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上,让知生长!
把这两周的伯凡学习内容的打印稿拿出来粗略翻翻,在上下班的车上听过全部音频,在初步印象中找到自己最有感触的话题,打开电脑开始码字。我需要在90分钟内完成这篇文章的写作。90——89——88……
是的,我必须在周五下班前写完文章,这是上周六晚上对女儿的承诺——以后妈妈会争取在单位完成作业,不带回家里占用周末陪伴你和弟弟的时间。
以前读伯凡的文章,感受大抵是:
啊!太有道理了。
哎!我咋没有这么想过,如此做过呢?
学至今日,感受大抵为:
刀锋竞争力,飞轮效应,沸点思维讲的好像是一回事。
哦,是的,行知合一,我正在路上。
Part1:第一次单独带娃异地自然游学
行前心事:
从一放寒假开始,这件事儿就成了这个假期一直挂在心头的大事儿。在出发的前几天为此还有轻度的焦虑,症状是一直在心里盘算从出家门到进家门要注意的点点滴滴。老妈出行叮嘱带好孩子春运期间走丢了不少孩子云云话语会激起我浮想联翩的敏感的神经。爬楼梯摔跤,进小门头顶窗户上,甚至削山药没戴手套痒了左手等等都会想这会不会是出行不利的预兆。我怕在去的火车上走丢孩子,又怕回来的飞机在天上 久久盘旋。出门在儿子额头的那口亲,老公送到候车厅后叮嘱的那些话都那么显得有仪式感。在外人眼里行事果敢,里外彪悍的人儿从里到外无一不透着一股怂样。
归来感受:
这一两年被姐妹们普及了自然教育的概念后,做了好些跟自然有关的动作。
参加过小路自然探索培训,经常带孩子去公园或者绿化带观观花、看看树木;发起了小区的自然一小时活动,让包括女儿在内的十多个孩子每周五能体验一节小路组织的自然课。下载个形色,走哪儿看到不认识的植物扫扫辨辫;借了两本植物图鉴类的书激进的学习下下,把校园里的植物认熟了,还给学生开发了《校园里的野蛮生长》的小课程。
而南宁游学更使自然这个词开始流进慢慢血脉里。从晨观和夜察,从花花草草到飞鸟小虫,从白头叶猴到甘蔗林间,跟团队一起探索的几天学到了关于动植物的很多知识。更从同伴收集标本和种子的植物盒里,从他们认真观察探究的神情里,从每天的图文并茂的自然笔记里,从队友策划活动的别出心裁和精美绘画中感受到了自然之美的生长和流动。
山川有大美而不言,走进自然,见天地,享大美。
Part2: 第一次参加阅读马拉松
活动前感受:
阅读马拉松要求选手在6个小时内读完一本书,然后参加测试。我的好奇心驱使我很想报名,但是自己几斤几两还是知道的——三十几个年头没有一口气读完过一本书,记忆里能从头到尾读完的书目屈指可数。那么,没有值得显摆的学习能力我还去吗?可以去,因为我可以不把这次的目标定位为显摆自己。可是,这个活动是团队作战,我去了整个团队的平均水平不就拉低了吗?况且是读书会的书友发起的活动,如果测试不过关,完赛牌子都拿不到,感觉后面在读书会没有脸面活下去了。这个孔雀尾巴,能亮出来给自己看,也给别人看吗?
思考了一晚上,第二天睁开眼睛,点开报名链接,厚着脸皮大着胆子报名了。勇于和爱好这类活动的应该都是很厉害的学习者,我需要在跟他们的差距中好好的清醒认清自己的模样了。
归来感受:
手捧比赛用书,脖子上挂着完赛奖牌,在完赛宣传大牌子前留影,心里有无比的喜悦和轻松。这一次,没有怂,勇敢的上了战场,接受了检验。而这对我也是一个开始,从此做到好好选书,到手就连续看,一看务必看完,看完写摘要,写感受。或者,一个月有一个上午只带书和水杯去图书馆自己跟自己阅读马拉松。
从那以后,从之前的精细读,止步于书的前三分之一慢慢到整体阅读,耕耘完一本书的读书模式改变着。在读书上耐力和持久性都有所长进。
Part3: 第一次参加阅读马拉松
行前动作:
第一次单独带着孩子去南宁游学,我忧心身处异地,旅途中遇不安全。这次徒步武功山,我最担心的是:我没有武功,如何能翻山越岭?何况还带着个娃。为此,我在四月初就开始每天跑步练体能,半个月后感觉到自己更虚了——每天工作、学习和带娃身心已经疲惫,再增加个五公里,身体实在消化不了。后来只能停止练“”功“”,硬着头皮上的感觉很不好。
归来感受:
这一次近20个小时20公里的爬山对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当我回到城市生活里,最想念的那些片段那些感觉,会深深的刻在我脑部的沟回中,成为特别的生命体验。
铁皮客栈里一点都不隔音的房间,硬硬的床,积满了灰尘的被子,油污的见不着本来颜色的滑滑腻腻的筷子。还有,同样被铁皮隔开的三四间厕所。这些经历,让我再次回到平常生活中的时候,感受到吃的每一粒米,喝的每一口水都那么的可口而幸福。甚至,能顺手的把垃圾扔进路边的垃圾桶的时候我都感觉到生活因便利而幸福。为什么要出走?出走让我们与生活另外的一种形态对话,让我们跟生命真正的模样链接。
当我们只活在自己生命的状态里,活在吃喝玩乐的享受里,活在被利益和欲望驱使的空间中,这个时候的我们非常接近行尸走肉。于是,山川、河流、湖泊和那些极端的环境以及跟城市生活里遇到的不一样的人,他们,让我们感受到,我们所拥有的每张床,是那么的温暖,;每一口能呼吸的空气,是那么的清新;身旁的一棵小树也值得玩味。让我们觉得生命,不只是苟且,还有崇高。崇高,是一种美学状态,也可以是一种活着的我们可以去追寻和经历的状态。
36岁,我正芳华,还有好多的路,可以去走;还有好多的景,可以去看……
Part4: 第一次读书会分享
行前感受:
在读书会有过几次上台露面的机会,但是我没有介绍自己的职业,我是故意回避的。老师,这个职业给人太多的期待,大家把传道、受业、解惑的大本事链接再在这个职业定义上,诚然,这些我没有。另外,读书会的分享是基于一本书的阅读后的提炼、总结、深入后的发挥,这些应该是语文老师擅长的,但是我恰恰不擅长,又恰恰是语文老师。我不说自己是语文老师,别人可能就能接受我的观点的平庸和言语的混乱。
只是,他们能接受,我不能。自己下水试试深浅,方能辨识其他人的高矮,更能学得一二泳姿。
事后感受:
在看《夏山学校》的过程中,感受多而杂,酝酿了很多的角度:
夏山学校是教育界的共产主义?
夏山的自由跟中国的礼相悖吗?
夏山的民主自治如何运用到我的课堂?
……
最后选择了一个很动情的角度《我会是谁生命中的尼尔》,叙事逻辑非常平面。为什么呢?觉得这样组织脉络清楚,有话可说。而其他几个论夏山在我国实行的现实性的角度,比较有思辨性,是比较好的话题,但自己掰扯不清楚。
可喜的是之前读书的过程中的很多疑惑的点书友们分享涉及到了,部分也给到了答案或者拓宽了思路。
不参加分享,经历是:翻翻书,听听分享,做做笔记。
参与分享,经历为:看书、提炼、观点、角度、思辨、成文、PPT,分享;听分享,提升,整合,圆通
此次分享后,很多书友开始称呼我袁老师,这点有些难为情,过去我一直以脸皮厚自诩,这样的场合再发挥下挺挺也就过去了。
思维能力比较平面化,单一化,是我一直的问题,多参加分享可能能从冲突化和开放性的话题和观点中让思维更立体起来。(PS,已经给新学校申请,下学期可能在新学校承办一次读书会)
许多的第一次,都是把心揣在兜里,硬着头皮,厚着脸皮上,每一次第一次都是跟很怂的自己告别式,是一次华丽的开始,最重要的是:
行路上,让知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