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姚启圣与施琅16
有关姚启圣的情况上文已做了简要介绍,说到收复台湾,自然少不了水师强将施琅。
姚启圣心里最清楚,招降只是釜底抽薪,可是要彻底解决台湾问题,一定要有强大的武力才行。因此姚启圣与大学士李光地共同保举,施琅终于结束了十三年之久的在京赋闲的时光,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为平台选将做出关键性决策。
做好攻台准备的康熙,开始武力收复台湾,下旨姚启圣进封正一品,太子太保、兼福建总督(清朝的总督,多高配到从一品,而姚启圣被直接进封一品则非常罕见)。由大将军施琅统领全部海兵,姚启圣居中统筹协调军政要务,进攻台湾的郑家势力。
姚启圣这人功业心太重,举荐施琅,为的是能够对他建功立业有帮助;而施琅是为报仇雪恨,父母兄弟及其施家七十多人被杀,只能去平了台湾才能报仇。
施琅这人高傲骄纵,还需严加管束。而施琅恰恰害怕在海战中受人掣肘,于是向皇帝上书提出::"臣职领水师,征剿事宜,理当独任。"施琅完全置姚启圣于不顾,要独立的指挥权。其实施琅很大程度是他个人因素在里面。因为他要报仇,他要靠自己的力量去报仇。
姚启圣这下可生气了,施琅要一脚把他踹开了。姚启圣此前所做的一切努力也都成了施琅成功的基础,到头来一切全都成了白忙一场。这让姚启圣能不着急吗?他赶紧上书给康熙,表明自己一直都有渡海征伐台湾的愿望,这也是他作为福建总督的职责所在。
姚启圣的话起了作用,康熙在给施琅的答复中明确指出:姚启圣和施琅同征。按照官场功劳归领导的原则,征台之功似乎就要归姚启圣了。
施琅在康熙二十一年的三月再次向康熙上书,说水师和船只已经全部到位,请求出征台湾。他还特别提到姚启圣,说"汪洋巨浪之中,恐非所长","督臣宜驻厦门,居中节制,别有调遣",还是要把姚启圣踢开,自己要的还是独立的指挥权。
姚启圣看到这一奏折自然气愤得不行,这是把我当军需部长使唤啊。姚启圣在上书之中悲壮地写道:"臣宁愿战死于海,而断不肯回厦门偷生者也。"同时,姚启圣还贿赂在京的言官,希望上书让康熙推迟进兵台湾的时间。康熙再一次下令姚启圣和施琅同征。
到了九月份的时候,施琅再次向康熙上书,并立下军令状,请求独征台湾之权。这时候的姚启圣背上已经长了一个非常大的疽痈,病体难支了,但是他对"妻妾子女毫无念及,惟以不得台湾为恨"。
前线主将如此失和让康熙非常焦急,机会正在慢慢地流逝,这一拖已经过去一年了。于是,康熙叫来明珠询问情况。明珠的回答很肯定: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给施琅独征之权。一来施琅的复出是明珠和李光地参与的,明珠也算是举荐过施琅。二来施琅在京时间很长,更懂官场规矩,自然给明珠大人送了个礼什么的。三来当时姚启圣病重,让他入海确实有点不太靠谱。
十月,议政王大臣会议敲定施琅独征台湾,姚启圣负责料理后方。因为一场病,姚启圣多年来建功立业的梦想就此化为幻影。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战船两百余艘,水师两万余人,从桐山岛(今东山岛)出发。姚启圣只能站在海边失意地目送着大军离去,两行泪水不禁落了下来。
施琅乘船突入敌营,眼睛被乱箭射中。他负伤仍坚持督战,结果一战下来,攻克澎湖。这时,台湾政权内部出了问题,有些高级军官准备发动政变,郑克爽不得不加快投降的速度,于是派二人前往澎湖奉表投降,放弃一切条件,听命清庭安排。
施琅将这一消息飞报康熙,当时正值中秋佳节,康熙极为高兴,当即赋诗一首表扬施琅之功,还被封靖海侯。而且赐给他御用袍及其它服饰衣物。施琅上奏推辞封爵,乞请依内大臣故例赏赐花翎,当时朝廷议论纷纷,但是皇帝下令施琅不要拒绝封爵,并依允他的请求赐他花翎。
根据施琅的建议,清廷在台湾设立三个县、一个府和一个巡道。台湾回归。
因为向康熙皇帝传送台湾捷报比施琅晚了两天,直接导致了“收台之功”尽入施琅囊中。施琅晋封为靖海侯,其他诸将均有封赏,而姚启圣却未得任何嘉奖。仍为福建总督。
姚启圣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非常欣慰。但头功却被别人摘得,也十分郁闷,进而有一些牢骚情绪。施琅便向康熙报告姚启圣一些罪过,兵部报告说姚启圣虚报军饷应当追赔,左都御史徐元文也弹劾姚启圣,之后,姚启圣获罪被贬。
而此时,由于姚启圣他已将家中的丰厚财产捐献一空,生活非常贫困,加之遭受到了不公的政治打击。姚启圣很快便引发了旧病,最后救治无效,郁郁而终,享年60岁。
姚启圣过世后,丧事的办理都是由其子借钱才办完。不难看出,姚启圣一生的清廉!
而施琅是姚启圣以全家人的性命做担保,向康熙推荐的,所以康熙皇帝启用施琅,但是施琅却恩将仇报,对这位恩人冷眼以对,处处向康熙皇帝说姚启圣的不是,导致姚启圣郁闷至死。
施琅攻克郑氏后,有人认为他必定要报父仇,对郑氏大加杀戮,施琅说:"孤岛刚刚收复,一旦杀人,恐怕引起不测。我之所以辛劳苦战,是为了国家重任,不敢因此而顾及私情"。在这一点上,施琅做得还不错。康熙三十五年(1696)施琅死在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