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读书+亲子伴读 【默默耕耘】20171122 day15
1.亲子伴读:
出差中,还是老公在家陪伴,语音发来打卡的古诗内容,和英语绘本阅读打卡,一大早我就已经在打卡群里代替打了。听说作业完成很快,数学凑十也练习了两页。7点多他们仨在家里看神偷奶爸。俩孩子说像在电影院里一样的感觉。
睡前具体绘本阅读情况,宝爸拍了照片发给我。
一起来读书+亲子伴读 【默默耕耘】20171122 day152.一起来读书,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点燃创造力的开放性问题
百度百科是这样说明开放性问题的。开放性问题(open questions):是一些不能那么轻易地只用一个简单的“是”、“不是”或者其他一个简单的词或数字来回答的问题。开放性问题会请当事人对有关事情做进一步的描述,并把他们自己的注意力转向所描述过的那件事比较具体的某个方面。以“怎么样……”开始的开放性问题比那些以“为什么……”开始的开放性问题会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
像我们平时考试中经常考的选择题填空题,都是对已知知识的回顾,这些都是封闭性的问题,不利于培养孩子对探究性以及理解性的能力。当然现在我们平时的考试或者面试中,问的更多的已经是开放性的问题,让你谈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观点看法。所以现在开始,以终为始,经常向孩子提问,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很有必要。
但看看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却更习惯问孩子“是不是”、“对不对”,这样孩子的答案就只有两种,肯定与否定。孩子的思考空间小了,他的选择余地也少了。这让我想到了我看儿子画画。他画画的时候,如果仅仅只是以画的像不像来评判,或者是用成人定义的颜色来建议他,你说的是不是海底世界啊,海底世界是蓝色,对不对呢?这样子他会感到捆住了手脚,窒息了自己的想像。这时一般他都会提醒我,请让我按照我的想法来,你不知道我心里想什么。那开放性的画画创作呢,就像大人写日记般,首先得完成多种实践活动如观察、谈话、交往、参与活动,才能在画的实践操作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感受。这种绘画活动就不是封闭的,是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前两天是观察自己和家人的指纹,以及观察生活中的条纹元素,然后观看了一只条纹狗的故事,而后老师才开始引导怎么创作。最后让小朋友发挥想象力画出属于自己的故事,并且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
这样子老师就是引导者,环境创设者,小朋友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由创作,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幅有着自己想法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发到群里和老师交流。
这还让我想到在给孩子买玩具的时候,也可以多买些开放式玩法的玩具,比如乐高、积木、黏土、磁力球之类,这些玩具都是要求孩子可以自己琢磨玩出新花样的,而不是有标准答案的。尽量少买那种只有一两种确定玩法的。最近女儿和儿子就在玩磁力片,一会拼帽子,一会拼手提包,一会拼出碗来,还假装用勺子舀汤喝。该有车,楼房等等。还有策略方面的卡牌,看了基本的游戏规则,他可以选择自己的想法来寻宝。通过孩子尝试更多的选择,培养其发散思维。
下面是总结的关于儿童提问的方式的引导,应该注意什么
1.鼓励孩子提问,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做评判,管住自己的嘴巴。传统教育中,问题常被归结为方法,而答案被归结为内容。而开放性问题改变了这个局面。问题也可以是内容,并且具有独特的生活价值。大部分母亲在孩子放学回家后都会问一句:“你今天学到什么了吗?”但以色列妈妈最爱问的却是:“你今天有没有提出一个好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好的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更能激活他的思维。孩子提出来:有一个东西,他会飞,你觉得是什么?你不能说:你提的什么问题,而应该说:“哇,这么厉害的问题,让我想一想。你来提示它有什么特别的。”然后你就能听到孩子他不想让你猜对,又在极力描述这个东西,这就是他把新信息整合到自己大脑里,又重新整理之后输出了。
2.提问时需要注意提问的要具体,不只是问他在学校学了什么,比如,在接孩子放学回家时,我们可以问:“你觉得今天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你今天和谁交朋友了?他叫什么?你觉得他哪里好?”“你和谁做游戏了?”“做的什么游戏呢?”还有经典问题,你提出了什么问题。这样的问题会告诉孩子他该向哪个方向去思考,面对具体的提问,他自然也就有话可说。具体的提问也能让孩子认真回忆,调动起他的思维。久而久之,某天孩子可能就会主动向我们讲述,这对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也是一种锻炼。这也是之前翁老师在21天计划中向我们介绍的一个方法。
3.以下内容摘自网络,我觉得有道理,可以借用。开放式的提问也有一定的技巧,除了少问“是不是”、“对不对”,多问“为什么”以外,教育学者陈龙安提供了他总结的良好发问“十字诀”,即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是以假如作为发问的开头,引导孩子去思考。
例,就是引导孩子回答问题时多举例子。
比,是让孩子将两件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替,则是让孩子想想对这个问题有没有替代方法。
除,是让孩子思考除此以外的其他情况。
可,就是让孩子将一切可能都考虑进来。
想,就是让孩子去想象各种情况。
组,则是教孩子学会运用组合方式去思考。
六,是“六何”,就是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为何、如何,也就是让孩子思考事情的几要素。
类,就是让孩子对各种可能性进行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