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某图,如滔滔江水
听闻某图公司创始团队已经被资方驱逐,其实是很早之前的事情了。同仁们都不甚唏嘘,而我对此并不意外。在中国创业界乃至全球,投资方把创始团队驱逐早就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君不见,乔布斯尚且被自己请来的董事长踢出苹果,更何况区区一个小小的地理信息外包商呢?当然,像乔布斯这样后来又被请回公司,并重新出发开创新辉煌的典故反而凤毛麟角,而某图,能否画上同样的句号,基本上应该不可能了。
回顾往事,那依然是一段令人激情澎湃的岁月,从初出茅庐的学堂小弟,加入公司,学习最基础的实施技巧,开发技术,到后来的团队管理理念和个人学习方法的形成,我都是在那里度过的,毫不讳言的说,那短暂而漫长的六年时光,是我职场生涯最宝贵的起点。虽然曾经也有过很多其他的机会,我却始终没有放弃,仍然坚持,直到最终意识到靠自己自己无法突破瓶颈,而企业更不具备任何机会,甚至其技术水平已经逐渐落后于时代,却不是我个人所能改变的时候,我才选择离去。离开已有三年,我从未忘记各位前辈兄长对我的栽培之恩,微末如我,无法报答,只能撰文缅怀之,期待各位前辈和兄长能开启新的创业生涯,真正成就一番事业吧。
每每回忆,思考良多。创始人是我幼年开始一直耳儒目染的学霸兄长,其外祖父母更是我最敬佩的长辈之一,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最艰苦的岁月,长辈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长为优秀的大学生,后来更是栽培了无数优秀的学生,他们是农家子的榜样。而我每年过年去拜年,总是听到二老对这位创始人的赞赏,并期待我的兄弟姊妹们以此为榜样,都能努力学习,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十八代贫困的命运。然而终究还是努力不够,最终未能成为家族砥柱,实属憾事。
而这位兄长,也经历了从事业单位到民企的不同发展阶段,很早就成为国内顶尖地理信息巨头的高管,并后来回到长沙创办了这家公司。
任何一家从白手起家创业的创业者,都为我所敬佩。而后来有机会加入公司,更是我的荣幸。见证企业从发展壮大,也对我来说是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然而最终发展至此,我却不得不有感而发,我认为,优秀的创业者选择创业,并最终获得成功,或许有很多契机,但是合适的创业伙伴,足够企业发展的平台,和充足的资金,应该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吧?
回顾于斯,不得不感慨,这家企业的失败,恰好是三个条件都不具备,能够卖身给巨头,已经实属不易了。
首先管理团队成员,缺乏创业精神,每个高管投入了足够的资金,同样也付出了足够的资源,却囿于技术和产品短板,最终功亏一篑。技术型公司,技术带头人最重要,然而选择的技术团队领头人,固然曾经是一家大型企业的高管,却并未体现出他在技术方面的造诣。他只是用养老的心态来看待这段创业过程,从我入司,到离去,从没看到他多多参与产品设计,只是栽培些许中层,却没留下更多价值。时至今日,仍然没见过这样清闲的技术带头人。老板和销售们在外拼杀,底层开发团队们拼死拼活做项目,而技术总监在家独享清闲。培养的技术团队管理者,只是内部培养的管理者,天资固然非常优秀,也愿意为企业付出所有,却格局不够,也许能守成,却不足以应对企业更快发展的需要,甚至无穷扯皮,内讧不断,固然对事不对人,但是却最终一片烂摊子。不知从何时起,公司其实已经成为了一家还未有过年轻却已经开始衰老的内卷化企业,发展只能停留在老板的年度计划里。曾经也有很多优秀的过客,却终究只是过客匆匆,而我那位在公司呆了十多年,为企业贡献了整个青春年华的师父,却只是尸位素餐者眼中一个笑话。内部管理体制僵化,无法引入新鲜血液或管理理念,技术抱残守缺,这对于一家技术企业来说,简直是死路一条。
其次,没能把握住爆发的关键时机。地理信息行业的窗口期太短,在08年到14年,地理信息系统飞速发展的那几年,企业没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没形成自己的产品和独特的商业闭环,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必须承认,这其实本身就不是个合适的创业市场,哪怕是巨头高德也不得不卖给阿里,超图不得不委身资本。用后来的一句话说,就是哪怕你战胜了所有对手,却依然得败给时代。作为一家没有产品特色,没有技术标签的传统地理信息厂商,只能沦为靠吃巨头不吃的政企套餐过活,更何况还需要与那么多其他同类型企业打价格战。也许那个拿得出手的两规产品,曾经是唯一的机会,却最终也给别人做嫁衣,一场黄粱美梦,令人不甚唏嘘。看不见的硝烟最可怕,你以为你辛苦付出,却只是混口饭吃。尤其是企业规模越大,越需要维持更多的团队,甚至不得不放弃原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看上去很大的生意,利润却只有一点点。这场资源争夺战,实际上没有赢家,普天之下,全是输家。掏钱的政府企业甲方,到做项目的乙方,每一方都是输。这个地方可以引发下一篇吐槽,论长沙IT圈之未来。
其三,是充足的资金,在互联网热钱满天飞的今天,从来不是市场上的资金大家一起分的问题,而是马太效应下的赢者通吃,小企业的生存机会,只能靠投机取巧,聊以为生。终于拿到了巨头的慷慨融资,实际上却让创始团队的矛盾彻底激化,投资几十万的养老型中期创始人,和付出了十几年青春和无数资源的早期创始人,互相看不对眼,你说他掏钱不多却占比巨大,他说你只是前期出了力,却还得靠我力挽狂澜,谁的贡献最大?最终只能撕破脸皮,都是老板的左膀右臂,却互相打得不可开交。不拿投资只能死,拿到了投资也活不下来,谁能解释这一切?去看看梁宁的产品论,或许你能找到答案。
坦率而言一家存活了十五年之久的企业,已经属于创业故事中成功的典范,然而依然终究逃不过时代。渺小如斯,其实也是长沙软件外包服务业从发展壮大到猝然老去的缩影,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靠吃关系户谋生的理念最终将无路可走。
终于来到兄长创业的年龄,我感慨时间飞逝之时,也深切明白他曾经的不易。个人价值的实现有很多办法,作为职场人,通过自己职场的不懈努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才是我们当下最应该做的事情。把握当下,做好每一颗螺丝钉,同样能创造无穷价值。寒冬来临,诸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