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我能为老师做点什么?

2018-04-24  本文已影响0人  从心而觅

        寿光世纪教育集团东城初中 马宗国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们我们东城初中的“以阅读推动课程改革中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探索陷入了障碍盲区?

        一年多了,作为校长,我一直在推动教师读书,以期望带动教师专业成长。我们为每一个备课组征订了刊物《人民教育》和《上海教育》杂志,去年为每一位教师报销了300元的个人购买书籍费用。举行过多次“朗读者”分享会,老师发表在《世纪教育》上的文章和集团在《山东教育》的连载都是我们学习分享的内容。每周的《东城绿韵》都会刊发教师的优秀文章或者读书心得。大会小会无数次的讲,读书对教师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但是,总感觉学校教师的读书氛围不够浓厚,教师读书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如饥似渴”,一直是我期望中的一种状态,但始终没有达到我预期中的“书香校园”。我很困惑:为什么在我的初衷和现状之间存在这样的盲区?

        昨天,阅读杂志《人民教育》,看到一个概念:“沟通漏斗”,忽然明白,只有有效沟通才能把“直接控制”转化为“间接激励”。

        【沟通漏斗】人们在心中自认为思考明确程度达到100%的东西,清楚表达出来的只有80%,而别人听到的60%中,往往只有40%听得明白,落实到行动中则往往只剩20%了。

        怎样打破这个沟通漏斗呢?

        先从调查了解开始吧。经过谈心调查了解我知道,老师们都很明白,读书很重要,不管是对于个人成长还是为了课程改革,老师们都需要通过大量阅读持续积蓄能量,这些道理都明白。

        教学研究室主任抱怨没有很好的组织形式,没有一个很休闲有氛围的读书场所,老师参与度不高。年级主任说:各科老师有不同的阅读需要,老师们属于学科组,根本上他们不是隶属于“阅读俱乐部”等社团组织,怎么具体来抓?老师们说:读什么内容呢?很多读的东西离我们很远,还有我们平时的教学、管理、备课、教研、批改作业、与家长沟通等等,事情太多,时间、家庭、学生、家长等干扰的因素太多,为此影响了教学成绩怎么办?

        为此我进行了冷静的分析和思考。

        校长层面:作为校长我想当然,认为读书很好,就盲目推动。没有具体的策划和适合的顶层设计,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方案,没有为老师创设场景氛围,更没有从主动构建老师自身素养方面考虑,所以沟通后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就不足为奇了。

        老师层面:他们缺乏享受到读书带来的幸福感的体验,甚至对于行政命令性的东西天然具有排斥感,主动成长的欲望值很低。只是认为,我有过硬的教学成绩,就能在单位立得住脚。

        我也一直在思考,我们要求老师读书,是不是走得急功近利了?侧重于对教师外在的硬性要求与任务,反而不重视教师读书的体验与内心的感受。侧重的是读了多少书,写了多少字,发表了几篇文章。功利性的要求,与读书这种美妙的体验背道而驰。其实,教师就是文化人,怎样引发和重燃这种原本的渴望与力量,强化为自己的愿景和行动,才是我应该最应该关注的。

        基于此,对这项工作的推进,我想我们不再强硬化、命令式,不搞一刀切。读书好比是燃烧:有的条件成熟能够自燃,有的只要加温也能燃烧,而有的不具备可燃性,不管怎么加热,也不会燃烧。显然,作为真正的老师,不应该没有“可燃性”。

        榜样的力量不可小觑。张冠秀老师,一直是读书爱好者。她的涉猎范围很广,读过梵高的,巴尔扎克的,马克思的,哲学方面,教育方面等等。狂热追捧儿童文学书籍,是曹文轩老师的忠实的粉丝。曹老师的所有的书她都读过不止一遍,每当有新书出版,她会第一时间买来阅读,还会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和孩子们讨论巴尔扎克的人生悲惨。她有时候会很自豪的告诉我,她带领的那部分学生的写作水平明显在提高,其实她只是一个地理老师。几年下来,她积累了百万字的文字,主编的《绿火》和专著《为跑偏的教育转一度角》都引起了很好的反响,我曾经作为礼物赠送给很多来参观的教育同仁。从张老师这里得到启示,读书先从故事性强的文学书籍开始,故事性更能触动个人成长体验与价值高贵的融合与共鸣。

        下一步,我们会为张老师提供舞台,建立教师文轩读书社,拿出一间面积够大的房子按休闲风格装修一下(甚至社团成员设计装修),吸引更多的读书爱好者参与读书分享。读书社不再有生硬的制度和规定,更多的是宽松的环境和保障,即使是读书公约,也应该是老师们自发形成。我在想,呵护和支持一部分人先读起来,赞赏和推动一部分人先亮起来,让他们在一个小的圈子里得到某些浸润和温暖,也许效果会也更好。

         在张老师的影响下,我也不断在读书,时不时给老师们写封信,发表点对学校管理问题的看法见解,写成文章发到全体教师微信群里。有时发现,这种沟通的方式比在周前会上大张旗鼓的宣讲,效果来的更温情一点。

        有效沟通,解决为什么而读。学校策划读书行动的目的,决定了初始行动的效果和以后的信度。老师们本身心里有很多的困惑、问题和压力,甚至还有迷茫、怀疑和挣扎。再美的东西,如果不是为了老师自身素养的构建和提升,而仅是为了高效课堂、精致管理、教学业绩等等,沟通的关系向度会绝对性的压倒内容向度。因为人在信息交换的过程中,首先是执行自己想听的,而不是执行我们所说的。

        因此,这学期,我想先让老师们从经典文学开始读起,作为文化人,这些世界经典我们都没有认真研读过,是不是一种缺憾?我们会征求老师们的意见,先购买选出的部分最经典的书籍。我想让老师们读一点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期待提醒大家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哪个老师会反对呢?我想推荐一点家有关庭经营的书,哪个老师会排斥呢?为老师们购买一点健身养心的书,老师们会不会欣然翻阅呢?即使是年龄偏大的老教师,是不是也会从中受益,他们也面临着隔代教育和修身养性的需求啊。相信,读起来了,读进去了,读到一定程度,出发点的庸俗可能已经被忽略,持续的开卷有益,就有可能就会慢慢地转化为教育的力量。

        那就先从读着玩开始吧,只要开始就有希望。

        我一直在畅想,老师开始读书是为了好玩,享受故事。读着读着,自己就会感觉到好玩,于是你一段我一段,你一点我一点,谈一点、说一次、论一下、辩一辩、讲一讲……。慢慢地也许会形成一种自觉,一种主动。就像董卿说的“哪一天,不读书,就会像没有洗脸没有化妆一样的感觉难受。”

        如果有了点点滴滴的积累和思考,再去引导大家观察和审视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教育生活、自己的内心思索,就会产生很多的想法。想法多了,可能就会借着一个洞,一束光,一个契机,成为自然的流淌……

       “以阅读推动课程改革中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探索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会一蹴而就。我和我的老师们在不断地摸索、尝试、改变。也许,更加人性的温情,会更加贴近心性的本源,愿一切都会发展成想象中的样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