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属于你自己的生活将是陌生的 Day11
“当“善”接近你的时候,当你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时,它并非通过已知或熟悉的方式;千万别去探查他人的足迹;别去看其他人的脸;也别记住他人的名字;那个独特的方式,那个灵光一闪,那种强大与美,一定会是全新而陌生的。它不属于任何先例和经验。你是从别人那里学习,而不是成为别人。”
“恐惧和希望在它(直觉)下面共存。甚至是在希望里,也有某种低劣的东西。在幻想的时候,不存在所谓的感激,也没有真正的欢乐可言。”
“可贵的只有现在生活着的,而非已逝的岁月。(Life only avails, not the having lived.)”
——《自立》
当我小的时候,甚至现在的有些时候,我对自己说,我以后不想(或者害怕)自己变成 “庸庸碌碌” 的人,不知道在忙些什么、只是为了讨个生计而蝇营狗苟。我不知道这样的判断从哪里来的——我现在也不觉得这种说法是妥帖的;讽刺的是,因为害怕,反而我曾经强迫自己像个机器一样工作和生活。
这样的观念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一个包装鲜亮的生活,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哪里来的图纸?),需要一条清晰可见、不能摇摆的轨迹,需要一系列响亮的、好听的、得体的标签。“成功学”的人生,“大师”的人生,“打满分”的人生——生活是不是常常像一张考卷呢?如果是的话,它的问题是什么?它是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还是解答题?它更像哪一科,数学、物理、语文、政治、美术?你是不是会害怕自己没有个漂亮的分数、又掉在了谁的后面、甚至不及格?它会什么时候让你交卷呢?又是谁出的这份考卷、你的分数要给谁看呢?父母吗?还是老师?还是你的同辈?我如何通过这份试卷认为自己是独特的呢?当我拿到最高分的时候吗?
很可能,我们对理想生活的模型,都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别人在我们心里种下的吧。
心底里问着什么样的问题,往往会决定我们怎样对待自己和周围的一切,怎样看待世界。我们的恐惧、甚至某些期待,这些感觉都是因为混入了这样的问题,却没有真正去面对现实——外在的现实,和我们内心的现实,爱默生称之为直觉的东西。这也是《最小阻力之路》里最重要的启发:我们默认的生活的模样,到底是顺应或者反抗 “某种已有的模式”、去解决或回避问题,还是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经验?
“想要生活的模样”不能只依照 “现在已有的东西” 来拼凑(模仿)——我们很容易混淆 “我已经有的东西” 和 “我真正想要的东西” 。我们还容易混淆想入非非的幻想。哪怕是我们的幻想,也常常跟自己潜移默化被输入的信息息息相关。对于爱默生来说,自立就是联通自己的直觉,清醒地面对自己的经验;即便拥有最高处的想法,也仍然扎根于在现实、当下中,能够将遥远的目标轻轻放下。对于经验和直觉来说,每一口呼吸都是全新的;每一次哪怕看上去简单的行动之中,都孕育着崭新经验的果实。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当我第一次去设计公司实习的时候看到许多设计的模型,也没有觉得很特别;但是当我自己开始动手做设计的时候,哪怕是相对简单的环节,也能迸发出巨大的热情。
“当我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时”,会是什么样?
现在、此刻,像每一天都是生命的最后一天,像从来未生活过地感觉到对每件事物的陌生、好奇、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