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平:字母文字传奇11丨迈锡尼破译音节文
第四篇 字母文字传奇
11. 迈锡尼破译音节文
伊文斯在克里特发现的三种古文字之中,惟一被破译的是线形文字B(Linear B),为迎接全音素希腊字母的到来而奠基。这种文字主要属于希腊本土的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文明成长在希腊南部最大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与克里特岛隔海相望。
迈锡尼人或许就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南下的雅利安印欧人部落,与希腊原住民彼拉斯齐人融合后,定居于爱琴海沿岸,成为现代希腊人的始祖,正是他们毁灭了克里特文明而创造了迈锡尼文明。
克里特文明是米诺斯王国为主体独立构成,迈锡尼文明则由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诸多城市构成,是一个个独立、自主、单独的城市为中心的城邦国家,即一个城市形成一个城邦,覆盖周边的农村和耕地,迈锡尼城只是其中代表,除此之外还有斯巴达、梯林斯、皮洛斯、科林斯等。
迈锡尼文明以其宫殿式的城邦国家、艺术品和文字系统代表了希腊大陆第一个先进且独特的希腊文明。在迈锡尼文明的全盛期,恢宏的城堡和宫殿相继拔地而起,以迈锡尼城堡和皮洛斯城堡为最。
迈锡尼城堡的主入口狮门(Lion Gate),建于公元前1250年,是迈锡尼唯一现存的纪念性雕塑,也是史前爱琴海最大的纪念碑,因入口上方矗立着两只摆出纹章姿势的母狮浮雕而得名。古典文学中,它也唯一被描述过的浮雕图像,因而在现代考古学诞生之前就已被人们所熟知。
迈锡尼城堡的主入口狮门倍受争议的德国商人兼“现代考古之父”海因里希·谢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在土耳其完成了特洛伊遗址的野蛮挖掘后(参见本书第一篇),于1876年来到希腊迈锡尼的狮门附近,再一次开始他的发掘,目标是找到荷马《伊利亚特》中描述的迈锡尼国王、特洛伊战争中希腊军队领袖阿伽门农的坟墓。
海因里希·谢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肖像谢里曼发掘出了一个包含六个竖井坟墓的皇家墓地,墓穴中他找到了一个黄金面具和一堆金银器物,他认为这就是阿伽门农国王的墓穴,他甚至电告当时的希腊国王说:“我正在凝视阿伽门农的脸庞”。这个所谓“阿伽门农的面具”雕塑了一位留着胡须贵族男子的威严面孔,由带有凸纹细节的金片制成,胡须和耳朵等细节制作水平很高。耳朵附近的两个洞,表明面具是用麻线固定在死者脸上,被历史学家凯西·基尔形容为“史前时期的蒙娜丽莎”。只不过这个面具的主人虽然也是某位迈锡尼王,但比阿伽门农所处时代早了几百年。直到生命即将终结时,谢里曼才不得不接受了人们对面具真正主人的质疑。
迈锡尼国王的黄金面具,公元前1550- 前1500 年,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其实,谢里曼的遗憾不在于他弄错了黄金面具的主人,真正的憾事应该是他没能找到哪怕是一块线形文字的碑刻或泥板,使得他与古希腊早期文字系统失之交臂。
找到众多线形文字B“文献资料”的荣誉归功于皮洛斯(Pylos)城邦,因为在那里发现的文字泥板导致了线形文字B的成功破译。
皮洛斯城邦建立于公元前1600 年-前1200年,面积达到2000平方公里。根据发现的线形文字B泥板描述,当年的人口数高达80万至120万人。它拥有被《荷马史诗》描述为“迈锡尼伟大的内斯特宫殿”,以《伊利亚特》中皮洛斯国王内斯特的名字命名,至今仍是希腊保存最完好的宫殿,也是当时唯一一座没有城墙或防御工事的宫殿。公元前1180年该宫殿曾遭到火灾,许多线形文字B泥板清晰地留有火烧的痕迹。
皮洛斯城邦内斯特宫殿遗址从1932年到196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考古学家卡尔•布莱根(Carl Blegen)教授领导了对内斯特宫的发掘。布莱根教授先前也曾经领军对特洛伊遗址进行考古,因为成绩斐然,他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辛辛那提大学和雅典美国古典研究学院分别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卡尔·布莱根图书馆。
美国考古学家卡尔•布莱根(Carl Blegen)教授,1937年布莱根教授在内斯特宫发现了许多建筑遗迹,包括带有门厅的王座、前厅、房间和通道,覆盖着米诺斯风格的壁画,还有大型仓库、独特的浴室、宫殿的彩绘外墙和画廊,以及宫殿外90米处的一座“托洛斯”墓葬。发掘的文物现在大都保存在内斯特宫以北的乔拉考古博物馆里。
除了宫殿的考古遗迹外,最了不起的是贡献在于,布莱根教授在内斯特宫发现了数千块刻有线形文字的泥板。皮洛斯出土的这些用于行政目的或记录经济交易的泥板清楚地表明,该遗址当年已被迈锡尼居民叫做“皮洛斯”(Pylos),因为在线性文字B泥板上,可以找得到表达“普罗”(PU RO)即“皮洛斯”的音节符。
线形文字B音节符PU RO(皮洛斯)相对于克里特岛只有200多块线形文字A泥板出土,皮洛斯数千块线形文字B泥板的出土是多么关键的破译基础。因为对于古文字而言,出土的数量越多,同一种符号重复出现的概率越大,解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如果随便从土里挖出一两块刻有奇怪符号的泥板,那么谁也无力去破解。
内斯特宫出土的线形文字B石碑,希腊乔拉考古博物馆从1930年代起,布莱根教授陆续发掘出了数以千计的线形文字B泥板;同样也是从1930年代起,破译3000余年前的神秘古希腊文字才可能再次被提到了考古学者的案头。率先冲刺难关的,是美国女性学者爱丽丝•科贝尔(Alice Kober)。
科贝尔是美国古典文学家,匈牙利新移民的女儿,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博士,主修过数学、化学、天文学以及古典文学等课程。从1930 年起直至去世,她一直在布鲁克林学院教授古典文学。用中国人的话讲,科贝尔也是一位“奇女子”,真正的语言天才,学习过太多种类的语言。除了熟练掌握希腊语、拉丁语、法语、德语和古英语外,她还学习掌握了梵语、赫梯语、古波斯语、吐火罗语、古爱尔兰语、阿卡德语、苏美尔语、巴斯克语和汉语。她参加过希腊的实地考古,研究了古代小亚细亚的几种语言,包括卡里安语、哈提克语、胡里安语、利西亚语和吕底亚语。
美国女学者爱丽丝•科贝尔(Alice Kober),1946科贝尔博士从未结过婚,也没有谈过恋爱。除了教学之外,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线形文字B 的破译。每天晚上,在讲授完课程并评分完试卷后,她会坐在与丧偶母亲合住的房子里的桌子旁,一边在身边点着香烟,一边筛选着奇怪的线形文字铭文。
在1930年代初开始释读该文字时,她遇到的是破译文字之中最困难的一种情况:既不知道欲释读的文字记录是何语言,也不知道该文字使用是何种符号,况且这种文字还是已经湮灭了3000多年的死文字。
科贝尔认为,破译必须从线形文字B 的泥板证据开始。她逐一分析所能获得到的泥板上的线形字符,统计它们出现的频率、出现的位置以及旁边出现字符等数据,数据写满了 40 个笔记本。二战开始后,纸张获取越来越困难,她就用废纸制作了18万张索引卡片。1946 年,科贝尔获得了古根海姆奖学金,让她能够从繁重的教学中抽身一整年,全职从事破译。她只身前往英国,在牛津大学接触到伊文斯发现的所有未出版的线形文字B铭文,得到了近1800份铭文副本。
克诺索斯线形文字B铭文,记录了公元前 1375-前1350年女纺织工和她们的孩子以海量统计分析为基础,1945年,科贝尔博士发表了关于线形文字 B 的三篇重要论文中的第一篇《克诺索斯战车石碑中词语变形的证据》,她证明了阿瑟·伊文斯爵士最先提出的假设,即线形文字 B记录的是一种类似印欧语系那样的融合语言,初步攻克了语言问题。
1946年,她发表了破解该文字的第二篇论文《线形文字B 的词语变形》,阐述了线形文字B的某些单词词尾会发生变形——类似拉丁语或希腊语的词尾变化。科贝尔博士发现,在线形文字B中有一些特定的字符组会反复出现,每次出现时只有最末尾的一两个字符不相同,前面的部分完全相同。科贝尔推测,在线形文字B中的每一个字符都代表一个“辅音+元音”的音节。与字母文字不一样,音节中只要辅音和元音改变了一个,新的音节就会用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字符表示,无法再看出两个字符其实共享了某个元音或者辅音。因此,线形文字B极可能就是一种音节文字。这篇论文被证明是最终破译线性文字B的关键一步。
科贝尔论文中线形文字B音节变形示例1948 年,科贝尔发表了关于线形文字 B 的第三篇重要论文《米诺斯文字:事实与理论》。在这篇文章中,她提出了一个由 10 个字符组成的表格,显示了每个字符与其他哪些符号共享辅音或元音,从而构成了音节。也就是说,她至少发现了线形文字B的10个音节符和其他一些不完整的符号。以下音节符图表由作者绘制,每一列代表一个元音,每一行代表一个辅音。C1行到C5行,以及V1列到V2列的10个符号用钢笔写出。符号u、 we、ja和wa也是用钢笔写的,剩下的标志是用铅笔写的。
科贝尔论文中线形文字B的音节符若假以时日,奇女子科贝尔必定会破解这种文字。可惜她此时已经罹患胃癌,于1950年与世长辞,享年仅43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最终破解线形文字B的接力棒,交给了一位自学成才的英国建筑师手里。
迈克尔·文特里斯(Michael Ventris),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军人家庭。祖父是英国驻华少将兼司令,父亲是驻印度陆军中校,到了迈克尔这一辈,他们全家移居瑞士8年。优越的语言环境,使得小文特里斯很快学习和掌握了瑞士语、德语、法语、波兰语等十几种语言,后来又自学了拉丁语和古希腊语。
英国建筑师兼文字学家迈克尔·文特里斯 (1922–1956)1936 年,伊文斯在伦敦皇家学院所在地举办了克里特岛考古学展览。14岁的文特里斯也在场,他清楚地记得85岁高龄、拄着一根棍子的伊文斯。文特里斯从伊文斯那里得知线形文字B尚未破译,当即下决心自己去完成破译的使命。从此他把业余时间都花在尽可能多地学习文字知识上,理论和方法都是他在晚上拿着手电筒躲在被子里学习的。然而命运阴错阳差,他后来却就读于伦敦建筑协会建筑学院,尚未完成建筑学学业就被应征入伍,1948 年才退伍回乡,成了一名建筑工程师。他和他的妻子一起亲自设计了他们家的房子。而对于线形文字B的破译,文特里斯靠的是跨界自学成才。
二战前夕,美国考古学家卡尔•布莱根在迈锡尼皮洛斯宫殿又发现了大量线形文字B 泥板,被拍下了许多宣传照片。这些泥板照片促成了文特里斯后来对线形文字B的破译。1948年,另一位美国考古学者约翰•迈尔斯邀请一组学者帮助他抄写线形文字B的文献资料,其中包括科贝尔博士和文特里斯。尽管两人没有进一步合作,但科贝尔的研究方法提示了文特里斯。
以线形文字B 书写的迈锡尼泥板文特里斯同样建立了一系列的表格,将泥板上的线形文字B字符与辅音和元音联系起来。虽然这些辅音和元音是什么仍然是个谜,但文特里斯对底层语言的结构了解得越来越多,获得了更多的字符之间的关联。被文特里斯填入表格的字符越来越多,但每个字符究竟代表哪一个音节,他还是没能弄清楚。
突破来自某个清晨,文特里斯正在比较所有文字泥板的时候,他注意到某些符号组只出现在克里特岛的文本里。他灵光闪现地猜测,这些符号代表的是岛上的地名,事实证明他的猜测是正确的。借助他已经破译的符号,文特里斯很快解锁了大部分文本,发现其底层语言实际上是希腊语。
文特里斯曾经说过:“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都认为伊特鲁里亚人可能已经提供了我们正在寻找的线索,但在过去的几周里,我突然得出结论,克诺索斯和皮洛斯的泥板文字毕竟是用希腊语写成”。文特里斯正式提出,线形文字B 由大约 87个音节符号和100多个表意符号组成,其中的表意符号象征着物体或商品,没有语音价值,并且在书写句子时从不用作单词符号,它是一种真正的音节文字。
音节文字的最大特点,是能够通过分立的符号表示任何语言中的每一个简单语音(含元音和辅音),因而大大减少符号的数量。线形文字B甚至将线形文字A的240个左右符号数量,减少到不到100个音节符号,似乎说明了它在努力脱离其表意成分,增加表音元素。
1952年7月1日,文特里斯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电台谈话中宣布了他的的发现,顿时震惊了世界。1955 年,文特里斯因“对迈锡尼古文字学的贡献”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后人这样评价说:20世纪荷马研究最可观的两大发现,都是由业余爱好者做出的。其中之一就是擅长密码学的英国建筑师迈克尔·文特里斯,他破解了神秘的线性文字B,让史前迁徙者带到希腊的语言变得依稀可辨。
文特里斯与他破译的线形文字B可惜刚过了一年,1956年住在汉普斯特德的文特里斯,深夜在赫特福德郡哈特菲尔德开车回家,不幸与一辆停放的卡车相撞当场死亡,年仅34岁,与科贝尔博士一样英年早逝。但是,他们共同破译音节文字(线形文字B)的故事,却在世界文字史册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明确地讲:线形文字B并非我们探寻的字母文字而是音节文字。然而,音节文字也是表音文字,是象形文字向字母文字过渡的重要中介,每一个音节最初可能都具有象形的意义,但后来只保留了它的音,而不再需要它的形。腓尼基字母也是建立在音节基础上,只是从音节进一步分化为字母,包括了辅音和元音的拼读,但元音是被隐藏的。迈锡尼线形文字B即将与腓尼基字母相结合,标志了希腊书写文明迈向拼音化和元音符号化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