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ABC》

您主动吗

2020-05-28  本文已影响0人  王秀美心理咨询师

昨天购买了老师的40节课,今天听了三节。在听课的过程中,老师还是举了以前的例子,当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遇到某个不熟悉或者不会的知识点时是如何应对的?比如一谈到社交距离,我们会联想到什么呢?在书上的哪一部分讲过呢?还能够记得起来吗?如果记不起来了,我们怎么做呢?是问别人呢?还是百度呢?还是查书呢?还是就这样放过呢?

在学习中,我们会遇到这样一部分人,一旦遇到不懂不会的部分就问别人,即便是动动手从书上或其他地方能够得到明确的答案,但是他依然会问别人。也就是说宁可丢掉所谓的面子,问别人,却从不主动去寻求答案。这样的人学习效果会怎样呢?不好说。

在学习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一部分人,遇到不懂不会的部分,首先是自己费心巴力的去找词典字典,百度查书等等,实在再找不到才会问别人。这样的人学习效果会怎样呢?至少我们知道比前一种人所用的时间要多,是自己主动费尽心力找来的答案,印象可能也会更加深刻。

98元40讲,超级优惠,一起来吧

我倒觉得这两种人分别代表了两种学习方式。前一种属于被动式的,后一种属于主动式的。这两种学习方式,原则上没有好与不好,关键看效果如何。当然有的人通过被动式的学习,效果也会不错;而有的人通过主动式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我们提倡哪一种方式呢?尤其是面对自己的孩子,年龄较低的孩子的时候,我们更多的用的是哪一种方式呢?

不同的学习方式带来的学习效果自然是不一样的,但是针对不同的人群,运用的方式也要有所不同,才有可能达到所要的效果。比如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他的查阅能力相对会比较弱。而且对于不懂不会的问题,即便是真的愿意查阅资料,他可能也无从下手,这样的情况,我觉得被动式的学习,可能效果相对要好一点。但也不要完全是被动式的,他问什么就告诉他什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比如问一加一等于几,可以让他数手指头,可以让他用实物摆放等方式。

但是作为成人的我们,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惑的时候,还是张口就问,我想这样得来的结果,其印象可能真的就不够深刻,可能也真的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主动尝试作图

比如刚才提到的社交距离。这个问题,我自己主动翻过两次书,但是老师说提到社交距离,我会想到什么?人际距离有几种的时候,我就只知道社交距离是在社会心理学中讲到的,是人际交往中的知识点。人际交往距离有四种,但具体哪四种?我不能百分之百的回答准确,我只能清晰地知道社交距离和亲密距离。其他两种是什么唻?我好像不能说清楚。

自己主动学习得来的结果,在过后,印象好像还不能那么深刻,如果是别人告诉的呢?是被动得来的结果呢?

尤其是我们成年人,选择主动式学习还是被动式学习,对于我们学习的结果会有不一样的效果,我们想要哪一种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