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人时不犹豫,下狠手时不纠结
前段时间,我又重温了一次电影《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电影里面张三丰的形象让人觉得很是痛快,例如灭绝师太打了张三丰的弟子张翠山的太太,也就是张无忌的妈妈殷素素,张三丰看到后,二话不说,猛扇了灭绝师太一通耳光,还扣留了她的倚天剑。
在这份痛快中,有偏执分裂的感觉,灭绝师太被刻画得很无理,是一个迫害者的形象。这个时候,来了一个全能神一般的超级高手,也就是张三丰,狠狠报复了她这个坏人,是会让人觉得爽快。
电影中张三丰的形象,与金庸的小说不同,与中国经典故事中的圣人更是不同。金庸小说中的圣人,如郭靖和洪七公,面对“西毒”欧阳锋这种坏到底的狠角色,也是心慈手软和各种包容,不知道你感觉怎么样,反正我是很难受。
我觉得在这份难受是因为看到坏人什么招数都使得出来,而好人,特别是圣人,却被牢牢限制住,似乎这里面暗含的意思是“好人,你就只能好;坏人,却可以可着劲坏”。比起这部电影,我觉得好人必须且只能好的味儿,更像是停留在偏执分裂位,也可以说是更幼稚。
在我看来,王阳明是非经典的中国圣人。因为经典的中国圣人,很容易看上去像是只有善行,至少常常是被我们刻画成这个样子,而王阳明是一个完整的圣人,他行善时不犹豫,玩阴谋诡计时也干脆利落,在这方面他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听着就让人心情很爽快。
例如,王阳明在做江西巡抚时,当时江西有很多土匪,这些土匪很厉害,王阳明最初发动剿匪时,不是扑了个空就是中埋伏,原因很简单,官兵中有人和土匪勾结。
王阳明想出了一个对付这些内奸的方法。他突然发布命令,说要什么时候去剿匪,但却一直按兵不动,最后也没发出开战的消息。这是他虚发的消息,而在发消息前,他派人看着各级官吏,当内奸去给土匪通风报信时,就被抓个正着。这些人王阳明一个都没杀,而是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对他们的家庭成员表示了关心,最后这些官吏乖乖地做了双面间谍。
在剿匪时,王阳明对土匪进行了无情的智商碾压,他从来不与敌人正面交锋,也绝不按常理出牌,最后把土匪们都快折磨疯了。在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中,作者“当年明月”给王阳明做了一段概括,说道:
公正地讲,在日常生活中,王巡抚确实是一个正直忠厚的老实人,可到了战场上,他就立马变得比最奸的奸商还奸,比最恶的恶霸还恶。
到了最后,土匪们熬不下去了,干脆一起来投降,王阳明先是笑纳,但等他们真的投降后,突然杀了其中几个人,因为他早就查清楚,玩投降是这些土匪们的常见策略,等一有机会他们就又会造反当土匪。杀了这几个爱闹事的土匪首领后,这些土匪团伙也就基本瓦解了。
其实,我认为不能说王阳明是“一个正直忠厚的老实人”,因为他不止在剿匪时有充分的两面性,在政治斗争中他也不是“善茬”,几乎从来没落过下风,一直能将形势控制在自己手中。做好人时毫不犹豫,下狠手时也干净利落,而所做一切,都可以促进善的一面,这就是将“好与坏”整合的一种至高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