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概率”事情上孤注一掷
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关于职场的小故事,因为极具代表性,所以被演绎成不同的版本流传开来。
故事大致的内容是,老板交待给两个员工同一件事情,两个员工的不同表现。
比如同样是采购的事情,一个员工只单纯的报价,另一个员工则搜集到当天市场物价信息,并就同一商品的不同品质和价位进行性价比权衡,最终将价优质好的带回,再供老板做最后的决定。
尽管只是比别的人多想一点多做一点,背后体现的是他日常的行为处事模式,那就是凡事都习惯于思虑周全、设身处地,达到最好的预期效果。
这样的做法,不仅仅有利于使自己的任务完成得更好,其实也同样会减轻别人的负担,促使双方的合作更加有效率。
就如例子中的另一个员工,站在老板的角度考虑问题和需求,然后提供最优的选择,也同样节省了老板的时间和精力。
在日常工作中,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只不过,只有少数的人能够做到思虑周全的那种员工,做不到的则各有各的不同了。
比如,前两天有一个关于个人信息的材料需要报送。每个人需要在微信群里反馈四项内容。
结果,只有一个人反馈的最为标准。
她将所有的信息都填写准确完整,包括名字。
这样一来,负责统计的同事只需要完全复制粘贴后无需增减直接放入总表内即可。
有的人不写名字,只反馈身份证号码,他以为同事之间都知道名字,不用写名字。
有的人只拍了自己的身份证,上传一张图片。这样的话,就需要统计人将他的信息照着图片挨个写下来。有的人则还漏写了内容。
总之,都是半成品,都需要重新加工。
如果所有人能够反馈标准的信息,这是两分钟就可以统计完成的事。因为信息不完整需要因为重新修改、填写、增删等,需要耗费至少半个小时。
意料之中,那个填写最为标准的员工年年考核都是优秀。
在我与她打交道的几年中,她给我的就一个印象,凡是她负责的环节绝对保质保量完成,且会做很多超出你预想的内容,以备不时之需。
总之,她是那种你一想到她时,就知道再难解决的问题她都会尽力去做好,她是令人非常值得信赖的伙伴。
安妮宝贝曾说,人有时可以像一座须弥山,有时又卑微如尘土。
我想,我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需要和日常琐碎打交道,时常令人感到卑微和崩溃的也往往是来自世间小事的消磨。
这也是我们总是会不断冒出想要从目前这个圈子逃离的念头的原因。
要么是因为人,要么是因为事。
我曾经包括现在也有过不止一次想要离开的念头,但同时也在思考令自己亟不可待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如果是因为人。对于身边人的极度失望。
高晓松在谈及“圈子”这个问题的时候,曾说,从小到大我们身边的人群基本上是呈正态分布的。
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形成一个生活圈、朋友圈或是工作圈,只要超过六个人,优秀的、一般和差劲的都差不多数量。
不可能都是优秀的,也不可能都是差劲的。
这样一来,一旦跳到别的圈子,你就会发现,其实还是遇到跟从前一样令你讨厌的人,也还是会遇到与从前一样的问题,只不过是换个人换种形式而已。
如果是因为事。常年在同一的环境中,与同一波人相处,做的又是几乎相似的事情,相信很多人都会产生厌倦的情绪。
人是喜新厌旧的动物,哪怕再安于现状的人,也都希望看到些与众不同的、新鲜的事物出现。能到处走走看看,品味不同的生活,大概是很多普通人的奢望。
所以,我们都羡慕那些动辄飞来飞去,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不同景色的人们。
的确,如此想象一下,生活仿佛一下子丰富多彩起来,明亮又瑰丽,是梦中的生活。
可是,再丰富多彩的生活也会归于平淡和寂静,人不可能一直处于亢奋、欣喜的状态。
这是看个人的能力和选择,至少以我目前的状态看,我还做不到放下赖以生存的工作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不过,这可以当做目标,想想还是可以的。
所以,当暂时只能维持现状而又不想让自己整日陷入琐碎而失去明亮感,那么自我警醒和督促是非常重要的。
我也时常被各种无用论所左右。
比如读书无用,写作无用,做这个无意义,做那个无意义。但凡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事情,我都希望自己能有所收获、有所得,生怕是一种浪费。
想要身边的人和事也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谐运转,共同实现完美的目标。
罗振宇却说,作为成年人,我们只做“大概率”的事情就好了。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保证每一分投入,每一件事都会有用,这个谁也保证不了。
那么,就做“大概率”事件。比如,身为读书人,读书好就是会成功的“大概率”事件,那么就好好读书。
作为商人,做生意赚钱是会成功的道路,那么就好好做生意。
永远下那个具有最大赢的机会的“赌注”,这才是成年人的行为方式。而不是奢望时时处处做任何事都有用,有意义,有回报。
所以,大概率事件绝不是“跳来跳去”,而是基于认清问题所在,无论是待在原地还是换个新环境,都有至少一件可以值得“孤注一掷”的事情。
如此,才能会少受身边人和事的影响,因为我们与他们只是存在一部分交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孤注一掷”。
当然,这需要清醒的认识和坚决的定力,毕竟与人性相抗衡,还是很费力气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