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说话你听不下去?

2016-10-02  本文已影响0人  思澈的雷哥
开会睡觉固然不对,但讲话者口才不好,还要人集中精神听,也有点不尽情理。

我从不觉得口才全靠天赋,相反,它更多是练习的结果。好多人违背了一些讲话的基本原则却不自知,给别人留下了口才不好的印象。这篇文章是我几年前的一点感悟,原题是《聊聊说话的问题》,可能有些地方嘴损了一点,不过话糙理不糙,望大家见谅。

废话多,“话作料”多,是许多人的毛病,明明几个字可以说明白,总要搞得很长。一句完整的话要分成七八段,中间还夹杂着无数个故作深沉的引导语、矫揉造作的语气词、毫无必要的插入语,以及同义反复的表达式。在开会、讨论、工作沟通、交流感情时,你总能发现有这样一批人,他们貌似干练、精神饱满,语速很快,滔滔不绝,但是,细品起来,他们所说的却没什么实际内容,就像练绕口令,同样的意思多换几个表达法,然后反复地说。

听这些人说多了,你会有烦躁的感觉,因为他们仿佛有无限的思想要倾吐,可实际上却恰恰相反。我估计他们在说话时是不自知的,或者他们知道自己的毛病却不能控制。一旦降低语速或是保持缄默,他们就会陷入严重的不安而立即逼迫嘴巴再次运动起来。

在这些人的口中,汉语的优雅荡然无存,惜字如金更是天方夜谭。这些人有强烈的表达欲,虽然他们的汉语水平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但他们并不会因此而放慢速度,相反,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把空洞的语句用其他更无意义的东西填满。这群人的座右铭是:不管说什么,一定要说下去。

可是,言谈水平的高低并不取决于语速,语速快的人和语速慢的人,每分钟吐字相差数百,但良好的表达却丝毫不因语速的缓慢而受制。记得上学的时候,我的老师是个语速极慢的人,但是他说话时的用词却极为精当。他的课总有外面的学生来旁听,由于语速慢,学生们记笔记很容易,但是大家从来找不到需要修改的地方。

生活中语速慢却受人喜爱的人也有不少,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语速极慢,却情感丰富,自成一家。还有品三国的易中天,凭着慢条丝理、娓娓道来的学者之风,红透了中国。

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

语言用得好不好,关键是信息量。所谓信息量,是单位时间内有价值东西的多少,说得慢,不见得信息少,说得快,也不见得信息多。很多人说得很快,却没实际内容,占时间的都是“话作料”。这就好比煮汤,料本来不够,非要多煮,只得加水。

让我们看看那些语速快而内容乏味的人到底说了什么:

第一,在语句中加没有必要的定语。

很多人爱在语言里加“一个”、“一种”、“这种”、“这么一种”、“这样一个”等语汇。比如,“这部电影”说成“这样一部电影”,“政府对群众的关心”说成“政府对群众的这么一种关心……”;“交通管制”说成“交通的这样一个管制……”等等。

像“这种”、“这么”之类的词本是用于强调的,可在他们嘴里,好像每个词都得强调,似乎不这样做,心里就不踏实。

第二,无意义的引导语多

一句话之前总加上一个引子,话就罗嗦了。有些人在进入正文之前,不用下面的这些短句就不会说话,比如“就是吧,……”,“那个什么,……”;“我其实是想说……”“我要说……”、“我们都知道哈,……”等等。问题严重的,还有:“这个事儿吧,其实就是那个啥,……”、“其实吧,我想说就是那啥,……”更有甚者,还给自己来个设问:“我要说那个什么呢?我其实就是想说呀,那个……”

在所有无意义的引导语中,“其实,就是那个(就是说)……”的用法最多。

第三,语气词多。

有些人嘴里,“啊”、“么”、“呢”、“哪”、“哈”几乎每句都有。比如要说“今天我们很荣幸地请到了学院的王老师和大家交流”,说出来就变成了:“今天哪,我们那个……很荣幸哈,请到了这个我们学院的啊,王老师哈,来到我们这里呀,和大家呢,来做这么一个交流……”——听到这儿,你想不想扔过去一块板砖?

“哈”这个语气词这几年非常流行,北京交通台有个节目主持人,几乎每句话后面都要加个“哈”。这个“哈”原指希望对方同意自己说的话。比如“今天天气很冷哈”,隐含的意思就是说:你同意我说的今天天气很冷吧?可她一个人在直播间里主持节目也总哈呀哈的,又不和听众互动,哈什么呢?我总觉得这是个毛病。

还有的人特别愿意用“不是……了么”这个结构。比如“我去了香山”一定要说成“我不是去了香山了么”。说“我要学习”总是说成“我不是要学习了么”等等。“不是……了么”意在强调后面一句,即:我是去了香山,但我去香山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说去香山以后的事情;我要学习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了以后又怎么样。一般来讲,“不是……了么”多指对方已经知道的事情或不太在意的事情,说一下是为给下面做铺垫,可是,这个用法被用滥了,很多人无论什么场合都用“不是……了么”,听了上句没下句,感觉怪怪的。

郭德纲和孟非,两位被公认为在业务上是所有靠嘴吃饭艺人的典范。

第四, “伪客观”的状语多。

“伪客观”是指没有必要地把主观性表达法打扮成客观性表达法。最常见的是在句子中加“其实”。除了“其实”以外,还有“事实上……”、“说实在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一定意义而言……”、“在这个层面上”、“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貌似挺有深度,实际上可有可无。

第五,重复用语。

把简单的话搞复杂是增加字数的好办法。“左边”说成“左手边”;“非常好”说成“非常的好”;“这是我们的愿望”说成“这是我们大家的愿望和盼望”;“这是今年的主要目标”说成“这是今年这一年的主要的目的和目标”。

“……的话”是重复用语中最难容忍的,有些人把“……的话”几乎变成了口头禅。比如“今天,我们很高兴”,他们会说成“今天的话呢,我们很高兴”,如果要说“我那个学生成绩不好”,会说成“我的那个学生的话呢,成绩不是很好。”由于许多时候这么说话会把一句话拆成两句,为了使句子平衡,后面那句话的字数也会增加。

把“……的话”与伪客观的状语连接起来,就成了经典的废话,像“其实的话呢……”、“在某种意义上的话呢……”、“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呢……”,你不信可以细听那些无聊的会议,三分之一的时间可能都是这些没有意义的东西。

第六,不断加插入语

加插入语是指话说到一半,忽然打断,插入其他内容的行为。加插入语本是迫不得已的,比如话说到一半忽然想起有更重要的东西没说,或是发觉自己说的不够严谨,需要停下来加以补充等。但是,许多人使用的插入语并无必要,他们只是习惯了。这些人说话之前没有准备好,只好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发现说得乱了,又开始担心别人听不明白,于是,又一遍遍地重复和强调。

比如,要表达“今天来到这里很高兴,负责接待的同志们忙了一天,辛苦了”这个意思,用前面这句话就很清楚,可换做某些人,也许会说:“今天哪,来到这里哈,心里真的是很高兴啊,我知道同志们哪……我的意思是说那些负责接待我们的同志们哪,他们都一直在忙……当然啦,我也不是说其他同志就不忙哈,我知道大家都在忙,因为各有各的工作么,现在本来事儿就多……只是啊,这部分同志啊,我们是看在眼里了,肯定也有同志比他们还忙,只是我们没看见……我其实是想说啊,本来负责接待就不容易么,跑前跑后的……我其实呢,也干过接待,那时候是真忙啊……反正啊,大家都挺辛苦的,也挺不容易的哈,这我们都理解……我们的意思的话呢,就是表示感谢哈……”——你信不信如果继续让我加插入语,我可以把这点儿事扩到十万字?

前面举了六个方面的问题,不多举了,例子多得是,每个例子都似曾相识。

我一直相信,人的语言是要锤炼的,纵使你的思想没那么深刻,汉语没那么娴熟,但你总是有意识地端正说话的态度,认真地检查每一句话,力求使之精确恰当,久而久之,你的水准总会好于那些从不这么做的人。

培根说:“读书使人深沉,谈话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确”,这话不假。不过,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讲话只有持续地练习,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绝大多数人虽然天天也在说话,但他们一直到死,并没有把话说明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