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遇 第一章 秋至山乡
第一章 秋至山乡
九月,收获的季节。郑山走在熟悉而又陌生的乡间,那是小时候记忆中故乡随风起伏摇摆的稻浪和迈着悠闲步伐的老牛回头哞叫一声叭地拉了一堆热气腾腾的农家肥味道。山川田园都似曾相识,可是农户外墙上红底黄字醒目的黑体字硕大标语已然不是当年,浓浓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
不等不靠不要,自主脱贫最自豪!
此刻,郑山正走在通向神木镇的公路上。尽管是秋日,但中午艳阳高照,炙热的阳光烤的人几乎都要蔫了。他还在回味刚刚到村的情景,是的,就在半小时前,单位的领导把他送到了驻村的地方。村委会坐落在半山腰的一个土台上,是一个两层小楼上面写着党群服务中心几个红色的大字。一行人到那里时。大门紧锁不见人影,领导通了电话,才等到村长匆匆赶到。几句简单的问候加上简短的嘱咐,可能还不到20分钟领导就告别了,留下郑山一个人空守着一座楼。 没有人介绍村情,也不认识任何一个村民,他就开始了自己的驻村生活。
还是在烈日下踽踽独行,他回过神来,一辆辆满载砂石的大货车呼啸而过,扬起一阵沙尘。他忽然意识到,一旁河沟里正在修筑的高速路桥墩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如果再往前走,将是坑洼的路面和漫天的灰尘。可是,既然设定了目标是神木镇--那个远近闻名的古镇,一个历史上红军会师的红色圣地,他就顾不上炎热、坑洼,鼓起了勇气,用脚步去丈量那7.5公里的朝拜之路。
时间回溯到半月前。会议室内,大领导召集了几个处室的负责人,挨个询问谁能派出替换驻村的干部。
“我们处里要么老弱病残加孕妇,要么顶在岗上,走不开”。
“室里行政编的都是业务骨干,其他事业编的可以派,但都不是党员,不符合条件,咋办哟”。
“实在派不出人手,不行就派我去得了”。
一个个负责人都拍胸脯表态坚决支持配合,但一谈实质全是困难。一句话,派不出人手。
大领导一时无语,大家面面相觑,会场上响起喝茶的咕嘟声,窗外的蝉鸣令人烦躁。 一段漫长的寂静后,负责做会议记录的郑山鼓起了勇气,用试探性的口吻说:“要不,我毛遂自荐一把,让我去”。话音刚落,大领导脸上显出欣慰的笑容,众人却绷着脸还略带惭愧不安,尽量避免显出释然的表情。“还是郑山同志讲政治,有担当啊,好!”大领导略带气场地一拍桌子,“就先这么定了,报上去,只要省委组织部一批就动身。”
众人离去,郑山怅然,既兴奋又不安,这么重要的决定,还没得及跟老父亲商量,也没有权衡利弊得失,是不是仓促草率了?话已出口,木已成舟,男人一诺千金! 况且这是响应中央号召,脱贫攻坚是时代伟业,能投身其中乃人生幸事,想想在机关混迹十年,除了消磨棱角,喑熟机巧以及文章八股,似乎长进不大,难展抱负。失去的只会是枷锁,迎来的是广阔天地!一时间,郑山感到热血沸腾,巴不得立刻马上就奔赴基层一线,在火热的山乡大地上挥洒青春。
在回忆中郑山忘记了疲倦,终于到达神木镇。镇上正在赶场,满身泥点的工程车、大货车、小轿车堵得满满当当,排起了长龙。再往里走,尽是路边支起的各种摊位,卖着各式各样的农副产品,背着背篓的乡民 或站或立或行,在不断循环播放招揽顾客的喇叭声中挑选自己需要的物资。
郑山找到村长在镇上开的店铺,他本想找村长聊聊村里的情况,可村长正忙着补货,没说上几句话,他便给顾客送货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