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脚步放慢,体会慢生活
最近一段时间工作上的事情突然不多了,工作量断崖式减少,借机会给自己放了一个假,在家呆了一段时间。
一直希望给自己慢生活的方式,真正把每一个接触到的事情和问题想想细、想透。身边人都说在家待时间长了很无聊,但我没有类似的感觉。每天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可以给自己安排的满满当当。但有了慢生活的机会以后,把自己和外界隔绝起来,有些事情已经不受思维和想法的控制,依然按照自己的惯性和日常习惯运行。
一是身状况没有改善。由于长期缺少足够的运动,导致体力下降。在不用考虑时间成本的情况下,开始锻炼身体后,发现极容易疲劳,每天想早起或是晚睡,很困难,锻炼一会就变得很累。
二是很多思维模式已固定。很多事情其实想五分钟和想半个小时得出的结论区别并不大。只有在极度深刻思考的情况下才会有点不同,但这还得看当天思考的状态和对这个问题是否熟悉,储备的知识量是否够用。形成了思考问题模式后,其实想跳出逻辑,换个角度,我们需要的不是时间,而是平日里加强学习,学习运用不同的逻辑和思维模式以及角度思考问题。
三是很多平时想做的事情,时间充裕了以后,做的欲望降低了。幻想的画面很美好,但这只能停留在想象中,实现了以后没有预想的兴奋和喜悦。比如在清晨的湖边散步,在黄昏的午后慢跑或是到山间林中静坐。
四是暂时丧失了体会平静的能力。像平时一样只注重结果,忽略过程。希望尽快把事情做完,即使是一些美好的事情,也匆匆完成,把做所有事情都变成了负担而不是体会过程的美好。等平静下来以后,心理会有一丝不安和担忧,但不知从何而来。
慢生活就像一面放大镜,能让自己看到很多平时忽略的但其实很重要的事情;慢生活是一个过滤器,忘记日常琐碎的纷扰,想起自己已经忘记的但最在乎的事情;慢生活也是面镜子,能看到自己的样子,回顾过往,看到身上沾染了多少自己不喜欢但为了别人给自己硬贴上的标签。
自己心中的声音不会因为时间久远渐渐消失。本以为已经忘记、心已改变,但时光的脚步缓慢下来后,心中曾经的声音逐渐响亮、清晰。虽然人是理性的,但更多时候,尤其长期在社会群体中,个人意识的确会模糊,缺乏个体意识,变成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工具(身边人云亦云的人实在太多了)。尝试体验“慢”下来很有用,但无法通过“慢”解决问题,大脑的很多沟回已经形成。尝试和时间做朋友,日常里刻意积累,应该在来临时,更能把“慢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更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