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个镶金茶壶上看到了两种不同人生
文/楚咩
1.
平时做点小生意,每周我都需要去补货。一次去拿货的时候,看到店主的茶几上有个很别致的茶壶。沿着罐身斜斜地贴着一圈金箔,远看以为是腾龙缠绕罐身,细看才发现是一圈别致的花边。
我自己只觉得有趣,也很疑惑:这么普通的一个茶壶为什么要镶金呢?
同行的玲姐一语就指出,“这个应该是摔碎了,才镶了一圈金重新组合起来的吧。”我恍然大悟,就像之前一些人把玉手镯摔断了,会镶一圈黄金把手镯重新组合在一起,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金镶玉。
玲姐又问:“这个茶壶应该挺值钱的吧,才会摔碎了用金去镶。”老板娘边泡茶边笑着说:“十年前花六千块买的,一个大师的作品,本来摔碎了就被我丢垃圾桶了,是我老公回来看到后又从垃圾桶捡起来的,说不舍得,就托人拿去镶金了。”
我一听不禁咋舌,居然会花六千块去买一个陶瓷茶壶,而且摔碎了就直接扔了。但没想到老板娘接下来的话更是然后让我吃惊而且让我觉得此行获益不浅。
“家里壁橱还放了好几个,每个都是十万起的,都是大师的作品,十几年前买的。”老板娘估计谈兴起,拿出手机打开相册,一一指给我们看。
“十几年前就十来万的大师作品,现在每件应该都升值不少吧?”玲姐又问。老板娘笑着颔首,“对呀,当年买的时候也没有想太多,只是觉得钱以数字存在于银行也是等着贬值,不如投资于实业和有升值空间的实物,当年也是觉得大师的作品升值空间不会差到哪里去。不过这些就摆着不敢用,别又被我摔了。”
我们都被老板娘这句话逗笑了,没想到老板娘又话题一转,“这些是我老公的爱好,我自己喜欢买鱼胶,这些都是十多年前买入的,你们看。”老板娘边说又边打开另一个相册一一指给我们看。
玲姐仔细端详,边说“哟,这些都是有些年份的,成色不错哦,颜色澄黄澄黄的,我看你收藏的这些数量还不少,十年前买入现在估计得翻很多倍了。现在成色比较不错的鱼胶一斤都得好几万了。”老板娘笑着回答:“十多年前的鱼胶还是很便宜,值得投资的。”
在回去的路上,我们都赞叹这夫妻俩实在投资有道,三十多岁的年纪就经营这么大的生意,而且十几年前就知道投资有升值空间的物品。
“而且像鱼胶这种滋补品,现在去外面买还不一定能买到这种成色,且不说值多少钱,主要是需要的时候就能直接用上,就减少很多时间和金钱成本了。比如说病后恢复,产后恢复保养,食用鱼胶是很有益的。像你嫂子,产后一直在食用鱼胶,现在面色多红润,看着比生孩子前还年轻。”
我恍然,几十万在十年前如果放在银行,从购买力上看十年后估计反而还要贬值,但如果投资一些有升值潜力的物品,比如房子、药品、滋补品、酒类、书画,十年后的价值可能就翻了很多番,甚至有钱都买不到。
可能有人会说,这些投资品都是有钱人才有资金投资或者才会接触的,像我们平常这种隐形贫困人口哪里投资得起呢?
但就我所知,这对夫妇也不是大富大贵出身,老板以前也是为别人打工,之后有了一定资本才开始出来创业,老板娘以前也是在工厂做女工,听她之前讲也是穷苦过来的。白手起家的两夫妻现在一步一步创下这般家业,这其中付出多少汗水又遇到怎样的挫折或机遇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并不是有钱才能做投资,也不是大富大贵之家才有能力接触和了解好的投资品。
多去了解和试错,多去摔几个跟头,或许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最差的结果也就是大器晚成了。
2.
毕业后帮父母打理生意(珠宝行业)快一年了,我日常总能见到形形色色的顾客。因为是父辈经营了几十年的老店,所以来来往往的大部分都是老顾客,有些还是知根知底的邻居或亲朋好友。
有次一位阿姨到店,基本只花了五分钟就挑到合适的款式,然后拿出八千多现金付了款。
那位阿姨走后店里的云姨说:“这个阿姐是我邻居,平时是个特别勤俭的人,比如一公斤带壳的生蚝是20元,去壳的生蚝是40元,她宁愿买一斤20元的,花两个小时自己去壳,没想到今天这么大手笔这么爽快。”
其实一般人2个小时的时间价值肯定不只值20元,老人家估计也是勤俭了一辈子习惯了。店里的玲姐也说:“很多老一辈的人都是苦日子勤俭过来的,特别能攒钱,你别看他们平时买东西都挑便宜的甚至特别抠,但真正需要用钱的时候,比如给子女买嫁妆聘礼买婚房,都是一口气出个能几万几十万的。”
我点头表示赞同,有些人辛辛苦苦攒一辈子钱,然后给儿女买房买车买嫁妆准备聘礼,这可能是他们的认知里最好的理财方式了,至少钱前半辈子存在银行里,这让他们有安全感,后半辈子变成儿女的房子车子,这又让他们有成就感,觉得这辈子的“任务”算是完成了。
但这种带着“牺牲感”和“付出感”的生活方式其实总会让人觉得心酸。因为大部分人赚钱更多是为了下一代而不是为了自己,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这种“没有自我”的生活方式很容易影响下一代,甚至隐形中“绑架”着下一代。
这种理财观念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穷病”。实际上不缺钱,甚至有些收入还不菲,但却对钱有种焦虑感,手里有钱永远优先存起来,过着手里有钱但却窘迫的生活。
一个人的金钱观往往是基于父母长辈的实际行动影响和言语灌输以及过往际遇,这些奠定了一个人的认知和格局,也从小奠定了他们对金钱的认知。
3.
我父母那一代很多是吃苦过来的,他们一直忘不了饥荒饿肚子的感觉,忘不了从小就要出来干活补贴家用的窘迫。虽然现在创业做生意小有积蓄,但他们对于金钱的观念还是很难有很大改变。“晴天积蓄雨天粮。”这句话我父亲一直挂在嘴边的,意思就是说,就算现在生活变好了手里有积蓄了,也不能乱花钱,总会有没有收入或者需要大量用钱的时候,总要留有足够的钱在那个时候用。
生活日新月异,父辈也能逐渐理解和接受子女花钱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但是他们还是不舍得在自己身上花超过基本需求的费用。他们这一代的“穷病”很难治,一定意义上这是时代的产物,他们的认知和金钱观也很难再被改变,作为子女,我们只能慢慢去影响,去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把更多更好的东西和想法带给他们去体验,我觉得这是一种更好的反哺。
但是,我在很多同辈人甚至更年轻一代,仍然能看到这种“穷病”思维的影响。家庭或个人在创造和积累财富方面缺少更好的模式,追求安稳和“铁饭碗”,万事省钱为先,个人没有更多的动力去赚钱,也不会主动去探索其他收入渠道和理财方案。
这固然也有从小父辈们言语和行动上的影响,但对于年轻一代来说,这种“穷病”也是一种“懒病”,因为父母这种思维更多是一种时代的产物,而我们年轻一代生活的时代不同。
我们往前看几十年,中国99%的人都是农民。就几十年时间,差距就彻底拉开了。所以我们的父辈,他们和周围的人境况是差不多的,大家都是过着差不多的生活,赚着差不多的钱,没有太大可比性,除非有特别的机遇,不然也不会有人来告诉他们:你们还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但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不一样,每天在不同的领域都可能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你的某个朋友或者前同事可能突然就创业成功,融资上市;你以前瞧不起的某个同学可能突然变成网络红人,一夜暴富。
你有太多的方法去了解甚至体验一种不一样的生活,去接触新的思维方式,问题是你愿不愿意去打破自己的思维局限,去提升自己的认知格局。
尝试去接触你想成为的那类人,去和他们交朋友,即使一开始只能远远观望,但也可以默默学习和研究他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向他们靠拢。就像在生意场上,无论是经验还是处世之道,我这个菜鸟都远不及这对夫妇。但这次拿货,看到的这个镶金茶壶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我的思维认知,让我知道我们还能这样子“花钱”,过上和“攒钱”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尽量跳出那些拉低你认知格局的圈子,因为他们只会消耗你,除了时间还有你的精力,让你每天无比疲惫,直至无望跃迁。这并不是说身边那些靠攒钱来省钱的人,他们的生活方式都是错的,只不过人和人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的,这种“穷病”很容易把人拉入恶性循环中。
花钱买体验,花钱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认知,才真正稳赚不赔。
关于作者:
楚咩,一个可爱的90后小姐姐,最大的爱好是赚钱,关注财务投资和自我提升。以文会友,日渐精进,希望能和大家一起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