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与哲学
佛法与哲学
法华传媒 2月20日
佛法与哲学
——探讨中国特色佛教之二
马克思说,辩证法在佛教徒那里已经达到了比较精细的程度。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只有辩证的思维才是有效的,东方的佛教徒和希腊人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间论》中说:佛教徒处在辩证思维的高级阶段,人类到释迦牟尼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那么马克思、恩格斯所赞叹的佛法辩证法思想究竟体现在何处?佛法中的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有何内在联系?佛法中的辩证法思想有何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法华经》《楞严经》所阐述“一心三藏”之法义是佛之正法的标志,其实质是从哲理高度阐明宇宙人生真理
1、从说法历程看,《法华经》《楞严经》为世尊“久后、真实”之说、堪为临终遗嘱。当年,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49年,共分五个阶段,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前四个阶段,都是【于一乘道,随宜说三】,最后8年才【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佛陀明确开示,诸佛出世唯以一大事因缘,即开示众生悟入佛知佛见,【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在临终遗嘱中,特别嘱咐弟子“依法不依人,依了义法不依不了义法”。由此可见,诸佛出世本怀,就是要众生依《法华经》《楞严经》究竟了义之法,明达宇宙人生真理。
2、从法理法义看,《法华经》《楞严经》开权显实、彻法源底。《法华经》《楞严经》形式上是两部,实质是一部。《法华经》高度概括《楞严经》,《楞严经》详细解释《法华经》。从哲学与科学的角度,开示宇宙人生、天地万法的起源及其相互关系:宇宙万物的基本构成是什么?——四大假合;既然都是四大假合,为什么表现形式森罗万相?——非同非异;什么原因导致“非同非异”?——随心应量;“四大”究竟从何而来?——心现识变;谁的心所变现?——既是你心、也是我心、也是他心;大家的心是什么关系?一切万法是什么关系?——千佛一如,万法一念,一心三藏。把这个道理搞明白,即为明心见性。
3、从文字表相看,《法华经》《楞严经》最具思辨性、逻辑性。《法华经》《楞严经》之前佛所说诸经,多以平实的铺陈、描述、讲故事为主,告诉我们修学的基本常识、理论和方法。通教禅宗《金刚经》等般若系列经典之时,思辨色彩渐浓;至别教华严宗之时辩证思想虽很丰富,但是佛陀对见道菩萨所说,多为铺排宣示,无需推理论证;到《法华经》《楞严经》之时,则极尽思辨之能事,辩证思想的丰富性、阐述论证的系统性、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均达到顶峰。从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到会通四科、圆彰七大,到三如来藏、三种相续,通过假设、推理、边破边立、边立边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透过现象看本质,虚妄之中悟实处,把宇宙人生真理一步步开示出来。尔后二十五位菩萨略说圆通、文殊菩萨拣择圆通,由此入乾慧地、五十五位妙菩提路,再谈七趣、辨五魔,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之严整、逻辑之严密,在世法和佛法经典中无与伦比。可以说,佛法辩证思想,在这里最成熟、最完善,也最能代表佛之正法。因此世人常说,“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世间糟糠书”。
二、《法华经》《楞严经》之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互融互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与《法华经》《楞严经》,似可视为世间、出世间不同领域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并且在哲学层面高度互融互通。从理论渊源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直接来源于黑格尔,其源头可上溯到佛法。恩格斯明确指出,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从辩证过程看,二者都经历了纠偏显正、综合融通的过程,黑格尔说为正题、反题、合题,马克思、恩格斯说为否定之否定,佛法说为“颠倒之颠倒”。从基本观点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主要有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在《法华经》《楞严经》中,三大规律随手拈来、比比皆是,且呈一一对应、一多对应、多多对应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不是我、我不是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相互排斥、相互联系、相互摄藏,圆融圆满圆通。
1、关于对立统一规律。
(1)《法华经》《楞严经》在揭示宇宙人生真理过程中,提出一系列对立统一的名相概念。如,如是、性相、真妄、空有、自他、理事、动静、明暗、通塞、恬变、离合、染净、一多、大小、生灭、能所、同异、离即、寂照、悟证、真空妙有、有为无为、因缘自然、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方便究竟,等等,这些概念无不充满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以生灭举例。舒拳为掌,掌何曾生而拳何曾灭?收掌为拳,掌何曾灭而拳何曾生?掌拳相对,其实为一。以喻生死虽异,即生即死。比同东半球的白天,当下即是西半球的黑夜,白天黑夜当下是同一个时空。前胸后背当下一个本体,左右手相互比对而存在。可以说,在《法华经》《楞严经》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又无处不统一,无时不统一,贯穿整个经典。
(2)《法华经》《楞严经》的“如来藏”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相通。马克思主义认为,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法华经》《楞严经》说为“如来藏为总,万法为别,互为总别,互别为别”。总,就是性具功德、就是普遍性;别,就是事造功德,就是特殊性、个别性;普遍性只能通过特殊性、个别性而存在,特殊性、个别性通过普遍性而显现。普遍和个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互相依存。举佛化身为例,一佛有无量分身佛,一佛是普遍性,无量分身佛是个别性。一佛通过无量分身佛而存在,无量分身佛通过一佛而变现,而无量分身佛中每个分身佛又可化现无量分身佛。既说为变,你不可说一,他是无量,无分别不妨分别;既说为现,你不可说不一,分别不妨无分别。比同一粒种子变现出多粒谷子,一粒是普遍性,多粒是个别性。一粒具足多粒之性具功德,多粒为一粒所显现之事造功德。一粒通过多粒而存在,多粒通过一粒而显现。(笔者将在“佛法与科学”论文中进一步说明)。普遍与个别非一非二,即一即二,佛法说为不二法门,哲学说为对立统一体。
(3)《法华经》《楞严经》的“开示悟入”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内因、外因的辩证关系相通。既然是开,就是众生本有,没有就谈不上开;既是本有,当然一开即示、一示即悟、一悟即入。众生本有是内因,佛陀开示是外因,开示悟入就是内因为主、外因为辅。诸佛出世都说“佛不度人,唯人自度”,佛只是开启众生本有智慧,众生自己度自己。释迦佛出世九天其母就因风寒而逝,佛不能救;波斯国王血洗释迦佛故土,佛劝说无效;比同共产党无神论,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4)《法华经》《楞严经》“悟后进修”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两点论、重点论和矛盾转化的辩证关系相通。佛法讲解行并重、定慧等持、福慧双修、两足尊,就是两点论。但不同时期、不同层次,重点不同。《楞严经》讲“悟后起修”“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就是说,没悟之前,悟是重点;已悟之后,修是重点。例如,文殊菩萨将前二十四圆通统统否定,并非二十四个法门不殊胜,是要我们坚持重点论,先明心见性、再“广行方便”,否则,修二十四个法门不能成就。比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点是抗击日本侵略,同时保持警惕,防御国民党顽固派对我们的突然袭击;抗战胜利后,重点是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成立新中国。
2、关于质量互变规律。
(1)《楞严经》讲述的世界成因——“无明不觉有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就是质变到量变,再到质变的飞跃。我们这个世界,无始之初是一个如如不动的真空,因一念生相无明,逐次出现三细相、六粗相,形成世界万法。用量变质变的观点来看,一念生相无明是从无到有的部分质变;由三细相到六粗中的心法,即智相、相续相、执取相、名字相是量变过程;从六粗中的心法到色法,即起业相、业系苦相,至形成十法界万法,成就了从空如来藏到不空如来藏的质的全面飞跃。
(2)《法华经》《楞严经》还描述世界运动发展状态——“生老病死、生住异灭”这种质量互变规律。即所谓六道轮回、“业果相续”这种事实。天体生住异灭,人命生老病死、六道轮回,这种质量互变,既有飞升,又有倒退,沉没迂回。轮回、生死、生灭,是质变;老、病、住、异及种种造业属量变。一个轮回,一次生死,一次生灭,就是一个质量互变的完整过程。人死为羊是沉没轮回,羊死为人是飞升轮回,人死为人是迂回轮回。比同世间之水,水化为汽是升迁轮回,汽结为水是沉没轮回,水流变迁是迂回轮回。一次生灭、一个轮回之后,再开始新一轮的质量互变。
(3)《法华经》《楞严经》开示修行成佛之路——“闻思修”就是质量互变。先以“闻”这个量变,求“悟”这个质变,再以“修”这个量变,来提升这个质变。《法华经》中,与会大众听佛传法,一念信解、蒙佛授记,转凡为圣,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继而悟后进修,通过念佛拜佛,禅修、密修等无量法门,增上品位,并在十方国土广宣《法华经》,利他、自利,成圆满佛,又是新一轮的量变到质变。比同世间以药疗病,身心康复。清明政治,国富民强。质量互变有渐变、中变、突变。佛法证悟有顿有渐。《法华经》中,一场法会,数时乃至片刻,当下证果。小至罗汉,中至住、行、向、地,大至十地、等觉。而八岁龙女听经闻法当下成究竟、圆满之佛(妙觉菩萨)。悟与证,可以圆融于当下一念。
(4)《法华经》《楞严经》开示众生把握命运的关键——“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就是质量互变。随心就是“质”,就是讲我们用心是真、是善、是美?还是伪、丑、恶?应量就是“量”,同样的真心、善心、恶心,量有大、中、小。比同世间说为世界观与方法论、根本与具体、全局与局部,路线与方针、政策,道理是相通的。我们就是根据用心的质与量之不同而受报应。
3、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
(1)宇宙人生真相无非否定之否定。小乘教、通教、别教方便说从如如不动、不生不灭、无形无相的一念真心,变现出诸佛菩萨、天人鬼畜、山河大地无量万法,是有形有相的不空如来藏对无形无相的空如来藏的否定;十法界众生闻法修行、回归本位、成真如佛,又是无形无相的空如来藏对有形有相的不空如来藏的否定。例如阿罗汉、辟支佛由凡夫证入人我空,是小乘教否定之否定;禅宗由凡夫证入法我空,是通教大乘否定之否定;别教由凡夫证入法我空,是通教大乘否定之否定,再由法我空入有是“但中”之否定,而由凡夫入空再入有,是“但中”否定之否定(即次第三藏否定之否定)。以上统称方便法否定之否定,又称不了义法否定之否定,亦称权教否定之否定。圆教了义说,即《法华经》《楞严经》所宣一心三藏之理,以一心三藏为根为源为本来面目。以一念空性(即空如来藏)与万法(即不空如来藏)亦即圆人前七种方便为否定,以证入一心三藏为否定之否定。是为了义法否定之否定,即圆教否定之否定,亦称实教否定之否定。其实,众生起惑造业、六道轮回,世间万法、生住异灭,无不在反反复复、一轮又一轮的否定之否定之中。当然,否定之否定并非简单“回归”,它包含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是螺旋式升沉的过程。比同传统哲学中,一粒种子从发芽到开花,是植物对种子的一次否定,结粒是对植物的二次否定,两次否定叫否定之否定。而新种看似原种,其实已包含了新的内容(阳光、水分、人力、地力……)。诸如四季变换,昼夜交替,走步前后等森罗万相、千变万化,无不遵循此否定之否定规律。
(2)世尊开示众生无非否定之否定。《法华经》中,佛陀本要说一、随宜说三,三又归一、一又藏三。《楞严经》中,七处征心、十番显见,步步深入、层层否定,引导阿难离相,直到退无可退、破无可破,猛一回头,原来真心就藏在无量万法当中,无量万法就是真心,无所不在、无所不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3)修行方法门径无非否定之否定。“闻思修”,闻的过程是对错误知见的否定;明心见性后,被否定的错误知见也是真心变现,一真一切真。【返闻闻自性】,“返闻”,就是在“所闻”中否定“所闻”,去找“能闻”之“能”;找到之后又是对“能”的否定,“能闻之佛”即是一心,“所闻之法”即是真、善、美、伪、丑、恶,三个如来藏也。原来“能”与“所”当下是一个东西,一心即三藏,三藏即一心也。闻到此地,当下又是一个否定,能所双亡而又双即,当下回归大光明藏。说到此处,须当重复提醒:真善美、伪丑恶,十法界,无量法界,林林总总,方方面面,无非自心本性。我们只是感到在无情道太痴,三恶道太苦,人道苦乐参杂,天道乐而后忧,罗汉道无聊,藏教太累,通教之佛无乐,别教之佛周折。唯有圆教之佛,即苦即累即乐、自在圆融利索,左右逢源,头头是道。这才是最圆满的否定之否定。《楞严经》说为真真如性,《法华经》说为诸法之王。
此外,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还有三大观点、五大范畴,与三大规律互为表里,无不与《法华经》《楞严经》之辩证法相通。比如,联系的观点与因缘果报相通,发展的观点与增上品位相通,一分为二的观点更是充满三藏十二部经。行人修证,无非一分为二,祛邪归正。再比如,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两对范畴,与《法华经》《楞严经》之性相关系相通;原因与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三对范畴,与《法华经》《楞严经》之随心应量、命自我立相通,等等。
总而言之,《法华经》《楞严经》阐述的一心三藏法理,从根本上、全局上、战略上辩证地揭示了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掀开了宗教、信仰玄秘的面纱,扫除了迷信、妄想的垃圾,庄严了哲学、文化的色彩,使人们真正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确实正信自己的地位、价值和作用,充分圆融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为实现国家提出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这项基础工程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释印广
(说明:此文是对原“略论《法华经》《楞严经》的辩证法思想”一文的重大修改)
注:本文收录于《求是先锋》20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