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是坏情绪的解药
有三兄弟,因为搬家的缘故在同一时间一起进入幼儿园。因为妈妈忙,平时都是奶奶照顾三个孩子。其中最年长的孩子,每次一听到别人说“稍等一下”,就会勃然大怒。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9d6d64cf0470f50b.jpg)
怎么回事呢?慢慢询问孩子,发现了缘由:因为每次奶奶说完“等一下”,就没有下文了。无论孩子怎样翘首期盼,“想做”的热情都不会得到满足。
原本“等一下”是“稍后”的意思,也就是“你的愿望我稍后帮你实现”这样的约定。
“妈妈,抱抱……”
“现在妈妈正在炸着东西呢,稍等一下啊。”
这样的对话,意味着妈妈结束厨房工作后就会抱抱孩子。这才是遵守交换的约定。
但是三兄弟无论怎样等待,都等不到约定实现的那一天。年事已高还要照顾三个孙子,奶奶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所以就会用“等一下”搪塞过去。
可是,结果呢,对孩子而言“等一下”的意义,已经等同于“不行”“放弃吧”,甚至可以说是他们的期待被辜负的记忆。
大人之间都讲究诚信?既然大人与孩子是平等的关系,那对孩子也必须遵守约定。
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因为对方是孩子而轻易爽约。后来误解消除,三兄弟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父母能做到的,尽可能去满足孩子。但无须成为孩子的奴隶。做不到的,要讲明理由。当然,如果做了约定,也请务必遵守。这样,父母就会得到孩子的信任。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5078c9497792296c.jpg)
无法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无法找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时,或不被理解时,孩子就会焦急烦躁,放声大哭或大发脾气。
这时,比起解决问题,首先要说出孩子的感受。感同身受,然后询问他:“你现在是这样一种情绪,对不对?”
想要小伙伴正在玩的玩具而哇哇大哭时,你可以说:“想要玩具对不对,想玩玩具是吧?”
当孩子无法得心应手地换好衣服而哭泣时,可以说:“我知道,你想自己换好衣服对不对,有些不甘心是不是?”
对于恶作剧,或者其他不想让孩子做的事情,同样也是如此。“哦,你想……对不对,但是……”,先对孩子予以理解,再继续说你想传达的语言。
“你能理解我的心情”——只要这么想,孩子们就会安心,稍微平静下来。被认同、被理解的经历,如同瞬间在孩子内心点燃一盏灯,在内心深处留下丝丝温暖。
1岁的小雄,吃午饭的时候总是故意把茶弄洒。这天他又弄洒了几次,每一次妈妈都把桌子擦干净。
但是不知是第几次时,妈妈无意中看了一眼,竟发现桌子上的茶水形状看起来像一头大象。“哟,一头大象!”经妈妈这么一说,小雄开心地笑了:“嗯,是大象!”然后第一次自己将洒了的茶水擦拭干净。之后,小雄再也没有故意弄洒过茶。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a6640eb7e1d19be3.jpg)
小雄通过试探大人的反应,得到了与之前不同的反应而心满意足了,还是仅仅因为玩腻了?我想是不是因为小雄每次都弄洒茶是一件趣事,大人(尽管是偶然)接受并产生共鸣,使他的内心得到了满足。
真相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正因为不知道,才更有意思。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如果不由分说地训斥,小雄肯定不会露出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