,为了读书,求学,局限在自己生活的范围里面,埋头看到自己每天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我就很想把我自己在空中拍摄中看见的分享给大家。

过去二十年,我在台湾的空中飞来飞去,其实看到很多不同的面相,有美丽到让你不可置信的地理景观,也有到伤痕累累,让你觉得非常疼惜的土地上的破坏,所以我就想忠实地呈现在台湾土地上的故事,来提醒在这块土地上生长的人们,能够疼爱这块土地。

2009年发生莫拉克台风之后,我乘着直升机飞入灾区拍摄,在影像中看到台湾的环境满目疮痍,我感受到光是平面影像不足以让人真实地感受到台湾的土地正面临著危机,而且台湾还有更多的地方是值得被记录下来。

你知道我们在飞机上工作,最重要的就是眼睛,那么飞机一直震动,我需要在飞机那样狭小的空间里透过荧幕构图,对焦,其实像我那时候四十六七岁的年龄,已经决定很吃力了,我就想说,等到我五十岁,老花更严重的情况下要来做这件事情,肯定更吃力,我不想等我退休了,没有能力来做这件事情,遗憾一辈子。

考虑了很多因素,我拿出所有积蓄,还有房子的抵押贷款,购买了专业的空拍设备,展开台湾首部空拍纪录片的拍摄计划。”

二、

纪录片中很多片段引起我的回忆,产生共鸣。比如很多大片大片稻田,农民丰收时挖红薯,还有摘西瓜的情景,都让我想起小时候。

齐柏林说他自己是山里长大的小孩,长大后仍然对在山里玩水捉鱼的记忆印象深刻。影片最后有台湾玉里保的水稻田,那片稻田的美丽常常让我想起外婆家窗外那片绿油油的一望无垠的美丽稻田,中午太阳明亮有风吹过的时候,稻田也同样会随风摇摆,好像翻滚的波浪一般。还好那片稻田一直都在,只是一年多没有回去,不知是否有变化。

当影片拍到西瓜丰收时,在卡车上装载西瓜的阿义叔时,我想到小时候跟着大伯去沙地上收西瓜和南瓜的情景,那么小哪里能帮上什么忙,只不过借口混过去玩啥玩水而已,因为去大沙地需要过河,大伯总是用一艘竹筏划过去,对于那个年级的我来说,是一件特别开心的事。不过现在想想,那都是十岁以前的事了,不知道为什么,再看到影片的时候记忆可以那么清晰。

当影片拍到水鹿奔腾,一大群牛在山中迁徙时,又想起小时候在河边草地追逐野兔,爬高高的雌竹,帮奶奶找她最喜欢的干柴,还有和小伙伴一起把羊拉到大草地上放羊的情景,那时候哪里知道防晒是个什么东西,也不怕草丛和树丛里是否有蛇,也不知道追逐兔子时是不是再多跑一会儿就会迷路,也不介意那些高高的茅草、芦苇割伤自己的脸,经常都是回家才发现整条手臂还有腿都是红红的刮痕。真是不知者不惧,现在想想,能健康地长大,真的很不容易了。

三、

无数人的帮助,让我一点也不觉得辛苦和孤单。

这是《我的心,我的眼,看见台湾》这本书的最后一章的标题,在这本书的最后,我看到齐柏林最后特别想感谢的人是纪录片的旁白导演吴念真和新加坡的音乐大师何国杰,我也在这里加深了对他们的认识。

吴念真,我在大学时代看过他的书《这些人,那些事》,他用文字写下心底最挂念的家人、日夜惦记的家乡、一辈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台湾各个角落里最真实的感动。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是当时我很喜欢的,我印象特别深刻,还推荐给好多人看。得知他在这部纪录片中分文未取,并耗费巨大精力完成录音工作,我对他本人的认识又增进一分,其实我在看影片时便觉得怪怪的,为什么这么好的影片,要找一个普通话发音不标准的人来念旁白,细细想一下,就很容易明白,这种不标准的吴氏旁白腔调,带有台湾庶民草根力量的味道,跟这部关于土地的纪录片很吻合。

作者:吴念真

何国杰,2011年凭借台湾电影《赛德克·巴莱》获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奖,齐柏林导演通过朋友推荐认识何国杰的。何国杰本来对纪录片的配乐兴趣不大,但是看过影片后觉得很受感动,决定答应下来。在书中齐柏林提到,何老师是一位完美主义者,他挑最好的乐团合作,对音乐的品质毫不放松,为了配乐,他们曾远赴布拉格的交响乐团录音,而这一切的努力和辛苦都很值得。

其实我第一次看这部纪录片时也是被音乐吸引,因为没有剧情,而且前三十分钟几乎没有人物,除了景色以外,就是音乐了,音乐就像这部纪录片的讲述着,在遇到高山,或者镜头拉得比较快的地方,或者遇到自然灾害,音乐就是气势磅礴的交响乐;在平静的海洋边和田野里,就是单独的乐器独奏,比如钢琴、口琴、小提琴......

当然除了这两位以外,还有很多帮助拍摄的人,这些人让齐导演觉得并不孤单,因为他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帮助,然后完成自己的梦想。

最后,以齐柏林导演书中的一段话结束这篇文章:“居住在城市里的我,多年来拍摄各种主题,其实都是不断呼应《家》这个概念。我们希望有一个怎样的家,便会有一个相对应的城市样貌。城市里的各种样貌,则反映了人们对这块土地的价值观。"

我想说,其实《看见台湾》这部纪录片不仅让我看见台湾,也看见自己的家乡也许也在经历的这些变化,也看到我们的小时候曾经那么快乐的童年景象慢慢地在消失,也让我们认识自己看重的是什么?也反思我在坚持自己所想要做的事情上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去实现它。

如果你有什么感动,欢迎留言,也欢迎你加我的微信交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