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短人生成一梦”——当格律修辞已顺,就要注意作品的格调走向

2021-09-29  本文已影响0人  梧桐树边羽

照例先唠唠嗑。

最近家里旧宅改造,除了非请不可的技术活,如泥工、木工、电工等,其他杂活一力承担了下来,写东西自然就慢了很多,回复朋友们的诗作也耽误了。不过并非居住房改造,本来就不在急上,可以慢慢收拾,慢慢搞,也算是增添一些劳动的乐趣。

只是回头上网,看着私信箱里积压的诗稿,觉得有些过意不去,今日趁着木工进场,插不进手,来看几首诗作,抽空回复。

第一首

这首作品怎么讲呢?我们先抛开格式来看,发现一些内容上的问题——因为问题比较明显。

秋风两岸百花残,江水萧萧玉露寒。

雁子翩翩飞舞处,行人凄苦也清欢。

首先就是作者自己的发现,并更改了“燕子”为“雁子”。这是对的,因为前面明显写了秋天,而秋天是不适合写“燕子”的。但是作者的这种改变是仓促的、应付式的,并没有真正去考虑意象在诗歌内部的合理性。

什么是“雁子”?是雏雁。这个词出自《西京杂记》:“太液池边皆是雕胡、紫蘀、绿节之类……其间凫雏、雁子布满充积,又多紫龟、绿鳖。”

但是个人揣测作者在这里只是修改“燕子”而已,并没有去考虑“雁子”用在这里是否合理,“雁子”是指毛茸茸的雏雁,是飞不起来的。即使是可以飞的大雁,“翩翩飞舞处”也并不适合来写大雁的飞行状态。你什么时候看见过大雁飞起来像小鸟一样翩翩起舞?

所以,这一句的动态描写,原本是时节不对,仓促修改过后,变成了完全不对了。

前两句是秋景描写,首句中的“百花”更适合描写春景中“百花齐放”,用来形容秋冬植物凋零当然也可以,但是总觉着有些不妥。而“萧萧”一词,用在自然景观中,是用来形容风声和马鸣声,这里的“江水萧萧”虽然听上去还行,但是耐不住思量。

看上去没有问题,一细想全是问题,就是这首诗的问题。

包括末句的“行人凄苦也清欢”,也是一对矛盾词语的糅杂。既然“凄苦”,何来“清欢”?这是苦中作乐么?那么就要突出重点。而这种“既……也”的排比格式,并没有突出重点。前面都是用词上欠考量,而这一句是比较重要的诗意体现不清。如果诗人自己都不清楚到底是要表达凄苦之情,还是漠漠清欢,又如何让读者感同身受,了解你要表达的内容?

我们再来看一下平仄。“秋风两岸百花残”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是平起平收律句,整首作品是平起入韵,押平水韵“十四寒”部的七绝。平仄正确,格律严谨。

为什么到最后才看平仄呢?并不是一眼就看出没问题,而是这首作品文法、用词上的问题过于突出。也就是说这位朋友是学懂了平仄格律的,但是欠缺的是诗句整理能力,或者说就是文字表达能力。

虽然我的专栏是讲平仄格律,但是写诗绝不仅仅在于平仄格律的使用,否则的话就是典型的凑句。

动手写一首作品,首先是立意。

我到底要表达什么?搞清楚这一点之后,围绕主题开始拣选意象(对生活的仔细观察),然后再保证意象拼接的合理性(逻辑思维),最后升华提炼出我们要表达的主旨。

写诗是作文,并不是简单的生活提炼。是在提炼过后重新复盘提炼过程的一种有节奏的文字记录。从来没有哪篇文章、哪首诗歌,是在写作过程中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的。写作过程只是丰满自己论证主题的过程,是一次提炼过程的重复、修改,以求在文辞上通顺、优美,在吟诵上清朗、抑扬顿挫。

好诗都是雕琢过后的工艺品。别以为古朴、直白的诗就是随口吟得,那是别人千万次阅读理解的积累和洞察生活的经历,并由此得来的迅速成文能力。

古朴、随意,是行文的一种风格,而不是行文的一种方式。

我们要切记这一点。

像作者自己对第三句的修改,就是一种随意:既然发觉写燕子在秋冬不合适,那就改成雁吧。又合平仄,又不用大改,殊不知这样的修改躁动了整首诗的逻辑顺畅,毁掉了整首作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