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提高沟通的亲和力

2022-10-10  本文已影响0人  CCCAKE

你好,我是脱不花,欢迎来和我一起学习沟通。

今天我带大家解锁第一项沟通基本功——共情。

来,咱们先做一道题给大脑热热身。

问题一:安抚门诊病人

假设你是一个大医院的医生,你的诊室门外永远排着长队,出一次门诊要看好几十甚至上百个病人。人太多了,为了保证每个人都能看上,每位患者进门的时候,你其实只能给对方几分钟的时间。

这个时候问题就出现了,患者等了这么久,结果只得到了几分钟,很容易爆发不满情绪,产生争执。至少是对你的诊疗过程不太放心,会反复追问一些在你看来没必要的问题。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让你的效率降低、情绪焦躁,影响工作开展。

其实,我们都有类似的生活经验。这种情况下,医生当然压力很大,但是换位一看,患者也不容易。那好,请问医生怎么做,才能让对方跟着自己的节奏走,而不觉得被敷衍了呢?

一般的医生因为时间紧、压力大,所以上来就会问一句“哪不好啊?”然后就赶紧开检查单。医生做得没有错,但是患者不会满意,甚至埋下了医患矛盾的种子。

我就从一位不一般的医生那里,学到了一个办法。他是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他告诉我,要在每位患者进门的那一瞬间先说一句话:“你好,他们外面人可真多呀,接下来时间这么紧,咱俩一定配合好。”听出来没有?“他们”“咱们”被重点强调了。换位思考,作为患者这时候会有什么感觉?

问题二:活动尾声发言

这个问题先放在这儿,我再给你出道题。假设你是一个行业大佬(霸道总裁那种),你今天临时去参加了一个会议,到现场的时候都快中午了。你悄悄地进了现场,结果还是被会议主持人给看见了。主持人很荣幸,说:“杨总来了,这个机会太难得了,趁着上午的会议还没结束,咱们请杨总给咱们讲几句好不好啊?”

是不是很常见?

那好了,请问如果你是杨总,这时候你该怎么发言?

大部分的霸道总裁是不是都这么说:“我也没什么准备,谢谢主持人的邀请,我就说三点吧。一点……二点……三点……”

请注意,这可就大错特错了。跟你的水平没关系,因为这个时候只有一种发言方式是得体的:“快中午了,我就不耽误大家吃饭了,就用五分钟时间,给大家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是不是有点不一样?

共情

刚才我给大家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著名的医生,一个是霸道总裁;一个是看门诊,一个是开大会。这俩例子从场景到人物都不一样,但是你会发现,在这两个案例里处理沟通的那个底层逻辑,其实是一模一样的,就是运用共情能力。

什么叫共情?共情就是一个人能够理解另外一个人的经历,并且能做出准确反应的这样一种能力。共情能够让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同情心理,并且愿意去做出那种利他的行为,就是对别人有好处的行为。

请注意,共情不是一种情绪,也不是一种感受,它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良好的沟通基础一定是共情能力。

因为如果不能共情,那就意味着一个人根本没有读懂别人发射的信号。当然更不可能把自己想传递的信息,按照对的方式传递给对方。

那我们就回过头去,拆解一下刚才那位医生的行为。

患者还没走进来的时候,运用常人的共情能力就应该能知道:患者排了那么长时间的队,把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交到医生手里,此时此刻他最希望的是能被认真对待。他其实不是嫌时间少,他是怕大夫不认真。

所以共情到了这一点,医生就不要再跟他纠结你到底花了多少时间,他有理还是你有理,而是用一句话就可以团结一个人,自然地运用“他们”“咱们”这两个词表现出自己对患者的共情:我知道外面人很多,你很着急。

现在外面的人都是“他们”,只有你和我是“咱们”,“咱们”就意味着是一伙的。你看在这么两个词的背后,这个潜台词里面,患者感受到了医生的共情,他的潜意识里自然就放松下来了。

你看,医术是一个医生的硬技能,但是要想成为一个受患者爱戴的好医生,懂沟通才是软实力。

再来看霸道总裁的案例。都11点57了,你被临时邀请发言。不用下面的人说出口,咱是个人就应该知道,这时候所有人心里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饿了,想要去吃饭。

所以一个会沟通的人,第一句话就应该先呼应这个期待,那就是要告诉所有人:我知道你们内心在期待,中午要休息、要吃饭,所以我不会耽误你们的。

你看这样一个充满共情的表达,一秒钟就能安抚所有人的焦躁情绪,同时让大家调动起注意力,来听你的发言。

这可是脑科学家的研究。

脑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对别人产生了共情,或者他感受到了别人对自己的共情,他的大脑活动就会发生变化,会变得更平静、压力变低,负责幸福感的区域会变得很活跃。也就是说共情能创造人们的好心情。这个时候人就会变得更友好、更开放,就会更愿意接受对方的想法。

你看,这就是沟通。沟通首先是共情,有了共情能力,你在任何沟通场景里都能赢在起跑线。

所以祝贺你,学到这里,你可已经站在了沟通高手的起跑线上。

挑战

那你可能说了,对方说了那么多,我怎么才能保证我的理解是准确的呢?我会不会是在过度解读啊?又或者对方好像根本就没说什么信息,那我该怎么解读呢?

这就好像在谈恋爱的时候,男生总是在抱怨说:“你有话直说好不好?为什么老要让我猜?我猜不中。”而女生又一直在生气,因为不论你说啥,男生只会让你“多喝热水”。

你看这种两头不能共情的情况太常见了。

没错,要想拥有发达的共情能力,确实就是很难。

脑科学的研究证明,培养共情能力的黄金时期其实是在7岁之前。

就在我们额头的后方,大概就在这个位置,有一个组织叫前额叶。前额叶是一个非常神奇的组织,它负责情绪。它能够感知周围人的情绪,把对方的情绪给捕捉起来,然后映射到我们自己的脑子里,我们去做这个信息处理。

我们的共情能力,就是依靠前额叶的组织。而这个组织发育的高峰期就是在童年时期。

不过好消息也有,别灰心。就像我们其他所有能力一样,共情能力也是可以训练的。虽然不像黄金期那样可以非常得发达,但是只要你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持续练习,即使是在成年以后也能继续提升共情能力。

当然,如果你家里正好有一个小孩在7岁以前,二话不说,要重点去训练他前额叶的发展。

怎么实现和他人的共情呢?话不多说,上个公式。

这也是我们课程的特点,你看起来很复杂的那些沟通问题,咱们都有简单的公式,方便你掌握。

公式

强共情=镜像+同频+倾听。

首先在行为上和对方镜像,然后在表达上和对方同频,最后再保持倾听。

有点抽象,没关系,我们拆解一下你就掌握了。

方法一:镜像法

第一个方法叫镜像法。

为什么我们怎么努力地去听对方话,努力地解读还经常解读错误呢?这里面当然有你没听懂的原因、没经验的原因,但是还有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原因,就是这不赖你。因为有70%的沟通信息都不是语言化的,而是非语言的。我们叫它非语言沟通。

也就是说,对方那些没有说出口的话,可能往往藏在他的表情、他的动作里面,这就很难了对吧?那这些信息,其实你也不用玩命地琢磨,非得解读出来,那也太累了。

我教给你一个简单的方法,你只需要做到一件事情,就是和对方保持镜像。

所谓镜像,就是像镜子一样,让对方感觉到你和他好像是一样的,就能让对方产生良好的沟通感受。

为什么呢?我们的大脑有一个特殊的能力,这个能力叫识别同类。

如果有一个人,我们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和沟通对象呈现出一种像照镜子一样的这种镜像关系,我们就会莫名其妙的觉得说这个人好亲切,我好喜欢他啊。

这个能力进化到今天,就在我们的大脑中产生了一种叫做镜像神经元的东西。

刚刚我们不是说,前额叶负责处理对方的情绪信息吗?在前额叶发挥作用的,就是无数的镜像神经元。无数的镜像神经元拉起手来,它们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捕捉对方的信息,把这些信息照到镜子里,映射到咱们自己的大脑当中进行理解和处理。

我们是这样,别人也是这样。所以,如果对方的镜像神经元所照到的、捕捉到的是自己很熟悉的信息,那他的大脑就很容易去理解,当然就会觉得亲切、放松、安全。

而对于一个人来说,他最熟悉的是谁?是他自己。这就是为什么如果你表现得和对方很像,对方就会觉得你很亲切的这样一种原因。

具体怎么做才能实现这样一个镜像的效果呢?首先你可以做到形象上的镜像,也就是穿得像。

我举个例子,假如有一天你要到客户那里去参加他们的会议,你要怎么穿才效果最好?

请注意,不是穿你最贵的衣服,也不是穿最漂亮的那件,唯一正确答案就是穿得像他们公司的人。

如果他们是个互联网公司,整天可能就是一身T恤衫或者格子衬衣这一类的休闲装,那你就穿得休闲一点。如果他们是个传统企业,是个金融企业,每天都西装笔挺,那我就建议你也穿得正式一点,把这深色西装穿上。当他们看到你和他们穿得很像的时候,对方就会觉得愿意跟你多沟通,也会觉得你很好沟通。

在理性上,对方其实没办法分析这是为什么,但就是会觉得好亲切。其实,这就是他的镜像神经元在帮你作弊,这就是形象上的镜像。

除了形象上的镜像,你还可以做动作上的镜像。

比如,你去面试,怎么给面试官留下一个好印象?

哪怕,你说我资历很深,我不面试了。你可能还有项目的投标,还有第一次去见客户,差不多也是一次面试。这时候你可以用一个方法,就是在动作上把这种镜像的原理给运用起来。

面试最怕什么情况?就是格格不入。

面试官或者招标的负责人来了,他面前摊着你的介绍。他摊开双臂这样坐着看着你,而你呢?因为紧张也好,习惯也好,没有这个意识也好,有点紧张,这时候我们会怎么样?我们会把手往身前一缩,这样坐着。

请注意,一个这样,一个这样。现在你们两个人,可就传递出了完全相反的两种身体语言,这个时候就格格不入。

但如果你看到面试官的手是展开的,你也慢慢地把你的手展开放在桌面上。这个时候你们双方的镜像神经元就开始运作了,对不对?聊着聊着,你的面试官开始把笔拿起来了,要记点东西。那你也把你的笔拿起来记点东西,这个做笔记的动作也能让对方安心。

因为镜像神经元获取了这个信息,在告诉它的主人说对面这个人跟咱一样。

你看,这就是用镜像的方法,用非语言的方式来传递信号。

这个时候面试官会觉得对面这个人挺踏实的,很友好,他会对你莫名其妙的开始有放心的这样一种感受。你们的沟通就能展开得更好。

当然,做到了形象上的和动作上的都还是比较表层,镜像还有进一步的可能性。真正的沟通高手,会根据对方的表达方式来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比如,对方的说话频率和节奏是升高了还是降低了?我也调整一下,让我跟对方的节奏越来越像。

比如,在生活当中,我们会观察到一个现象叫夫妻相,就是两口子如果过得好,就会变得越来越像。为什么?因为这两个人在双向奔赴,他们都想好好沟通。

其实夫妻相不是因为五官变了,而是因为两个人镜像神经元在运作,他们的表情动作会越来越像,展现出来的气质就会很像。这就是镜像法的最高境界——我们在共情。

运用镜像法,我给你讲真实的案例。

案例——王妮

我认识一个朋友,她叫王妮。她是全中国最Top的保险销售,好厉害。做到王妮这样的销售,她可不会上来就给你讲产品,她会把那个共情能力发挥到最大的威力。

她能做到什么地步?

我要告诉你一个背景,王妮最主要的客户群体是高收入女性,她本人当然也是一个。所以她就更容易跟这些女性产生共情和交流。不仅如此,她会认真研究高收入女性每年的健身潮流。

比如,这两年特别流行女性去打搏击操,就是打拳击。所以王妮很快就在那个最潮的拳击馆,报名加入,成为会员。而且她不是做做样子,她特别认真投入,她的训练成果也很好。很快她就成了拳击馆里的明星学员。

那你说是不是教练很喜欢她,其他学员也很喜欢她?因为她整个人的状态就是其他学员想成为的样子。一来二去,她和其他的女学员们就建立了特别好的沟通关系。那你说,她的保险产品还愁卖吗?不愁啊。

这就是最高级的镜像法,你不仅和对方看起来很像,而且你还能成为对方想成为的那种样子。

所以我去采访王妮的时候,王妮就跟我说,她说这个普通的保险销售人,即使知道高收入女性会出入这种拳击馆,他们也只会自己穿上西装等在拳击馆门口,想要抓住一个机会给她们做推销。她说:“这样的推销怎么可能成功呢?因为你和对方看起来一点都不像,对方会觉得很有距离,非常地有戒备心理,你是没有办法共情的。”而王妮成为了她们的自己人,她就能够运用共情的方式跟对方展开沟通了。

方法二:同频法

除了镜像法之外,光用行为让别人觉得亲切还不够,咱们总得开口说话。开口表达的时候,我也给你一个方法,叫做同频法,就是同样频率的意思。我们要让对方一听我们要说的话,就觉得说哎呀,你好懂我啊。

先来看看一下几个例子,来感受一下说话同频和不同频的区别。

比如,咱作为一个下属遇到点儿困难,找领导要反映反映情况。

有两位领导,一个说:“这事有什么难的,你怎么就怕了呢?”第二个说:“在你这个年龄段,这确实是个很难的问题。”怎么说才是有共情力的领导?而有共情力的后面这位,是不是更容易被下属所拥护?

再来看一个例子,一位妻子回家和丈夫抱怨今天路上好堵、好烦,两个丈夫的反应不一样。

一个说:“你烦也没有用,咱不要有路怒症好不好?”另一个说:“哎呀,特别理解,这路真是堵得让人着急。”怎么说才是有共情力的伴侣?而有共情力的这位先生是不是更容易收获妻子温柔的照顾。

再来,跨部门的同事之间去对接工作。

两个人,一个说:“这事很明确啊,应该是你负责的,我不负责。”另一个说:“有问题咱们先一起看看具体情况,再看怎么解决。”你看,这时候怎么说才是有共情力的同事?相信你一听就知道答案。

那我告诉你这里面的秘诀是什么。

请注意,这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方法,叫做“跟”和“领”。“跟”就是跟进,“领”就是引领。“跟”和“领”是一个特别好用的方法,待会儿我也教给你几个“跟”和“领”的金句,你学了明天就能用上。

好,我们展开看一下,首先来看这个“跟”和“领”里面的“跟”。

什么是“跟”?就是对别人的情绪做确认。对待情绪问题,懂沟通的会跟着走,而不是拧着、逆着走。只要是人,其实都可以感觉到别人对自己情绪的那种肯定。很多艰难的沟通场景,都是可以通过跟情绪的方法去化解的。

什么叫跟情绪?

比如,你是个客服,突然接到一个投诉电话,客户特别火急火燎地找你投诉,此时他的情绪是什么?你马上就知道——着急啊。这个时候,如果你说:“您别着急,我去给您问问。”对方马上就炸了,什么叫别着急?你们工作做成这样了,我还不能着急,我着急还错了?

你看,这就激化了矛盾。因为你和他的情绪拧着走、逆着走了,你否定了他的情绪,这就不能同频。

其实同样的信息说法稍微一换,跟着走就好了。“您现在肯定特别着急,我马上去给您确认。”

你看,我这句话和刚才那句话的区别是什么?没有信息上的区别,区别只是从否定对方的情绪,到肯定对方的情绪,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我表达的内容没有变化,只是对情绪的处理方式改变,沟通结果就产生了天差地别呢?

请你记住我下面这句话:一个成年人的情绪问题是不可以被讨论的,只可以被确认。因为情绪是非理性的,你没有办法用一个是非对错的标准来去评判。

你可以回忆一下你过往的沟通:

你和家人、和你的另一半、和你的同事有没有说过这种话,“你别生气啊,生气干嘛呀?”

你和领导、和合作伙伴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您别着急啊。”

朋友遇到事找你安慰的时候,你有没有说过类似的话,“你别太焦虑了,你就不应该太在意XX。”

如果你说过这类的话,你可赶紧拿个小本记下来,这就是你的错题本。你越说别怎样怎样,对方的这个情绪就会越强烈。因为你拧着走了,你没有和他的情绪进行共情,进行同频。

我现在就给你几句话,按照这几句话这么说,你就能一秒钟疏导对方的情绪,你就可以跟着对方的情绪走,让对方平静下来。

你记下来,当然记下来还不够,你还得背下来形成肌肉记忆,灵活运用。

比如:

“我知道你现在肯定特别着急或者是生气、焦虑”,当然开心也可以确认,对吧?

或者这么说,“如果我是你,我肯定也会特别得生气、着急、焦虑或者是开心”。

还有一种说法,“我能感受到你的生气、愤怒、焦虑、着急或者是开心”。

那个情绪本身不重要,是你要跟,跟就是疏导。

那好了,当我跟完对方的情绪之后,然后呢?我们说跟和领,然后就是领。

领什么意思?就是领行为,也就是你要在行动上领着对方走,给对方一个闭环,让对方吃一个定心丸。

案例1——精神科医生

我再举一个医生的例子,还是这个门诊时间不够的问题。对于很多精神科的大夫来说,他们比一般的大夫有一个更大的难题,就是他们的病人本身,就是因为特别容易焦虑而来看病的,所以时间不够对于这些病人所造成的影响就更大了。

而这些焦虑症的患者,会对大夫时间投入不足这件事,反应极为激烈。他们会觉得我那么痛苦、那么难受,你都没有耐心给我,你怎么给我治病呢?而一旦这些患者不信任自己的大夫,他就没有办法坚持治疗。

因为对于精神科的患者来说,依从性——就是听大夫的,这件事比什么都重要。你看这个医患矛盾的问题就更突出了,那怎么办呢?

北京的一位精神科大夫他就找到了一个办法,他会跟他患者这么说:“您的这些感受、这些症状特别重要,每一个细节我都想知道。我给你发一个本子,你要把每天甚至每时每刻的感受,都原原本本的记下来。你每次来的时候,把你记录的这个东西带给我。我会参考,用来调整给你的治疗方案。请注意,这个非常重要,你一定要认真记。“

他就跟我讲,他说这个方法太有威力了。因为有的病人一次就能给他写满一本,但是他对此还是非常地认真。他甚至会跟自己的助理要求,当病人交这个本的时候,一定要双手接,而且就要放在手边,然后再给病人发一个新本子,让他继续记。

这位大夫就跟我说,其实患者记的这些东西,对医生不一定有用。但是这就是通过对患者行为的引领,让患者安心。患者如果觉得大夫很认真,很重视自己的病情,那么他们对大夫的依从性就会大幅度提高,他会更积极地配合,这个时候治疗就能发挥作用。

你看到没有?在这个案例当中,沟通本身甚至成为了治疗的一部分。而西医的老祖宗希波克拉底就说过一句话:医生有三宝,言语、药物和手术刀。你说这是不是很了不起的大夫?

你发现了吗,所谓的引领行为这个领,就是通过一个具体的行为动作,给对方的那种感受去做一个闭环。

案例2——群众办事体验

我再给你分享一个《得到·沟通训练营》学员的真实案例。

他是一名公务员,在某个城市的行政部门工作,有一段时间他轮岗到办事大厅去值班。这种办事大厅你肯定知道,人特别多,排队排特别久,最后很有可能办不成事。所以,咱们去办事的老百姓往往特着急,他们在柜台里的人其实也着急,这个时候工作就特别容易出矛盾。

他作为一个基层人员,怎么办呢?他学完了沟通之后就想了办法。首先他来一个“跟”,他会对来办事的老百姓说,“您肯定有点不踏实,这个流程确实有点复杂”。你看,这就是在确认对方的情绪,在跟着走,没有在拧着走。

然后他就要做“领”,在服务的最后,他会再做一件事。他会给对方一张纸,他说:“来,您注意往这儿看。我给您一张纸,把我们这边已经完成的事写在上面了,而且这上面有我个人的手机号。你到下一个部门去,但凡他们有不同意见,您就让他们给我打电话,我来直接跟他们解释。”

这就是领行为。有了这句话,柜台外面的人立刻就不焦虑了,对方内心的那种不踏实的感受,就被这么一个“跟”“领”的行为给闭环了。

而且他告诉我,事实上,他给了这张纸之后,没几个人给他打电话。因为办事的人心里踏实了,脑子不乱了,也就能把事办明白了。他也告诉我,这么做之后,投诉率大大降低,群众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了。

你看,这跟说话说得漂亮不漂亮有什么关系?一点关系都没有,就是很朴实的一个动作,但是每一个来办事的群众,一接触,都有了极大的办事安全感。你看,沟通高手都是理解人性的高手,他能知道对方现在的期待是什么,并用自己的行动去闭环。

方法三:倾听法

我们讲完了镜像和同频,你可别以为这就够了,共情这件事真正的难度,其实是在倾听这个动作上。

为什么难呢?因为你不仅仅需要真的听懂对方在说什么,还要让对方觉得你真的听懂了,这是最难的。很多人往往就缺失了最后这一环,对方说了半天,你看起来毫无反应,结果对方越来越生气,本来挺顺利的沟通,就因为你不会表现出倾听的姿态又失败了。

著名的作家毕淑敏老师有一个说法,值得我们重视。她说什么是倾听?你看,“倾”这个字用在哪里?“倾盆大雨”“倾国倾城”,“倾”是什么意思?“倾”是全力以赴、毫无保留。所以毕淑敏就说:“倾听不只是听,而是全力以赴地听。”

所以我就要问你了,在沟通中,请问你用尽全力去听了吗?

关于倾听的方法论很具体,今天时间有限,咱们就不展开了。

我们在《得到·沟通训练营》的正式课程里,会有专门的一讲来跟你讲解怎么倾听,而且让对方觉得你在倾听。

万能的小本子

在这里我给你一个拿走就能用的小方法,叫万能的小本——就是随身要带一支笔,准备一个小本子。你只要有一个小本子在手上,你就能一秒钟让你的沟通对象明白,我正在全力以赴地倾听你。

比如,领导来找你布置工作,这个时候就是领导说话为主,你都没什么机会说话,你要怎么做好沟通呢?请注意,重要的不是你跟着说什么,而是你立刻拿出你的小本子开始做记录。

你看,你通过这么一个动作,就是在向领导传递一个信息:我尊重你,我在意您给的指示,您放心,我都记下来了。任何领导都会因此留下好印象。他布置完工作,你要是能再和领导反馈一下你都记了什么,那就更完美了。

再比如,跨部门的同事来找你对接一件事,你说:“等一下,我记一下。”然后一边听一边做记录,还频频点头,你说这个同事是不是觉得特别踏实?

虽然你们以往的合作没有那么多,不是互相了解的,但是通过这一件事对方就能觉得,你很重视我们。你听得越认真,他就觉得你越靠谱。就这一个动作,是不是就比你空着手听,听完说一句“知道了”,效果要强一百倍。

你看,凡事都是有方法的,哪怕有些方法非常得小,但是它在沟通上产生的效果可能是很大的。

前面我给你讲了三个方法,叫镜像法、同频法和倾听法。这三个方法加在一起就是共情的能力的训练方法,用好这三个方法,你就有很强的共情能力。

共性问题

那你知道这三个方法是怎么来的吗?其实很简单,心理学家早就告诉我们,每个人毕生的追求就是被看见。

所以,咱们在沟通中,不要迷失在那种特别个性化的需求里面,不用那么费劲。我们要先学会处理共性需求,再处理个性化需求。在共情能力里,我教你的所有的方法都是从人性中的共性出发,教你怎么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比如,不管你是医生还是总裁,不管你在门诊还是在会场,你要处理的问题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就是要运用你的共情能力,告诉对方茫茫人海中我看见你了,而且我很重视你,我很懂你。

把这个信息传递出去,对方踏实了,你就赢了。

看似是一个场景一个招,其实这背后所有的逻辑就一个,掌握一个方法一通百通,这才叫基本功。

好了,你可能心里还有那么一丢丢不放心,因为你会想:大逻辑我是知道了,但是我怎么能把这个大逻辑运用到自己的场景里呢?我还是想要了解更多更具体的方法,而且我工作的环境和你刚才举的例子不太一样,怎么办呢?

如果你有这样的需求,我建议你,现在就可以报名参加《得到·沟通训练营》的正式课程。在正式课程里,我们是按照沟通场景来设计的课程体系,我们会系统地分场景来拆解沟通方法。

在我们的正式课程里,我们刚才的案例里讲到过的内容,就会被分成比如说:破冰建立关系;向领导求助获得资源,获得支持;给下属派活;说服那个不听话的下属;面对客户的时候,去推销你想推销的东西;以及别人给你提出一个要求,你想拒绝,怎么得体地拒绝等等这些场景。

具体场景具体拆解。

我们也给每一个场景,都准备了一个公式和一套工具,同样是学了就能用。

好了,我们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明天我们会学习第二讲,也是沟通的第二种基本功,叫强准备,就是怎么通过提前准备,帮你游刃有余地去应对大部分的沟通场景。

下课之后我要提醒你,别忘了找你的助教,去领取这节课的学习材料——我亲自给你划了重点,把人生必读的能够修炼共情力的那几本书给你摘取了一份书单,你可以去看一看。

好,我是脱不花,我们下节课再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