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萃散文特辑谈天说地

西方的哲学 || 柏拉图之理念(十六)

2023-02-17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哥阿民

假如可以为王,柏拉图一定是愿意的,这不是为追求最高的权利和欲望,而是他期望有一个理想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最高权利掌握在有智慧的哲学家手里,或者至少也要让君主具有哲学思想,唯有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柏拉图是哲学家,雅典人,出生于公元前428--前487年,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而在他们三人之间,柏拉图对后世的影响尤其重大,这里头有两个原因,一是亚里斯多德的思想本来就源于柏拉图,二是基督教理论及其基督教哲学一直到十三世纪为止,始终是柏拉图式的。

柏拉图生于一个生活很优越的贵族家庭,据传他是古雅典国王的后裔,他也是当时雅典知名的政治家克里提亚斯的侄子。据说柏拉图并不是他的本名,而是因为他有着强壮的身躯而被人称之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有“平坦、宽阔”的意思)。

柏拉图是历史上少有的哲学天才,他也是优秀的演说家。传说还是婴儿时,曾有蜜蜂停留在他的嘴唇上,因此他的口才有如蜜糖一样的流畅。他不用为生计操劳,因此有大量的闲暇用来学习,苏格拉底是他的老师。当雅典被斯巴达战败时,他还是个青年,他把雅典的失败归罪于贱民的民主,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又是死于雅典的民主审判之下,这就使他对雅典式的民主政治产生了怀疑,从而把斯巴达的政治制度理想化。虽然处于现代生活中的我们也无法理解或认同他的政治思想,却无法不为他的理想所感动。

柏拉图的哲学家治国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这在他的《理想国》中有着详细的描述。这里先引述他著名的洞穴比喻:那些缺乏哲学的人可以比作是关在洞穴里的囚犯,他们只能朝一个方向看,因为他们是被锁着的;他们背后燃烧着一堆火,他们的前面是一堵墙。在他们和墙之间什么东西都没有;他们所看见的只有他们自己和他们背后由火光而投射到墙上的影子。这就不可避免的使他们认为那些影子就是真实的存在,而对于造成这些影子的东西却毫无概念。后来有一个人逃出了洞穴,他看到了世界真实的一面,才明白之前他所看到的影像是欺骗。于是他又跑回了洞穴去告诉他以前的同伴,但没有人要相信他。

柏拉图把那个逃出洞穴的人比做哲学家,也就是适合于他理想国中做卫国者的哲学家,他觉得他有责任再回到洞穴,把真理交给曾经的同伴,指导他们出来的路。

柏拉图说,“看呐,有多少人都住在一个地下的洞穴里,他们从小住在里面,他们的手脚脖子都被锁着,只能看到前面,看到自己的影子,还有同伴的影子”。

在柏拉图的哲学里,善是很重要的存在,“善不是本质,而是在尊严和威力上远远高于本质。”正是有了善,辩证才无须凭借于数学家的假设。而与现象相对立的实在,就是完全的善。(洞穴里的现象于洞穴外的实在)

柏拉图认为,除了哲学家为王,或王具有哲学家的智慧,否则这个国家将无从安宁。柏拉图的哲学就是建立在实在与现象之上。按照洞穴比喻,现象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哲学家有责任将实在的(真理)展现出来。然而柏拉图所谈到的实在有着毕达哥拉斯式的宗教情调。他所要建立的是一种即可以满足理智,又可以满足宗教的学说,结果便是一种非常有力的综合,它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影响了直迄黑格尔为止的大多数的大哲学家(罗素语)

那么柏拉图的哲学理念是什么样的?或者问哲学家是什么样的人?在古希腊语中,哲学就是爱智慧,或也可译作智慧的朋友。而在中华文化中,“哲”一词指的是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

但一个爱知识和好奇的人可以是爱智慧的人,却不一定就是一个哲学家,因此作为一个哲学家,他还必须是一个有洞见的人,也就是发现真理的人。

讲到这里,就需要先了解一下柏拉图关于“知识”和“意见”的区别。柏拉图认为,我们感官感知的一切,并不都是真实的,就像洞穴中看到的影象,这就是我们的“意见”,它有可能是错误的。而“知识”则不同,它是真实的存在,是不会有错误的,就象比喻中洞穴外看到的景像。我们说一个人有知识,就是说他有着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也就是关于某种存在物的知识。按柏拉图的说法,意见就是介乎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比如正义在另一个方面又是非正义的,美的在另一个方面又可能是丑的,这就是作为意见的对象,而非知识的对象。而知识则是,那些看到了绝对的,永恒不变的东西,就是知识。其结论就是:意见属于感官所接触的世界,而知识则是属于超感觉的永恒世界。

意见与知识,就是现象与实在,这最初是由巴门尼德提出,这种设想是矛盾的,然而个体的事物又结合了矛盾的特性,就象赫拉克利特曾说:“我们既踏进又不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这和巴门尼德的理论相结合,就达成了柏拉图的结果。这些都可以看作是继承了前人的,但柏拉图也有完全是自己的,这就是“理念”。

理念可以分为逻辑的,也有形而上学的。逻辑的指的是一般字面上的意义,具有普遍性。比如说这里有一粒苹果,那也是一粒苹果,只要具有苹果的属性,不论是大是小,还是酸是甜,也不论产自哪里,它们都叫苹果。因此苹果这个词是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不是指这粒或那粒苹果,而是指普遍的苹果。事实上它不会因为哪里少了一些苹果而消失了苹果,也不会哪里多了一些而产生变化,它是永恒的存在,这就是它的逻辑部分。

而形而上学的部分,“苹果”这个词是被创造出来的唯一的苹果,其它的所有的“苹果”只是具有苹果的性质,是不完全的,也是不真实的,它仅仅是个现象。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或范畴,被视为首要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对于不能直接透过感知所得到答案的问题,它在先验条件(可看成公理化的假设)下,透过理性的逻辑推理推演出答案,并且不能与经验证据相矛盾。它是人类理性对于事物最普遍的面相和终极的原因的探索的一门学科。                            --维基百科

关于理念,柏拉图解释道:凡是若干个体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的,它们就有一个共同的“理念”或形式。比如说虽然有很多样相同的东西,但这些相同的东西只有一个理念,其它的就是现象而非实在。对于神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可以有知识,即理念,而其它的具有共性的东西就不是实在的,它只是现象。作为一个哲学家只为理想而感兴趣,而不是对感觉世界中的现象感兴趣。而哲学乃是一种“对真理的洞见”,它不纯粹是理智的,它不仅仅是智慧和爱智慧,它是思想与感情的密切结合,人们只有通过长期的探索,才能一现真理的荣光。

柏拉图的哲学,其根本就是把理智世界和感觉世界划分开来,然后让人忽视感觉,追求理性,而理性又是不可知的,于是柏拉图说:那就要靠灵魂去感应。灵魂就像眼睛,当它注视着被真理和存在所照耀的东西时,便能看见它们,了解它们,并且闪烁着理智的光芒;但是当它转过去看那变幻无常的朦胧时(回到洞穴),这时候它只能有意见......赋予被认识的东西以真理性并赋予认识的人以认识东西的能力,这就是我要你们称之为善的理念的东西,而你们也将会把它认为是知识的原因。

总结:

柏拉图的理念包括了世界的方方面面,从自然物到人造物都有自己的理念,并将理念分为二元的实体和客体。实体是独立于客体的本体,也是独立于人脑之外的客观精神,而且是构成了客体存在的根据,并且在知识论上还与后者相互对立(真理与意见的对立)。柏拉图哲学上的二元分离说,开启了哲学史上唯心主义源头。

柏拉图关于理念的学说包含着许多显然的错误。但是尽管有这些错误,它却标志着哲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因为它是强调共相(普遍性)这一问题的最早的理论,从此共相问题便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一直流传到今天。一切的开端总归是粗糙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因此忽略它的创造性。柏拉图所说的话哪怕是加以一切必要的改正之后,其中仍然有某些东西是要保存下来的。
                        --罗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