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学生学习》阅读群笔记

第四章 目标理论

2019-03-17  本文已影响0人  忻蕊

一、目标理论前身

自我价值观:认为课堂经常进行能力对比,那学生对自我价值的关心也许超过对学习的关注,导致一些表现(辩解机制、掩饰、防御的悲观主义、自我设障、拖延应付、作弊)

二、早期的目标理论

学习目标(掌握目标或任务目标):专注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会坚持自主学习,链接知识网络,遇到困难,寻求帮助)。注重能力发展

绩效目标(自我目标):把学习活动当做对自身能力的检验,而不是学习的机会。关心的是自我认知和公众声誉。注重能力展示(展现完成任务的较高能力,尽量避免能力不足的样子)

经过后来的发展,提出三种类型,结果性目标(仅专注于获得不错的结果,是否符合评价标准)、能力目标(与对能力的认可相关)、规范目标(与社会比较相类似,如证明比别人优秀),关注的都是结果!

三、综合性目标理论 2*2目标模型

掌握趋向性目标:最理想,关注如何学习(深加工策略),学什么(自己想学的)

掌握规避性目标:努力掌握学习目标内容却害怕失败

绩效趋向性目标:(更偏向于表层加工)当此目标与老师要求安排学习内容一致时,有助于取得好成绩。要承担感情代价,乐趣少、焦虑多、紧张、杂念多。自私强调竞争核心(规范目标),与学习社群规范相冲突。

只有在学生成功的情况下,采用此目标才是有效的,反之,容易变成绩效规避性目标

绩效规避性目标:

四、超越成就目标

取巧性目标:与动机和成就指标呈负相关,想尽量蒙混过关,少付出努力。

外在目标:重点放在额外奖励上,有助于激发积极性和坚持精神,但又与作弊或依赖表层加工策略正相关。

建议将较高水平内在动机和中等水平外在动机结合在一起。

五、目标理论的运用

学生的目标取向的特点会根据老师或学校强调的目标取向调整

掌握目标取向老师:强调尝试挑战性作业、追求思想和兴趣以及具有学习责任感的重要性的。教室对学生的反馈大都在私下进行。

主张绩效目标取向公开认可最优秀学生,给他们特权,或只强调考试高分数而不提更为具体的学习目标。老师的反馈常常公开提出,若常常公开批评学生,会让学生陷入受辱与难堪的预期和恐惧。

TARGET计划

任务:最合理挑战水平,让学生产生兴趣并乐于参与活动

权威:教师不武断,在履行中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感受

认可:针对取得显著进步的学生,而不是最优秀学生

分组:原则是呢促进合作学习、将个人竞争与社会比较降至最低

评价:多元化标准和方法,重点是个人进步的个性评价,非个人与小组之间比较

时间:用创造性方式运用时间安排有价值学习活动,非死板作息(紧张感)

综上作者观点:1. 若教育理念与早期目标理论学者们一致,并相信学校愿景,可以尝试TARGET理论

2.若对学校改革不报希望,可采用多重目标观。在即将到来的考试时,强调学习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在考试中发挥好,取得好成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