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后,突厥是怎么被李世民干掉的
一场玄武门之变,了结了兄弟间的恩怨,也结束了李渊的政治生命。
玄武门
武德成为过去时,贞观应运而生。
贞观有贞观的气象。这气象,就是以德服人。
只不过对内是文德,对外则是武德。
贞观初年,天下残破,急需休养生息。此时,突厥进犯,边境告急,李世民先是结下渭桥之盟。
数年的厉兵秣马,唐军兵强马壮。定襄一战,李靖生擒颉利可汗,东突厥宣告灭亡。
贞观之治,由此奠基。
一、突厥进犯
隋唐之际,突厥再次崛起于北疆。
李渊起兵时,正是得到了突厥支持才进军长安。当皇帝后,李渊一度送去了不少金银珠宝,这没有满足他们的贪欲。
始毕可汗勾结刘武周,入侵太原,失败后死在草原。接替可汗之位的是他的二弟处罗可汗。一年后,处罗挂了,颉利可汗即位。
颉利称汗以后,起了君临中原的野心,三番五次进犯。唐朝国力不足,只能被动挨打。为了躲避,李渊一度打算迁都至襄阳,被群臣制止。
长安-襄阳
玄武门之变后两个月,颉利亲率10万大军南下,他们绕到会州(甘肃靖远),在李艺、张瑾的放纵下(他们是建成余党),袭武功,入泾阳,列阵于渭水北岸。
望着巍峨的长安城,颉利兴奋莫名。不过他还算清醒,知道突厥骑兵不善攻城,故而派遣亲信执失思力面见李世民。
会见过程中,执失思力吹牛说,我家可汗在渭水北岸陈兵百万,打算与陛下一起狩猎。
李世民大怒,当场下令要将他斩首。宰相萧瑀、封德彝以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为由,劝皇上放他回去。
李世民余怒未消,把他软禁在了皇宫。
冷静下来以后,李世民开始认真思考是战是和。
如果要战,倒不是打不过。长安城外就有三万禁军,这是唐军精锐。加上关中地区十三万左右的府兵,打败十万突厥骑兵并非难事。
然而,玄武门之变过去不久,军中反对势力没有完全清除干净,要是有人作乱,肯定会削弱军队战斗力,这样就不可能一战消灭突厥。
最好是和谈,大唐能休养生息,待实力强了再进行反击。
二、渭桥之耻
“颉利,你这个背信弃义的小人!”李世民骑着马,在高士廉等人陪伴下,来到了渭水便桥南岸。
就在颉利懵逼时,对岸出现了数万唐军,颉利身边的人没见过天子的威仪,更没见过如此严整的军容,纷纷下马跪拜。
李世民没有下令进攻,而是让大军稍微后撤,自己和颉利“聊聊”。
颉利已经知道使者被扣押,唐军也是有备而来,所以心情忐忑地来到桥上。
在桥上,两国领导人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对共同关切的问题以坦诚的态度交换了意见,表示双方会尽一切可能防止战略误判。
之后,双方“刑白马设盟”, 唐朝方面又许诺给予大量金帛,颉利担心被唐军堵住归路,这才引兵而去。
渭桥之盟,靠着机智和沉着,李世民化解了一场危机。
但突厥的威胁没有彻底解除。为报仇雪恨,在突厥骑兵撤走以后,李世民从禁军中选出数百精锐,每天陪自己骑马、射箭。
不但自己习武,他还要求士兵加强军事训练,对箭术高明的,会予以弓、刀、布帛之类奖励。为了增加兵员,加强京师防御力量,他想尽办法扩大府兵队伍。
为了鼓励当兵,李世民对立下功勋的军士,无论亲属远近,地位高低,都不吝封赏。
比如,奴隶出身的马三宝、樊兴、钱九陇都因为立下战功,跻身军功地主行列。
功名只在马上取成为当时的普遍共识,这也是唐朝前期军队战斗力强大的重要原因。
三、李靖袭定襄
过了三年厉兵秣马的日子,唐军的战斗力有了进一步提升,唐军先是收拾了依附突厥苑君璋,接着灭掉了突厥附庸梁师都。
而此时的东突厥,正在由盛转衰。
回到草原之后,颉利可汗与侄儿突利的矛盾更加激化。被征服的薛延陀、回纥、铁勒等部族也与之貌合神离。
李世民当然没闲着,他巧妙地施以外交手段,将契丹、薛延陀拉进唐朝阵营,让突利投靠唐朝,约定里应外合对付颉利。
这年冬天,肆虐的大雪,夺走了草原上无数牧民和牲畜的性命。颉利非但没有抚恤,反而横征暴敛。几个部落不堪忍受,转而投靠大唐。
贞观三年冬,李世民调集10万大军,以李靖为主帅,对突厥进行灭国之战。
一般来说,中原骑兵攻打游牧民族通常会选择春天。
因为此时牧民的战马大多马瘦毛长,奔跑速度严重下降。反观中原这边,经过一冬休息,正好马肥人壮,适合出去砍杀。
不过,李靖没打算按套路来,偏选在正月出兵,不顾严寒,率领三千精骑,从马邑(今山西朔州)直驱恶阳岭(今山西平鲁西北)。
当时,突厥牙帐在定襄城。接到细作报告,李靖决定奔袭二百里外的突厥牙帐。
那天夜里,冷风吹在脸上,如同刀割,他们已冻得没有知觉,却依然驱赶着战马向前。经过一天一夜的行军,他们赶到定襄城下。
来不及休息,唐军马上做好了战斗准备。听说唐军来了,城中的颉利可汗大惊失色,以为唐军的大部队就在后面,仓皇逃窜出城。
颉利逃了,李靖没有忙着追击,而是策反了其手下大将康苏。
颉利得知,西逃至浑河,结果被柴绍揍了一顿。鼻青脸肿的颉利,向白道(今呼和浩特西北)而去。
在这里,他被从云中(今大同)出兵的李绩拦住了。颉利兵败,丢下五万人,继续向北狂奔。
云中(今大同)
四、天可汗
经此一役,颉利没了对抗大唐的资本,派出执失思力求和。李世民当然知道这是缓兵之计,于是将计就计,一面派鸿胪卿唐俭北上谈判,一面令李靖、李绩抓住时机出兵。
唐俭领命,不顾年老体弱,骑着马赶到颉利驻地。
见到唐俭的颉利,眼泪不争气地夺眶而出,赶忙准备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席间,他们相谈甚欢,以致颉利产生了两国关系“重归于好”的错觉。
但错觉终究是错觉。此时,胜利会师的李靖和李绩,正在策划一场军事行动,他们选出一万精锐,各自领兵五千,李靖奔袭铁山,李绩包抄到碛口(今二连浩特)防止颉利逃到漠北。
漠北
这一次,又是一场漂亮的突袭。来不及叫苦,颉利逃出了大帐。听到了外面的喊杀声,唐俭一下子醒酒了,年过半百的他翻身上马逃回唐军营地。
这一战,李靖斩首万余,俘虏十万,其中包括前隋义成公主,她多次怂恿颉利进攻唐朝。
逃出生天的颉利来到了碛口。就在他自以为安全,打算喘一口气时,李绩出现了。
没办法,继续跑吧,于是一行人向西狂奔。李绩哪肯放过,在后面追了一路,光俘虏就抓了五万。
逃亡一个多月,颉利投奔了舅姥爷苏尼失,结果遇到了唐将李道宗,苏尼失举兵投降。
倒霉的颉利继续往西,准备去吐谷浑。途中,他被张宝项俘虏,免去了再被李靖暴打一次(李靖后来奉命攻打吐谷浑)的厄运。
贞观四年(630年)四月,颉利被押送至长安。受降仪式上,李渊、李世民父子载歌载舞,表达喜悦之情。
四年后,颉利死于长安。
自此,西起阴山,北至大漠的广阔地域被唐朝收入版图。
这场灭国之战,堪称奇迹。毕竟大唐立国仅仅十三年,国力远称不上强盛。
所以,消息传到周边国家,各国纷纷派使者到长安朝拜。他们向李世民奉上“天可汗”的尊号。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