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课堂

2019-11-10  本文已影响0人  遇见麦田

——《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节课的内容。

看似简单的一节课,真正上起来却并不是那么简单,虽然研读教材好几遍,也看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听了别人是如何上的这节课,但是上完之后,感觉存在问题,有些遗憾。现在静下心来反思这节课,意识到有好的问题引领很关键。

出示五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像与不像的原因与长方形的什么特征有关?学生回答与长方形的长与宽有关。

第二部分,让学生研究这些图片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对于我来说,最难的就是这部分,对于作业单的设计,三易其稿,却依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第一次设计的表格是这样的:

(1)数一数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算一算它们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图1

你有什么发现?它们相像的原因是(                    )。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长与宽的关系,用除法算式来表达。能够按照教师预设的情况继续走下去。但是,与同事们商量之后,发现不好的地方是这样设计的表格,问题太直白,太直接,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于是进行了第二次修改,表格的设计是这样的:

(1)数一数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算一算它们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图2

你有什么发现?它们相像的原因是(                    )。

表格里什么信息也没有,这次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有好处的,但是大部分学生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不知道如何表达在纸上,很多学生在让它们独立完成作业单的时候,不知道干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要算长和宽的关系,很多学生露出一脸茫然的表情。

    课后,又觉得应该给学生扶一扶,经过同事们的指点,所以有了第三次设计。

第三次设计的表格是这样的:

(1)数一数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算一算它们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图3

你有什么发现?它们相像的原因是(                    )。

这次的设计,比之前有所进步,同第一次一样,大部分学生会用除法算式表达长和宽的关系,也有个别学生有新的想法,比如不用算式,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学生相当迷茫,不知道该在表格里写些什么。

课上完之后,依然一头雾水,不知道这个问题到底该怎么解决,赵校长问我“你感觉是不是讲得太快了?”我立刻就意识到还是这部分的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透,没有让学生讨论透彻。我不知道这部分的内容怎样处理,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因为学生的状态没有出来,他们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畅所欲言的理想状态。

后来又去找朱老师评课,朱老师说他曾经指导过这节课,在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上,将“静图”变成了“动图”,让学生体会到图形的变化,之后把问题抛给学生:哪几张图形与图A比较像?如果只是给几张图片,问题很难研究下去,下一步,给学生一个拐杖——把图片放在方格图中去研究,像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不像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长和宽的关系。我意识到,本质问题其实就是找到图片像的原因和不像的原因,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来说服别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用数学的语言表达,那就是数学算式——除法算式,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比。

赵校长和朱老师的话,点醒了我,让一头雾水的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也许一开始,我就不需要设计表格来限制学生的思维,我也不需要问学生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我的问题指向性太强,已经脱离了最本质的问题,有几张图片像,为什么像?剩下的几张图片不像,为什么不像?学生要做的是用他自己的思考过程来解释自己的想法,解释像与不像的原因,而不是脱离本质问题,直接去找长和宽的倍数关系。

这个环节,让我充分意识到,问题的设计是多么关键。问题引领课堂,好的问题不但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而且能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好的问题,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甚至让学生感到迷茫。

以后,在设计问题时,要想一想怎样能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有跃跃欲试的冲动。

在这里,要充分感谢我们这个温暖的团队,有同事们的真心帮助,有领导们发自肺腑的教导,真心感谢他们!

一节公开课,不仅仅是上了一节课,同事们和领导的悉心指导,以及课后带来的思考,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