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锢之祸

2022-06-14  本文已影响0人  小路的路

公元166年汉桓帝发动了第一次党锢之祸,代表着宦官势力和士大夫清流势力的大决裂。这次斗争最终以宦官的胜利告终,很多士大夫都受到了处罚,甚至断送了前途。

清议联合

第二年,汉桓帝就去世了。继任的汉灵帝十二岁,是从诸侯当中挑选出来的。按照惯例由皇太后来听政,主持大局。当时的皇太后姓窦,名字叫窦妙,是之前的汉桓帝的第三任皇后。

窦妙的父是窦武,他和之前的腐败、贪婪的外戚完全不同,是一个注重品行,有着美好的政治意愿的人。史书上是这么介绍的,说是窦武“多辟名士,清身疾恶,礼赂不通;妻子衣食裁充足而已,得两宫赏赐,悉散与太学诸生及丐施贫民,由是众誉归之。”

这段话是说他清廉节俭,慷慨乐施;另一方面,他又和清流士大夫有着密切交往,他所征召的官员中,有很多是清流名士出身,反过来清流名士也为他扬名。

当时清流舆论整理了一张三十五人名单,认为这三十五个人是全天下最优秀、最有担当、最能把国家社会导上正确轨道的人,而窦武就在这张三十五个人名单当中高居榜首。

这三十五个人被划分成五个档次,其中窦武、陈蕃、刘淑三个人级别最高,被称为“三君”,接下来有八俊、八顾等

有一句大家很熟悉的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从陈蕃身上转化出来的。他的原话是“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对于陈蕃,许劭评价他“性峻”,就是性格严峻,“峻则少通”,性格严峻的人往往缺乏变通能力。

我们不得不佩服许劭,不愧是当时第一流的人物品鉴专家。陈蕃的确是很正直的人,但也的确是正直得少些变通,在处理和宦官的矛盾时缺乏圆融,过于直接,最终不仅没能拿出妥善的方案,还导致了更大的灾难。

第二次党锢之祸

第二次党锢之祸,发生在公元168年,这些人士大夫大多失去前途或性命。

陈蕃、窦武主导发动的对宦官的斗争。陈蕃仗着自己对窦太后有拥立之功,窦武又和自己三观相和,于是就劝窦武发动政变,趁机全面剿灭宦官。

但陈蕃和窦武一是低估了宦官的实力,二是低估了宦官对窦太后的影响力。

窦太后说,宦官中有罪的自当定罪,但她并不同意全面剿灭宦官的计划。她认为,从事宫内服务工作的宦官一直以来就是有的,宫内也需要他们。

没有宦官的话,身为女性的皇太后又如何跟外界沟通呢?所以窦太后一直没有批准陈蕃、窦武的计划。

实事求是地说,窦太后的理由有合理之处。

陈蕃、窦武虽然很有志向、很有情怀,却缺乏做大事的霹雳手段。随着时间的拖延,宦官就做起了准备,先下手为强。

宦官抓住窦武离开宫里办公中枢、回家休息的空档,劫持了新皇帝汉灵帝和窦太后,调动军队反杀了窦武和陈蕃。

杀了窦武和陈蕃之后,宦官重申党人之禁,把名单里的三十五人,全部列为反对朝廷的党羽。

宦官势力

宦官骄横跋扈,纵容子弟鱼肉乡里的情况的确是存在的,也确实应该依法严惩。但不论是否有罪行,将所有宦官一网打尽的立场,明显是一种放大的生理歧视,并将生理歧视上升成道德歧视。

宦官本来没有机会参与政务,他们的机会都是皇帝给的。一开始的时候汉桓帝没有亲信势力抗衡梁冀,是靠着宦官解决了骄横跋扈的梁冀。

宦官立功受赏也是合理的。但正常的仕途通道是被士大夫掌握的,宦官无法通过这个途径正常迁升,只能作为皇权的依附品存在。

对于宦官掌权后贪腐,宦官干预政治的现象,应该通过合理的制度建设,一是解决宦官的升迁问题,保障他们建立功劳之后的回报,二是管束他们的权力。

陈蕃、窦武的失败

因为宦官群体中有贪腐分子,不分情况而试图从肉体上将这个群体一网打尽,是一个偏激的、也不可能持续有效的方案。

陈蕃性峻、窦武急功近利,不懂得妥协,不做让步。没有妥协则没有妥善。要么有霹雳手段,当机立决。

而这两样他们都没有,失败也就难免了。

党锢之祸后,东汉政治发生了变化与发展。原先士大夫反对的权势集团外戚,这时候和士大夫结盟了,他们共同联合起来反对宦官。

这种激烈的对抗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对摧毁东汉王朝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