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把团队活成一个人,还是一个人活成一个团队?

2020-03-28  本文已影响0人  悠妈亲子成长加油站

今大的课程名称“依团队队而成,因团队而变。并且提出两个理论:

优势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优势决定一个人的最终成就。一个团队活成一个人,对优点更关注

木桶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劣势决定一个人的最终成就。一个人活成一个团队,对缺点更关注

优势理论和木桶理论在我过往的社区公益课分享中讲过几次,为了讲优势,我就侧重的把斜木桶势理论和木桶理论的分别做了一个分享,分享的时候我是更侧重优势理论,我认为木桶理论已经过时了,为什么呢?我觉得当下信息快速发展,资源更新很快,等我们补齐了自己不足,可能风口已经过去了,考虑到我们是扬长避短,还是扬长补短,按理说扬长补短是好的,关键是我们补短的时候,忘记了扬长,多度放大缺点,所以就得不偿失。

还带领一个科学实验,把杯子剪一个缺口,假设这是一个木桶,那如果是木桶是平着放装的水多,还是斜着放的装的水多呢?结论是如果这个木桶斜着放的倾斜度足够的话一定是斜着放装的水是更多的。

我想用这个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在当下这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每一个人都需要依靠自己的优势,几个人组成一个团队,就把木桶的高度加长,自然就会发展的更好。

但是我没强化前提,这些人首先要能绑在一起,要成为一个木桶,海峰老师当提到这两个理论的时候,问到哪个理论更优呢?其实答案是不一定的,主要看能不能做到,在当今个人 IP 和影响力可以改变风向时,李子柒,李佳琦之类的超级个人 IP 其实就是让自己大放异彩。一个人活成了一个团队。

这就再次让我对思维的框有一次冲击,思考和辩证的考虑一下,任何一个假设都有不同可能性,答案应该是不一定的,要发挥优势,让优势决定自己的成功,前提你要有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是活成了一个人,紧密无间,真正的做到扬长避短。

可是是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远远不是这样,有一个团队,这个团队的人真的可以抱团活成一个人吗?我认为其实是很难。这是目标和理想状态。对人的考量更高

我经历的两个很深刻的案例分享下:

十年前结婚后老公强烈的要求我从公司离职,加入到他创业的团队中,公司初创,没有人,他需要我回来支持,我向公司提出离职的时候,公司的老板一再提醒我要把生活和工作分开,不然的话就会出现生活和工作搅在一起,如同一团乱麻,当时我觉得老人家是危言耸听,勇敢的离开了公司,加入到老公的夫妻店。

身边所有人都觉得我们两个是外贸业务达人,销售能力很强,两个人合在一起,一定会强上加强把公司发展的很好。事实上,我们配合了将近八年,一直在内耗,从开始经营阿里巴巴到客户开放,我们的思路都是不同的。同时,因为是公司就有分工,老公负责业务,我负责后面的客户跟进好采购,行政和财务,网站管理。我所做的工作并没有得到他更多的认可,他认为我没有产生效益。同时,我经常处在用自己的短板工作的状态,需要面面俱到,效果也不明显。实际上我们两个人并没有抱成一团用优势工作, 最终木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我的短板,公司发展不好。1+1其实是小于1的,这也是在一起工作了五年以后,我总结的惨痛的教训。

老公是 CS 为主性格的,对事情关注比较多,认为没有做好事情就是没有收益,就不被接纳,我是 IS 为主性格的,对人和关系关注的比较多,当我在情绪中,很难专注的工作。公司的发生冲突和争执,回到家中,我们依然还在情绪中。同时,也经常会把家中的情绪带到工作中,这样反复的纠葛,让彼此多了更多的互相的指责,建议。

我们有共同的地方,就是我们可以去支持对方,同时,我们是相互冲突的,而遇到压力的时候,老公变成了CD特质,我们两个是比较冲突,没有形成互补的一个状态,以致于到了后期,只要彼此一说话,另外一方会觉得是在指责自己。生活工作都是完全无界限,我感觉特别的疲惫和痛苦。结果不自然不是我们想要。


这两年我开始转行心理学和家庭教育,一开始是一个人折腾,而做教育,一个人是很难面面俱到,也很难兼顾到很多专业的部分,加上我是半路出家的一个人折腾了很久,也没什么效果。我开始希望有一个团队,过去一年我都在不停的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我,其实已经换了好几波伙伴,每个人的价值观和需求是不同的,我们只是为了共同的目标,想一起做点事,是真正在做事的时候,不同的价值观会导向完全不同的结果,所以最终只能走向分开。

2019年底我总算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小伙伴,也搭建了一个自己的团队,年底做了一个公司。公司初创,团队的小伙伴在彼此磨合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非常擅长的领域,这让我觉得前景非常美好,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公司自然而然就会发展的很好,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都有心理学背景,所以认为相处和彼此了解还是挺容易的

可真当我们开始工作的时候,发现真的不是这样,小伙伴A 是 CDI型,是CD双高,行动快,逻辑思维清晰,同时非常的有主见,爱憎非常分明,在工作中经常的是关注事情和结果,不关注人,认为我不为你的情绪负责,我只为我要做的事情和我的目标负责,而对我因为关系,我们是朋友,她选择了更关注我,而没有更关注事情我们的相处变得很融洽,她配合我推进公司

小伙伴B是后加入的,是CSD型,同时,因为长期的学习,更关注人和感受,工作中就会更关注事情,做事相对思维清晰,稍微慢一点,那A就认为伙伴B的思维跟不上,伙伴B认为伙伴 A 太骄傲,容易冲动的给人贴标签,合作初期经常冲突,有很多的情绪,无法沟通。

我是一个ISC为主性格的人.同时我是公司的创始人,我需要去平衡两个人,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两个人沟通。结果关系越来越恶化。而我又容易情绪化,也容易被小伙伴A的情绪带走,同时也会把她的情绪带走,我们两个人任何一个人,有了情绪,两个人都会有情绪,这个情绪针对小伙伴B的,自然而然天平就发生了倾斜。

在小伙伴B去留上三个人都非常痛苦,内耗将近一个月,大家都精疲力尽,还有没有继续走下去的必要?因为我们都想把事情做好,可是我们都在人这里出现了卡点,以至于事情无法往前推进,三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又不表达出来,我在中间做一个传声筒,觉得特别痛苦,所以我们三个人都来学了DISC,彼此了解对方。

课程里提到西游记里高级管理者唐僧从无欲无求的 S 特质变成了 D 特质,而 D 特质的孙悟空为了支持唐僧从 D 特质变成了 C 特质,而底层人员八戒I 特质和沙僧 S特质却一直维持着自己原来的性格。所以如果我们作为公司的创始人,每个人都需要调整自己的特质,适应团队的发展

对现在这样的分析,就是说既然我们团队有了DISC 各种,那么如何利用好的这个特质,让我们的优势在团队中发挥作用,而不是劣势,比如说我作为领导者,是被两位小伙伴推上来的,其实我的ISC经常会让目标呈现的不是特别清晰,而我会经常在描绘一个蓝图,却不曾将蓝图的时间步骤分解开来,两个CD的小伙伴,面对这一点,经常会觉得很无语,请问怎么做?怎么清晰.目标是什么?我都不能给他们很好的清晰化的框架,可是我又要做决定,两个人认为我需要通过DISC来去提升自己的D特质。

我也意识到自己作为初创公司的领导者,需要给大家方向和目标,对事情的关注要大于对人的关注,需要提升 D 的部分,这是我要方向。三个小伙伴都加入了DISC,  开会也变成了DISC的一个延伸学习课堂。

我对关系中的人和情绪特别关注,照顾到对方的感受,忘记了我们是要以目标和结果导向的,在关系纠缠中就忘记做事,同时,面对两个 CD 特质的伙伴,对自己的观点我不太敢表达,总是和稀泥。这作为领导者来说都是致命性打击,没有公信力和权威性,如何带领大家。

最近在刻意训练自己的D特质,让自己的目标和愿景能够有效地结合起来,让自己能够对于出现不同意见的时候,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必太关注对方是怎么想的。

就像我的小伙伴说我得接受,不管我说什么,总有人不喜欢,不管我做什么,总有人会受伤,我不可能总是面面俱到,我得接受这一点,接受人会受伤,我得接受人会不喜欢我,我也可能会不喜欢人。只有我接受了这一点之后,才能坦然的面对事情。

两位CD比较高的小伙伴,我也更希望让她们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以目标为导向,同时也关注到人,让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一点,当我们决定这样去沟通和处理的时候,发现慢慢的磨合流畅了很多,内耗也减弱了。都还会有情绪,会有表达不同的地方,我们只是要告诉对方,这是我的观点,你可以选择接纳,可选择不接纳,而我们当我们在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先要讨论一个大家共同的大纲,之后由一个人来完成,这样的话就不会出现一个人完成的工作,其他的人不认同这个东西,需要推倒重来,对于双方对于工作和公司来说,都是得不偿失的

经过 DISC 的梳理和调整,我相信在公司的初期人际关系上我们会越来越好,也真正的让团队更加靠近一个优秀的团队。毕竟一个人很难完美,一个团队却可以完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