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建筑文化,既要形似更要神似
近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正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如火如荼地开展。这是故宫博物院有史以来,第一次系统地讲述故宫的前世今生。本次展览集中展示故宫600年建筑、艺术、文化成就,让人们有机会从遗产地和博物馆双重视角认识故宫的文化价值。
这次展览梳理了故宫的开建、落成和完善的过程,揭开了故宫建设密码“八大作”,让人们了解故宫建设兴衰史,也让人们感受当今故宫重新焕发的光彩。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故宫的这次展览无疑激发了人们的文化需求,增加了人们旅游打卡的动力。
天上紫薇垣,地上紫禁城。
故宫旧称紫禁城。1420年12月,明成祖朱棣发布诏书,宣告紫禁城建成。此后,明代的十四位皇帝和清代十位皇帝不断擘画故宫的版图,完善故宫的建筑设计。在这六百年的传承中,体现出强烈民族融合特色。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作为皇家御用建筑,紫禁城堪称我国建筑文化的集大成者,凝结了上千年的建筑工匠的智慧,将传统设计艺术和建筑完美融合。如,我国建筑特有的“过白”,利用近景建筑或其他景物,构成“镜框”,留出适当的天地空白,使画面构图完美。
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过:“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民族都能从古建筑中理解并发扬自己的文化。”反观当下,有必要思考一下我国城市建筑设计的问题。
建筑是城市展示形象的窗口,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但一些盲目跟风模仿甚至“奇葩”的建筑出现,也影响了城市的口碑。
究其根源在于,在一些城市建设中没有系统研究传统文化,也没有做好挖掘本土文化的功课,为“雷人”建筑的出笼提供了温床。另外,建筑设计存在贪快、出奇的心理,这样用力过猛,就容易出现“奇奇怪怪”。
传承传统文化,不是照葫芦画瓢,而是既要画皮更要画骨。建筑设计应与当地城市乃至区域的文化传统相匹配,让建筑与城市文化充分融合,这样才不会产生割裂感,也会成为城市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该意义出发,相关部门在规划设计建筑时,本着科学、严谨和敬畏的态度,坚定文化自信,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回到本次故宫展览活动。这次展览用丹辰永固作为主题,展示了故宫讲好中国故事的决心。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又与时俱进。那么,六百年故宫将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为后世设计师们提供中国的建筑文化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