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真材实料锻大器

2017-11-09  本文已影响0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_威海

我是1999年底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的,当时的威海分校本科正式招生没几年,各项工作正在逐步走向正轨。

那时的材料还是机械系下属的一个教研室,专职教师有张锦升、韩飞、崔令江、张淑英、贺文雄、张文丛、吴欣和我,另外还有双肩挑干部周玉生(时任机械系党总支书记)、房文斌(时任科技处长),是机械系中最小的教研室,办公地点设在E楼二层,与机械教研室共用一间小教室作为办公室,中间用文件柜隔开,材料教研室占1/3,机械教研室占2/3。当时没有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全部家当就是4台电脑、7套桌椅和3个文件柜。

当时材料专业本科生有3个年级3个班,97级一个班36人已经进入专业基础阶段的学习,98级和99级也已入校。为尽可能保证首届本科学生的培养质量,教研室对97级学生采取了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当时我的调动手续还没全部办完,不能全部时间都呆在威海。虽然当时硬件条件很差且教师数量少,张锦升、崔令江、韩飞等老师积极带头,带领其他年轻老师,从专业课阶段开始,一直到毕业设计,事无巨细全方位地指导学生,学生遇到问题总愿意找老师讨论,教研室每天都有学生与老师探讨专业课学习与毕业设计论文,老师们相互之间同样也积极探讨和交流,实际上从那个时候,就逐步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传统:老师与学生打成一片,凡事老教师带头,教师之间相互协助、相互支持,为专业的发展和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比如说,2006年以前,我们都是到长春一汽进行生产实习。2000年97级实习时是第一次到长春实习,也是威海分校材料专业本科学生的第一次实习,为保证实习效果并为后续的实习奠定基础,首次实习由我和张锦升老师带队前往,第二年由我和崔令江老师带队,第三年由我和张文丛老师带队。这样通过连续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实习要求与规范,同时也为后续青年教师带实习做出了榜样,并逐步形成院内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新开发的实习基地如洛阳一拖、景德镇景航等均是首次实习由老教师带队,以后逐步增加青年教师。

当时为了学习三维设计软件,通过在台湾工作的学生搞来了几套UG和PRO/E,教研室老师首先自己学习。由于大家都是刚接触三维设计,国内多数高校也没有涉及该领域,会用的人少,参考书也少,但老师们认真学习、互相交流,很快全教研室老师就基本掌握了软件的使用,并面向本专业学生开展培训工作。尤其是张文丛老师,几乎一个人完成了一个循环的UG培训,使学生很快掌握了相关软件,这一点在当时全国高校也是遥遥领先的。

2000年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威海分校首次明确了6000人左右的学生发展规模,相应的对我们的招生数量也提出了增加的要求,因此,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2000年招生增加到2个班,从2001年起招收4个班,一直延续至今。随着学生规模的发展和学校建设的需要,经校党委批准,材料学科于2001年从机械系脱离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并于2002年搬入C楼2层新办公地点。

独立成系后,材料学科虽然有了更为自由的发展空间,但各方面的基础很差,教学工作繁重紧张,科研工作也没有起步,由于学生多老师少,每个老师都是身兼数职,且都承担着很重的教学任务。比如韩飞老师担任系书记兼副主任,同时负责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还承担着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由于学生规模小,学生党员人数不够成立党支部,需要教师党支部来完成发展学生党员的工作,大家均无怨言,很好地保证了学生工作的开展。

从2001级学生进入三年级以后的一段时间,由于学生数量的快速增加,老师的教学任务直线上升,管理不能像以前严格,一度出现了部分学生贪玩打游戏、不上课不上自习等状况,跟不上学习的步伐,全校的学习风气一度下滑。为保证学生不掉队、不落伍,当时我们在学院内部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方法,通过对每个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摸底和排队,筛查出确实跟不上的或者不学习的,学院领导带头,每个老师承包数人,白天辅导员和班干部检查这些学生的上课情况,晚上集中到金相实验室集体上自习,学院老师轮流值班。强抓了几个月,在院内顺利扭转了学习风气下滑的局面。通过这段期间的工作,材料学院逐步形成了人人关心学生工作、个个关注学风教风的传统。

刚从机械系独立出来时,老师们连办公的桌椅都没有配齐,材料系第一年的办公经费只有几千元,也无力购置办公设备,正好C楼2层原来单位留下10多个旧电脑桌准备报废,孙志杰老师用一周的时间把这些桌子全部安装并修好,才保证了搬到C楼后每位老师都有一张办公桌。当时学校条件也十分困难,校长王尔德虽然很想帮助却无能为力,后来把自己科研经费提成的一部分转给系里,才使材料系渡过了头两年的经济难关。

独立成系后,一切都要靠自己,各方面都急需发展和支持,为加快发展步伐,尽快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经与校本部材料学院多次交流协商,双方于2002年达成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从教学工作到学科发展,纳入到统一框架下考虑和开展工作。当时,学校条件差、学生不安心、对毕业后的前景没信心,为提升学生的信心、稳定学生学习情绪、开拓毕业后的出口,我们利用每年到长春一汽实习的机会,带领学生到哈尔滨,与校本部材料学院进行交流,请本部材料学院相关领导介绍情况,参观实验室,浏览校园,既提升了学生对学校的感情,也为相关老师与本部联络提供了方便,同时也相当为学生考研作了一次动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材料学生的考研录取率在威海校区一直名列前茅。

独立成系后,面临的首个任务就是实验室建设。由于基础几乎为零,且当时学校条件非常艰苦,只能投入20余万元,为尽快完成实验室建设,使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时能顺利开展实验教学和毕业设计,通过广泛调研和联系,购置了Y32-315液压机、60吨拉伸试验机等设备,并相继从校本部联系落实了螺旋压力机、曲柄压力机、加热炉、卧式显微镜等设备,到2000年底,完成了专业教学实验室一期建设,初步保证了教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从2001年起,学校通过银行贷款,先后开展了三轮较大规模的实验室建设工作,我院的教学实验室多数都是那个时候建设起来的。

当时,由于学院还在C楼办公,全部面积就是C楼的2层,为保证实验室建设,全体老师都挤在一个中教室内办公,而将其余的房间全部腾出来用于实验室建设,先后完成了计算机房、金相、焊接、材料性能检测等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为保证计算机房的建设,几个教研室的老师全部集中到一个教室办公,但大家没有任何怨言。为尽快完成金相实验室的建设,完善实验条件,老师们不等不靠,自己动手清理房间、布置实验室、安装调试设备、制作试样。刚建立实验室时,贺文雄老师一个人负责实验室,既要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还要负责实验室的管理和运行,但贺老师从未抱怨,对每个老师和学生的实验都是认真准备。后来调来的孙志杰老师、宋亮老师,都是对工作踏踏实实,全无半点私心,只要说实验室有事,立刻就放下手中事保证完成工作。为保证模具拆装实验,崔令江老师回到原工作单位通过私人关系找来多套报废模具作为实验器材。吴欣、隋少华老师到济南逐件落实标准金相图谱的试样……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校的建设逐步走向正轨,到2004年,经校党委批准,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升级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和外部条件。2006年,由于学院的规模逐步扩大,同时为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材料学院从C楼搬迁至A楼,这是材料学院首次有了全部归属自己管理使用的独栋建筑,也使得学院的办公和实验条件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改善。

当时向A楼搬迁可谓是时间紧、任务急,从学校正式确定到专家进校教学评估,中间只有短短的两个多月,除了要完成教学评估需要准备的各种繁杂材料,还要完成A楼所有房间的分隔、粉刷、电路、照明、窗帘、地面,以及楼道的清洗、墙面的装饰、所有房门的更换等等,还要从C楼将所有的家具、设备搬到A楼。这段期间,学院的老师尤其是实验室的老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辛勤的劳动。为保证A楼尽早就绪可以搬入,宋亮老师带领实验室的几位年轻老师连续奋战了两个多月,联系后勤部门、落实基建项目、运输安装设备、更新室内照明、调整电线布局,韩飞老师带领全体老师准备评估素材、补充各类材料、撰写评估报告,一直忙到教学评估的前夜,使得我院的评估顺利通过并受到学校领导和评估专家的好评。

现在回想起来,在刚成立系再到学院的那几年,条件艰苦、经费紧张,逼着我们养成了锱铢必较、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人手紧张、工作繁忙,培养出我们团结协作、踏实工作的好传统;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使我们形成了任何条件下都积极应对和从不放弃的好作风;基础薄弱、压力山大,却强化了我们利用校本部等外部资源发展自身的能力……

今天,学院规模扩大了,工作条件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各方面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学院的优良传统并未发生改变,而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和继续提升——团结、协作、刻苦、奋进,这就是材料学院!这就是材料人!upports�@��L3�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