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师读书会故事类作者保护联盟简书读书领域候选推文专题(梦里风铃)

童年的创伤是可以被治愈的——读阿德勒作品《自卑与超越》

2023-11-18  本文已影响0人  先主山下梁波涛

【原创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自卑与自卑情结

自卑是正常的现象,这是阿德勒的观点。
在生命的早期,不会说,不会动,什么也不懂的那个阶段,自卑就开始了。
这是一种主观的自卑,这种自卑的存在,可以让人们寻求途径来弥补缺憾,孩子学抓握,学走路,学说话,学唐诗宋词,这就是一种对自卑的弥补。
这就是说,一旦有了自卑,人就会去学习去补救,去追求,从而获得能量,发起冲锋,生命就会涌现光环。

自卑情结呢?阿德勒是这样定义的:
当一个人面对无法应对的问题时,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时候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结。
读到这样的定义的时候,眼睛是潮湿的,因为我想到了我自己,自卑情结太深了,深到用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都无法应对,无法超越。
就是说,拥有自卑情结的人,越想摆脱它,就越无法摆脱,不但努力白费,而且还会加重这样的情结,恶性循环得厉害!

童年对人的一生的影响

我们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听起来很让人难以接受,但这就在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一生,早在童年的时候,就被注定了。
从一个婴儿形成胚胎,呱呱坠地,到六七岁上,在心理学上称为萌芽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在这七年的时间里会获得这一生七成的智力,从这个数据上来看,就会发现这个阶段对人一生的重要了!
另外一个原因,小学生要在六七岁去学校接受教育,为什么?
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一个人到这个阶段,就具备了生理,心理,体力,智力方面的成熟性,可以开始学习了。

还有一句话,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治愈。
女儿小时候在我身边,读书学习,看电影,演童话剧,参加夏令营,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接触了不同的人,经历了不同的事,有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
如今女儿长大了,每经历一些事情,她就在感慨,真想回到小时候。话虽这么说,但是事情还是解决掉了。
她对我说:妈妈,谢谢你给了我一个快乐的自由的幸福童年,我能够从这里拿走许多力量,它会支撑我一直往前行走!

个体心理学认为,记忆隐藏着一个人最真实的样子,阿德勒这部作品里,也是如此认为的。
因为记忆能够让人回忆起自身的各种经历,限度,环境,人,事,物,这些都促成了一个人过往的所有经验,或幸福,或悲伤,或怨恨,或嫉妒,都是有可能的。
如果能够从中吸取安慰或者教训,就可以获得冲破的力量,实现人生里的某一个目标,从而有所超越。
如果从中吸取到的是阴暗的力量,那么消极的由头就会产生加倍的力量,把人拉向对立面,无法获取前行的力量,一步一步朝向一个死角发展。

健康的引领

一个人的童年,对什么有比较多的接触,留下有不可磨灭的印象,那么这一块就会成为他生命中的兴趣,或者未来生存的目标与生活方式。
有一位指挥家,在一次行走中,听到一段音乐,觉得很熟悉,反复聆听,不舍得放弃,越听越觉得自己和它有许多渊源。
后来打电话给自己的母亲,让母亲也听这样一段音乐,最后母亲告诉他说,这是孕期做瑜伽时听的音乐。
音乐家一下子就明白了,这是胎教的力量,这也是最初的教育,让他在此后的生命里,能够走上音乐的事业道路。
这位音乐家的母亲,是一位教师,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引领孩子,在最初的胎教里,就开始着手培养了。
这就在告诉我们,作为老师,要努力把美好的事物,呈现在孩子的生命里面,长期浸泡之后,就会成为指引孩子一生命运所向的航针了!

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是幸福的还是悲伤的,就要通过童年的记忆来判定。
记得有一年,遇到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整天坐在教室里,通身上下充满了暮气,完全和一个八六岁的孩子不沾边。
课间十分钟的游戏,从来不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也从来看不到他的身影,无论什么都提不起他的兴趣。
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他的母亲,一个小小个子的女人,交谈了几句句,赫然发现,她的心态,在孩子身上投射的影子太深了!
我给她谈及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她很是震惊,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如此这样,她却完全不自知!
我带她走进一个家长群,每天引领家长们在家里做一些亲子互动的小游戏,在周末的时候带他们参加亲子讲座,带她们学习如何做母亲,如何陪伴孩子。
到孩子五年级的时候,孩子终于大变样,不再是原来那种凡事兴致缺缺的模样,而是积极活泼,开朗主动起来。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妈妈的改变,才引起了他的改变。这在告诉我们,面对孩子,要有积极向上的多领域兴趣引领,亲子的影响力不可缺少,母亲的力量更是不能小觑。

结束语:可以被治愈

读这本书越来越让我意识到,每一个人来到世界的前几年,和原生家庭的互动与回应,对他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成长,特别重要。
当他有第一声啼哭的时候,要及时得到照料和安抚,这是生命最初的安全感,这是一个人自信心的源头,这是一个人面对世界的勇气的初始。
在胚胎发育的阶段,在襁褓的阶段,这个小小的生命,就要在和父母的互动中,获得存在感。
这种存在感在两三岁之前得到满足,那么他的生命就会建立起来安全感,存在感,价值感,也就是说他的心底营养就充实了,充足了,丰满了。
那么,反过来,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出现各种人格障碍:比如精神分裂,抑郁症,自卑情结,或者是那种偏执,控制欲,自恋狂等等心态的人格。
这本书的理论告诉我,童年创伤是可以被治愈的,需要更多的一段时间里,建立起稳定的客体关系,在这种关系里得到稳定的积极的回应,就像那个三年级孩子的妈妈那样,为孩子全身心投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