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4.2)
2020-08-21 本文已影响0人
好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上上上
本篇连续上一章“《毛泽东传》(4.1)”
上一篇的最后讲到毛泽东又结交了许多人物,其中就有张国焘。
中国的南北方有很多方面都不同,除了客观环境(如北方饭菜缺少辣味、冷等)外,北方是官僚传统的发源地,这儿有许多官员和名流,他们认为苦力们除了干活,头脑里不可能有啥思想。他们和湖南韶山耕种的人们如同隔世一般。
从热爱文学和古文的角度,他喜欢上了北京,在这座首都,几乎每周都有政治事件发生,但毛泽东似乎只关心那些最基本的东西,“北京数不尽的树木激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他曾说。
后来,毛泽东决定不去法国(在上一篇“《毛泽东传》(4.1)”中有提到),于是蔡和森和其他来自长沙的朋友出发了,至于毛泽东为何不赴法求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学不好法语,其二就是没钱(虽然这个活动会得到一些补贴,但学生还需出一笔路费,毛泽东此时其实已经负债累累了,他不好意思再向比较富裕的好友借钱了。)。
或许还有对杨小姐(在“《毛泽东传》(3.2)”中有讲,是毛泽东的第一位妻子)的牵挂,毛泽东最近常在杨昌济的家中和新闻研究会的会议中见到她,这位杨教授的女儿也不准备去法国做工。说到底,毛泽东之所以留在中国,是出国的意愿不够强烈。
就在此时,一位在天津的青年周恩来则越洋去了欧洲,另一位远在重庆的邓小平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去了法国。
1919年春,北京爆发了学生大游行,后来人们称之为“五四运动”,但毛泽东没有参加这次游行,他当时正处于一次情绪低谷期,当学生们把孔、孟骂的体无完肤时,他竟去了山东孔子的墓地,这次旅行中,他去登了泰山,考察了孟子的生地。
正当北京的激进派视老传统为垃圾时,毛泽东却去探索了老传统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