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做教育的清醒者》有感
最近网上广为流传的段子,说我们之所以要多读书,多受教育,就是因为当看到湖面上有一群鸟飞过的时候,我们能吟诵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在那吵吵:“我去,全都是鸟!”当我们去戈壁旅游,骑着骏马奔腾之时,心中默念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不是在那喊:“我的妈呀,全都是沙子,快回去吧!”虽然都是调侃,但是这里也隐含了一些道理:读的书多了,可以提高个人的修为,增强我们对于事物的感受力;读的书多了,可以更好地认知自己,并且不断地提升自己。读的书多了,面对同样的工作,你会有不同的心境和思考。这令我联想到了曾几番品读的厉佳旭老师写的《做教育的清醒者》一书,厉老师本人酷爱阅读,也非常善于反思,书中记录了60个独立的教育片断,分为“做教育的清醒者”、“让教育回归常识”、“教师只是凡人”、“一个都不能伤害”、“还是庄严一点好”五大主题,涉及的内容有教师的价值及追求、教师的成长与智慧、学生考前诚信教育、民主和平等的教育、为人师与为人父母、尊重和理解教师、重视每一个学生、惩罚的艺术、充分利用教育契机……书中对于这些常见的教育现象,作者总能做出独特又不失深刻的解读。而成书的背后正如他自己在后记中所说,很多是在实践中的探索和尝试,是可以提升或者提醒自己的东西,是作为一名教师的自我批判和否定。
《做教育的清醒者》就是这样一本真诚的好书!对于我这个一线青年教师来说,此书不仅使我获得了许多育己、育人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极大地鼓舞了我对教育的思考,我该怎样做一个教育的清醒者呢?
第一,积极的教育心态
很喜欢一则故事:唐代著名的惠宗禅师酷爱兰花,并在寺院里种了数十盆兰花。有一天他外出讲经,众弟子一时疏忽,数十盆兰花被突如其来的大雨淋得七零八落。第二天禅师回到寺院,弟子们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等待责罚。知道原委后,禅师安慰弟子们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可能每天都会遇到一些类似“满地狼藉的兰花”现象,而保持乐观的心态就尤为重要。记得自己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一位调皮的男同学用非常调侃的语句在黑板上写下了有关于我的文字,我来到教室看到了之后突然觉得教师的权威和尊严受到了挑战,瞬间怒火中烧,把那位同学狠狠批评了一顿,还让全班同学针对此事件每个人写上评价的小纸条。虽然善良的学生多数站在了我的立场,但我在伤害了那名调皮的男生的同时自己也找不到一点教书育人的快乐。后来想想当时应该对这个突发状况进行冷处理,课后再详细了解情况,并通过谈心式的沟通来解决问题。正如厉老师在书中提到的“教师理当比学生深刻一点”,我对“深刻”一词的理解是,不仅指知识的深度,更是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气度和高度,也就是遇事能保持积极的心态,通过多角度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第二,科学的教育理念
卢梭曾经说过:“教育即生长。” 我认为做一个教育的清醒者就是要使每位学生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只把知识灌输给他们,也就是要“以生为本”。那么教育该做什么呢?发展学生的智育,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德育,鼓励他们树立崇高的精神追求,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发展学生的美育,培育他们丰富的灵魂和敏锐的观察力……具体来说,教师该怎么做呢?厉老师在书中提到的某一个片断给了我很大启发。那是一节语文课,他让学生观察教室外被工人砍掉枝丫的一排树,他先鼓励学生思考:“工人为什么要砍掉这么好看的树枝?你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在学生们答出了各种理由及感悟之后,厉老师再总结到:“成长是一种疼痛。这些树,枝丫交错,营养太分散,树干反而长不大了,而且,如果到了冬天,很容易被雪压断。所以必须砍去一些东西,让自己长得更加粗壮。一个人要成长,必须懂得舍弃,尽管这种舍弃是痛苦的。可是,不痛苦就无法长大,无法强大。”通过树木的成长来使学生明白人的成长必须经历疼痛,从而促使学生心灵和精神上的成长。同时,正如《道德经》中所言,“弱者,道之用”,厉老师通过弱化自己,鼓励学生积极去思考和感悟,在这过程中,学生们一定会得到锻炼,学生们打开了思维之后,教师再去引导和总结。
第三,真诚的教育智慧
教育的清醒者一定是能走进学生心灵居所的,而如何引领学生能够敞开心扉这就需要真诚的教育智慧。首先应该让“用心做事”成为一种教育习惯。同时,还应从内心深处热爱自己的学生,不只是关注学生的今天,更关注其明天;不只是关注其智力,更关注其情感;不只是关注其基石,更关注其创造。比如厉老师在书中有一篇文章提到为检讨的学生鼓掌,他认为如果有学生敢于在众多同学面前检讨,这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这种勇气本身就值得我们学习。他让同学们为当众检讨的小周鼓了三次掌,第一次掌声,让他在检讨后恢复了尊严,认识到自己还是值得人肯定的。第二次掌声,给了他信任同时也是监督。第三次掌声,表达了对他的夸奖和更高的期许,这就是一种教育智慧,为了学生今后有继续昂首前行的勇气,即使是惩罚也有它的艺术。这又让我联想到了美籍教师弗兰克·迈考特编著的《教书匠》一书当中的教学故事。迈考特先生在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教的是一群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这些孩子不想学任何东西,面对这么一群学习基础极差的学生,他是如何开展作文教学的呢?当迈考特发现这些孩子抵制任何一种课内或课外的写作作业,很难就任何题材写出两百字来,却在伪造假条时,才华横溢。于是他创造性地将假条引进课堂作文教学,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的当堂作文是:想象你有一个十五岁的儿子或女儿,你为他们编造借口请假。结果学生的写作热情出乎意料地高,创作了一部借口狂想曲后,对老师说:再来,再来,我们能多写一些吗?后来迈考特又布置了为神话人物、历史名人写假条,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完成得很出色。因此,拥有一颗对待学生真诚的心,同时充分去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积极地鼓励和引导,我想这就是触动学生心灵的一条重要路径。
教育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位教师做教育总是在不断地成熟和完善中;教育永远是一门实践的艺术,每一位教师为了学生素养的提升总是在不断地设想和行动;教育也永远是一门等待的艺术,每一位教师都在等待自己的孩子们在各方面能获得发展和提高。相信拥有积极的教育心态、科学的教育理念、真诚的教育智慧,每一位教师都能收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