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之前

2014-11-20  本文已影响45人  千影鹿

可能是与自己浮躁的心境有关。每每做一件事,过了最初的心血来潮,总会觉得这样那样的不足,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佐证方法、工具究竟有无必要,是否有更好的选择,从而患上诸如工具癖此类各种症状,美名曰为更好的学习探索做准备。

拖延心理学中有种说法,称这是一种逃避拖延的心理,为了是避免应该完成的「硬骨头」,暗示自己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在为了更好完成「硬骨头」而做准备,从而减轻心理负担。

然而,好的方法无疑是事半功倍的,那么花费多少时间研究琢磨方法,就该考虑更为模棱两可的「度」的范畴。道理都有,听哪个还真是不好说。

对与我来说,每次能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间约为1~2小时,若要重复,次数大约也不会超过半个月,除非特别感兴趣的或是比较容易坚持的(比如扇贝打卡已然超过100天)。如果一件事情我大概只能专心两小时,那么花费一个小时的时间去做计划着实不太必要,就有了拖延逃避一说;反之,如果这件事我是需要重复半个月,每日一两小时,那么头两天做个详细计划似乎就可行了。

可是问题又来了,在着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并不能很好的知道,自己究竟能投入多少时间。为了搞清楚自己会坚持多久,估计花费的时间会更多。这令我想到经济学里的不完全信息与决策的关系,理论上,若信息完备,就能保证做出的选择是最佳的,但是信息本身具有成本,边际成本递增,所以搜集信息的程度和该决策的重要性成正比,决策者还是乐意在一些小事上承担一定风险的。这样来看,我们在做些小事情的时候,凭感觉行事,而少花些时间成本在信息搜集上——比如看看经验贴、列个可能用不了几天的详细计划表、投资一项为了该事项进行更好的工具等等——不失为一个简单粗暴而成效颇佳的办法,起码在起跑线上就比去探求方法的人超前了,不知道速度如何,先跑总是没错的。

在《超级时间整理术》一书中,有很多方法看看觉得挺不错,「机械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之者为尤高」,我更偏向一种「低配」的人生态度,更换器械有成本,更换方法习惯也有成本,在自己的习惯没有敲响警钟之前,我想还是循序它。

有时候上进的心情来了,是极其难得的,耗在探究方法上,未免可惜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