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想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道德经》摘抄与思考13、14章

2018-04-05  本文已影响34人  Recycler

《道德经》摘抄与思考13、14章

文:Recycler

32/232.4053

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大意】

本章老子阐述了“贵身”的思想。“身”是人一切感受的根源,只有“贵身”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

【译文】

爱和恨使人困扰,人们常把大害当作自身。

人为什么被爱与恨所困扰?追求爱,躲避恨,得到它困扰,失去它也困扰。所以说爱与恨都使人困扰。

什么叫把大害当作自我?为什么我们会有忧患呢?因为我们爱顾自我。如果我们没有自我,我们还有什么忧患?

所以,难能的是化自我于天下,那就可以寄托于天下。真正善爱自我是以自身化及化天,那才可以将自我托付于天下。

【我思】

其中的第二句话不难理解,因为想追求爱,躲避恨,所有困扰。因为爱和恨是同时出现的,不可能单独出现。一味的追求美好,避免祸乱,只能陷入困扰。第三句也不难理解,忧患是相对自身来说的,忽视了自身,就谈不上忧患。第四句却与第二句感觉联系不上。和第三句有点联系,但是却转化了用意。一个关心大害而关心自我的人。如果能把关心的重点转移到爱天下。就可以全身心的为天下服务。

关心祸患,因为祸患对自我有直接的关系,需要自我的执着力。然后用这股执着力去对待天下。想法是好的,可是很难实现。老子只是说转换后的好处,并没说,通过什么方法转换。举个例子吧,一个人担心丢工作。所以努力进取保持工作。老子的意思是说,用这股努力进取的精神去关心天下。难倒说转换就可以转换的吗?但凡还有点智慧的人,都会做利益分析。担心工作是因为和自己百分百的利益关系。心系天下,自己虽然得到更多的利益,但是对于个人得到的利益却是微乎其微。关心天下,就要把个人的利益由高将到低。由奢入俭难,当一个人还没有从大局观认识到利益的全部,还是只局限在自己的小格局内。这个人永远无法转变利他为天下的思想。

天下的利益,个人的利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对于个人,个人利益优先,这是生物的天性。对于集体,天下利益优先,这就需要个人放弃个人利益,反人性。道理我们都懂,孔子老子也都认可天下的利益。关键是如何转化人的思想。并不是阐述自己的想法就可以说法听众。是需要让民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个人利益在增长。例如爱天下的思想和行为,可以比爱自己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为什么不是精神利益。精神至上固然最好,但是人的智慧还没有普遍认可精神的地步,还是停留在追逐物质利益上。举个例子吧,一个人如果自私自利,可以获得一块面包。只要这个人愿意为天下服务,就可以获得两块面包。在没有精神利益支撑的目前,通过物质诱惑,可以起到爱天下的目的。这点说起来简单。天下集团需要准备更多的资源,才能够奖赏人们。对于某些个人而言,有些人的智慧高,个人获得利益远大于在集体获得利益,想想首富,如果他把自己的钱捐出去,国家会给他两倍的财富吗?国家有这些钱,岂不是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这些只是个人遐想。存在很多漏洞,所以个人智商很难想到一条完美的解决策略。谁要是能想到,谁就是圣人了。

爱自身,我有些误解其含义。并不是为了爱自身,而无限制的索取,让自己过得更好。而是老子的平淡的思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爱自己的定义。以此心态管理国家,自会有所建树。我只能说他可以做到自己不被物欲所诱惑,至于其他的领导管理能力,我还是保守态度的。一个没有欲望的人管理天下,这只是基础。还需要更多的能力。话又说话来,人性自然,管不管天下,都是自己的选择。

【拾人牙慧-老子今注今译】

一般人对于身外的宠辱毁誉,莫不过分的重视,就像如临大患一样。甚至于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毁誉远超过了自己的生命。因此老子唤醒人家要贵身,他要人贵身像关注大患一样。

老子很明白的表示:如果贵身,自然可减除许多外患;如果贵身,自然会漠视外在荣辱毁誉。这样的人,才能担当大任。

【拾人牙慧-张其成全解道德经】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拾人牙慧-闻老子之声】

我们一般在受到宠爱时高兴,受到侮辱时气愤。宠爱是好的,侮辱是不好的,但宠爱和侮辱都是相对的。在此国是宠爱的,到彼国可能是侮辱的;在此国是侮辱的,到彼国可能是宠爱的。在这个朝代是受宠的事情,到另一个朝代可能是受辱的事情。宠爱和侮辱,都取决于人为的价值标准,并无任何本质价值。

在老子看来,受宠的事情和受辱的事情都发生在特定的价值体系之中,因此主张要对宠爱和侮辱时刻采取警觉的态度。因为这两者不知会在什么时候转变成相反的事物,因此二者都具有危险性。

老子主张的事,与其珍惜取决于人为价值标准或理念体系的宠爱或侮辱,不如珍惜自己内在的生命力。换言之,老子主张不要一那些根据人为目的设定的高高在上的,并强迫我们接受的特定价值标准和理念体系作为统治手段,而要以我们与生俱来的自然性,即自然的运行原理作为统治手段。

在老子看来,这个世界的很多统治方式是“理念第一,问题最后”,他认为应该是“问题第一,理念最后”,即不要试图实现遥远的理想或理念,而应该解决眼前的现实的直接的问题。

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

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不下昧,绳绳(mín)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大意】

本章讲述的是“道”的表现形式。“道”没有形状,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着。但“道”又确实存在,绵绵不绝,是没有形状的实在。

【译文】

看它看不见,叫做“夷”;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着,叫做“微”。这三者的形象无法追究下去,它是浑沦一体的。它上面不显得光明,下面也不显得昏暗,渺茫幽远不可名状,(一切的运动都)会回归到无形的状态。这就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叫做“恍惚。”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背后。根据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认识宇宙的起始,这就叫“道”的规律。

【我思】

道是听不见、看不见、摸不着的,没有形状,但是确实有存在。这里继续解释道。

这个道是自然界的道,是宇宙的道,是客观存在的。老子建议人应该学习这个道,把这种道的精髓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能不能把大道理用在人生这种小事上呢?人生比起宇宙是件小事,从历史经验中,我们总结了太多的人生真理。可以走儒教,可以走佛教,可以走道教,可以基督教。每一种思想,都有一套的行为准则。每一套行为准则对应不同的人生。我们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人与人之间的智慧层次不齐,每个人的所处的环境出发点不同,每个人所追求的利益不同,于是我们选择自己认可的人生。不论我怎么选择,对于宇宙和时间来说,并不能起到改变的作用。但是我们的选择确实改变了我们的一生。虽然老子的思想接近于宇宙的真理,但是这只是我们选择生活的一种方式。举个什么例子呢?假如国家的发展速度是每年增长10%,你可以选一个10%的工作,也可以选一个5%的工作,也可以选20%的工作。无论你怎么选择整体的发展速度是几乎恒定的。这个例子不是很恰当,但是意在说明,选择老子的思想虽然贴近宇宙之道。但是选择其他思想,并不足以改变大趋势。

正如老子所说顺其自然,选择任何一种思想都是顺其自然。因此也不必说那种思想好,那种思想差。适应当下的自己就是一种好思想。

【拾人牙慧-老子今注今译】

道是个超验的存在体,老子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去描述它。他将经验世界的许多概念用上,然而一一否定它们的适当性,并将经验世界的种种界限都加以突破,由此反显出道的深微诡秘之存在。

【拾人牙慧-张其成全解道德经】

真正得了道之后,就不会去陷于那些有形的琐事上,什么得失、成败、荣辱,这些偶读没有了,也不会去计较它了。什么有无、长短、高下、深浅,这些都无差别了。因为我们回到最根本的状态上去了,所以就解脱了,真正地块了,就不会被有形的东西束缚住了,这就是得道了。其实得道很简单,人人都可以得道,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上有食道,下有尿道,这就是道,是真实不虚的,是最真实的东西。

道里面有物有心,道是最本源的。道即不唯物也不唯心,是物心的合一体。道里面有物,也有心,什么都有,不能分开,没有分别。所有我把道理解为三个层面:第一,道是一个最高的本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是创生万事万物的大门,当然也是人生的本质、人生的本性。第二、道是一个最高的规律,万事万物都是按这个规律来运行的,没有一个例外。第三,道是一个为人谋事的最高法则,我们做任何事情,比如说你养生可以按照这个法则来做,你治国可以按照这个法则来做,你做企业也可以按照这个法则来做。

【拾人牙慧-闻老子之声】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般说是视听觉教育,而不说是见闻觉教育。而且说那些走遍各地、知道的多的人见闻多广,而不说视听多广。视和听是介入人的想看和想听的意志的知觉活动,而见和闻是咩有人的意志介入的,自动看的见和听得见的现象。

在老子的哲学汇总,认识或统治及行为的模仿是自然的存在形式和运行方式。自然最典型的状态之一是没有特定的目的或方向。

老子关注的事可作为人生模式的宇宙存在形式,而非宇宙发生论。

“混”看做混然一体或相互交错的状态。从认识论角度来说,这就是使人由衷地发生玄妙之感叹的那种状态。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种状态只能用“混”来表示。

对于老子来说,“一”不是简单的单一性,而是像相反的两股互相拧在一起形成“一”个绳索一样的“一”

老子认为道不能详细地追求查问的原因,并非由于那时一个神秘的混沌状态,或语言无法达到的超然状态,而是由于道是概括地表示这个世界,处于相互关系和变化之中。若想区分和追究查问一个事物,它必须区别与其他事物,或停止在排他性的本质之中,但老子认为世界并非如此。

道不是具有自己的本质并存在与排他性的具体事物,因此不能说是不存在,但因为它作为世界的存在形式,在世界中起到某种作用,从而也不能说是不存在的。

~~~~~~~~太长不看~~~~~~~~~

简版:并不是自然才是顺其自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也是顺其自然。 

~~~~~~~~~~声明~~~~~~~~~~

欢迎交流思想。

谢谢您的包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