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广州出现九大善堂,救济赈灾佑民
1810年,十三行巨商潘有度、伍秉鉴等捐巨资设立种洋痘局,为百姓免费接种,开了中国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先河,惠及上百万人。而太平天国运动后,慈善的大舞台逐渐从政府回归到民间,并逐渐形成助人自助的理念。广州慈善事业也随着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当时,“粤人之性质更多行侠仗义之风,以故慈善事业之创设最多,为他省所不及。”其中,这种行侠仗义之风又以广州最为凸显。在这片土地,先后出现了普济堂(男老人院)、普济院(女老人院)、恤釐公局(救助寡妇)、育婴堂、麻风院等专业化慈善机构。这时的慈善,依旧带着强烈的“衙门”色彩。
1871年,广州商人钟觐平、陈次壬、白伦生等联合商界同仁创办了近代广州最早的善堂——爱育善堂。一时间,无数颠沛流离的贫民前往避难,粥管饱、衣尽暖。爱育善堂同时也开办义学,让更多人找到谋生出路。在紧接着的40年间,广州城内外又诞生了大大小小慈善机构30多家,不仅涉及医疗、救灾,还包括免费教育及教养盲童等领域。
清光绪年间,广州地区鼠疫流行,数万百姓丧命。1894年,有广州居民把病人或者死者抬至西门外护城濠。疫情严峻,百姓求生多靠民间自救。陈惠普等24位各行业的行商自发募捐,购买了广州城西门外地块,盖平房,救济收治病人,为劳苦民众赠医施药,施棺殓葬。1899年,该处扩展为方便所,后称方便医院(即现在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再往后,方便医院“一闻灾即赴救,不避艰险,不计日夜,不论远近,不避时疫,亲理病人,亲济灾民”。
1906年,中国着手从美国合兴公司手中收回粤汉铁路路权,包括爱育善堂和方便医院在内的广州九大善堂选择了民间“招股”,筹集4400万元(银圆)收回了粤汉铁路,轰动全国,从此九大善堂闻名遐迩。
随着20世纪的到来,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救亡图存”的迫切,原本主办救济事业的广州慈善力量也参与到时代的变革中。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清政府只顾搜捕革命党人,对满街遗骸置之不管。近代民主革命家潘达微舍命斡旋,两粤广仁善堂出面收殓烈士遗骸,安葬于黄花岗。武昌起义爆发后,广东商界、慈善界积极商议应对之策,又是善堂同意响应武昌起义,推翻清朝统治。1925年,省港大罢工期间,从香港回到广州的罢工工人没有寒衣,也是由善堂捐资制作棉衣。
善堂存续数十年,见证了历史,同时也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而开风气之先创立善堂的广州绅商不仅救济赈灾,又冒着极大风险救亡图存,同时还为慈善事业独立发展摸索出“多条腿”筹款的方法——或是从社会集资,或是拿善堂资产投资理财,包括“以土养业”“发典生息”等。这背后,其实是慈善精神从衙门走向社会的趋势,有识之士、富商巨贾守护一方,掀起慈善侠义之风。
广州是岭南文化的核心发源地,在近现代更是著名侨乡和商业中心,一直都有乐善好施、乡邻互助的传统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