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美味叫清补凉
海南的夏天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热,毕竟是海洋性气候的地区,想来也不会热到哪去。
初到海南,由于不了解当地气候,总是与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比较,想象着夏天该如何熬过去,为此第一年做足了忍受炎热的准备。房间装了空调,客厅摆上电扇,三四月份的时候就把凉席买好了,对了还有蚊帐。一切准备就绪,迎接盛夏到来。
说到清补凉,还有一段小笑话。一次到骑楼老街吃小吃,给服务员说给我来一份“清凉补”,服务员愣了一下,说没有,我说不是你们当地特色吗?她说你是不是要一份“清补凉”?我说对,就是你说的。其实就是一字颠倒,意义就不一样了。
“清补凉”体现的是海南特有的语言习惯,“清凉补”是外地人对美食的一种想象。
有一种美味叫清补凉清补凉
清补凉(xiéng bǒu liō),在海南话中清补凉的“凉”字会读成阴上声,与用作重量单位时的两字同音,是夏天清热祛湿的老火汤。
清补凉的材料并不统一,有以健脾去湿为主,亦有以润肺为主。材料配方通常有以:绿豆、红豆、淮山、莲子、茨实、薏米、西米、百合、红枣和南北杏,并加入西瓜、菠萝、龙眼等水果多做成糖水,亦有以黄芪、党参、淮山、莲子、麦冬、云苓、蓝枣、无花果、猪腱肉的老火汤,但不同地区不同店家根据不同人群常又有其特色配料。
清补凉多以成糖水及老火汤的形式出现,不同地区有其独特的风味和食疗效果。经过改良,清补凉除了原先的糖水低外,还有椰子水,椰奶,冰沙和冰激凌等不同吃法。流行于中国海南、广东、香港和澳门、广西等地区。
清补凉被誉为“舌尖上的清凉”。曾被苏轼誉为“椰树之上采琼浆,捧来一碗白玉香”。[1]
中文名
清补凉
英文名
Ching Bo Leung
主要食材
鲜椰汁,椰肉,当季热带水果,红豆,薏米,龟苓膏,花生,西瓜粒,菠萝粒,凉粉
分类
粤菜,海南菜,潮州菜
口味
甜咸皆有
分类
广东、香港和澳门等地,清补凉是夏天清热补湿的老火汤。如用淮山、莲子、茨实、薏米、百合、红枣、南北杏和瘦肉,或放入沙参、玉竹、陈皮和龙眼等以健脾去湿、润肺去燥的材料,煮成汤,熬成粥。
广西清补凉更类似水果什锦冰,西瓜块、菠萝块、绿豆等为料,相对简单。
海南清补凉结合了广东与广西所长,十来二十种材料,再添入海南产的新鲜椰肉、椰汁等,看上去属于糖水,吃起来软香丰富。[2]
故事
传说,秦始皇一统七国之后,开始手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任命“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大军推进至岭南一带。由于岭南属东亚季风气候带,具热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等气候特点,中原的士兵不适应南方的湿润气候,纷纷得病,军队战斗力大减,屡战屡败。正当众将士束手无策之时,随军大夫研发了一种药食两用的粥,以莲子、百合、沙参、茨实、玉竹、淮山、薏米为原材料,经过加工后礳成浆状食之。服用后人感镇静、精力充沛,军队重新作战勇猛。赵佗感慨的说,食之清热气、补元气、此物可称清补凉也。为了保证战斗力,赵佗命令其部下每天晨起必须食用一碗清补凉,秦朝灭亡后,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地区建立起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建都番禺,即今广州市。他在位66年,是名符其实的“长寿翁”。
中国的药膳源远流长,从宫廷到民间广为传播。据有关学者统计,自汉初到明末,有关药膳的著作已有300多部。而今有关食疗药膳的著作更是色彩纷呈,应用空前广泛,以至出现了一些专门的药膳餐馆。在人们的生活中,药膳得到普及,在国外也享有盛誉,备受青睐。药膳是中国传统饮食和传统医学的重要内容。
做法
传统做法
食材无外乎椰子、绿豆、通心粉、凉粉块、薏米、西米露、汤圆、冬瓜意、椰奶、牛奶、红枣、西瓜丁、葡萄干、鹌鹑蛋、玉米粒、花生仁、百合、银耳、桂圆肉、莲子、菠萝丁等。
有一种美味叫清补凉姑娘来了海南,隔一天就要吃一次清补凉,一般我们到山高村里面吃,那里的小店干净、量足、价优很招人喜欢;偶尔也到海医边上的一家叫“琼海清补凉”的店要一份,特点是冰沙很细腻,外卖持续不断。
有一种美味叫清补凉来海南一定要吃一份清补凉,你get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