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组诗教学逐字稿

2023-04-04  本文已影响0人  佘_冬冬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他目睹一段战乱频发的历史,历经一种颠沛流离的人生,胸怀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汇成一个沉郁顿挫的声音,写就一部彪炳史册的诗歌。他是谁呢?(杜甫)对,杜甫。朱德赞他: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郭沫若称颂: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我们今天要来学习他的两首诗歌。(呈现课件)

师:昨天大家的预习作业完成得如何呢?我们通过两个问题来检测一下。我想请昨天语文预习作业做得最快的同学来说说,在读了诗歌之后,你有什么发现?

明确:句式上,《石》是五言古诗,《茅》属于歌行体,大多以七言为主。韵律上,《茅》多次换韵,有ao、i、e、ie、an、u等。

师:那两首诗分别写到了哪些事呢?

明确:《石》写官兵征兵时的事情,《茅》写杜甫所住的草堂屋顶被风掀翻,屋漏偏逢连夜雨。

师:大家按照我和书本给出的提示,预习的效果不错,那再考考大家,“有官夜捉人”时,杜甫在干什么?

(生读诗歌并思考)

师:杜甫在投宿期间,耳闻此次事件的发生。他没有选择站出来制止,只在事件发生之后,将这件事记录了下来。这正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特点当中的第一点,“描写的客观性”,他作为一个旁观者,用文字向我们展现了那个动乱的社会。今天,我们就来探索杜甫诗歌中的现实感。

(板书:描写的客观性    杜甫  旁观角度)

师:有点难了吧,别急,我们看一首小学一年级的诗歌。这时我们家孩子作业当中的一道题,大家来帮帮忙,看这两处填什么。

生:孩子,你的师傅在家吗?

生:那他去哪里采药了?

师:大家很棒,果然是拿了小学毕业证的。像这样的形式,叫做藏问于答。大家看看我们今天学习的哪首诗歌中有呢。(《石壕吏》)

师:我们来读读老妇的这段话。(生读)那大家来说说看,石壕吏到底说了些什么。在石壕吏出场前,先找找感觉。如果石壕吏跟妇人用一个“嘿”打招呼,会怎么说。你来试试。

师:从哪里可以判断是这样的语气呢?(生:吏呼一何怒。)好,开始构思你们的对话。

师:老妪这番话,重点是要表达哪个字?(生:苦)那我们看看妇人到底苦在何处。她的三个儿子都去当兵了,其中两个儿子在最近的战乱中死亡,她忍受着丧子之痛。而家中呢?(生接着说,明确:家中仅剩下老弱,贫苦无依。)最后,官吏仍然不放过这家人,老妇人只得自己亲自应征,片刻不停留。这丧子之痛、生活之贫、服役之艰,成了压在老妪身上的三大苦头。

(板书:形象的典型性    吏 怒    妇  苦——丧子之痛、生活之贫、服役之艰)

师:那这两首诗是如何体现真实性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细节。《石壕吏》一文中,官吏征兵本很正常,可是杜甫称之为“捉人”,老翁有门不走,非要“逾墙”。杜甫没交代妇人去了哪儿,只说天明“独”与老翁别。这些细节写出了官吏的凶残,老百姓的恐慌,也道出了杜甫的担忧与无奈。那大家试着借助《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任选一到两个细节,利用思维导图将你的思路呈现出来。

(生探究,师投屏展示成果)

师:两首诗歌用不同的手法反映了现实,那学习了这节课之后,我们对两首诗歌有了怎样的理解呢?

(未完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