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责任感诅咒的戏精父母们
《钱江晚报》昨日刊登了一篇名为《杭州一群孩子秋游时被“跟踪” 老师很抓狂家长却点赞》的文章:因为担心孩子的自理能力,一位母亲在孩子外出秋游时乔装打扮跟踪保护。先放几张图片给大家感受一下:
图片发自钱江晚报微信公众号 图片发自钱江晚报微信公众号据说许多家长看到照片后,纷纷给此人点赞,还称其为“特工妈妈”。为何很多家长对干扰孩子成长和生活的行为乐此不疲呢?
社会上发生一件事,不要把它小看了。一件事的背后,都有重叠相生的原因。笔者认为“特工妈妈”事件背后的原因大抵是因为家长们受困于心理上观念的习惯性而久久不能脱身:孩子犯错,别人骂的是家长“这孩子太没有家教了……”;孩子受伤,爷爷奶奶责怪“你们是怎么当爹妈的?……”;孩子恋爱,邻居碎语“你女儿的男朋友连房子都没有,你做家长的也不帮忙把把关……”。人们受社会舆论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觉得做父母的责任很大,容不得有一点差错。时间久了,这种责任感深入骨髓,即便是认为某些做法不妥,也会被“我这是为孩子好”的念头打压回去。如此为人父母之道代代相传,形成一种习惯性的心理观念“做父母就应该……”,于是便成了现在的局面。
在这种局面下艰难生存的家长的状态,有点像《黏性》一书中提到的“知识的诅咒”的概念:当一个人知道一件事后,他就无法想象自己是不知道这件事的。只不过在最开始对于心理观念的认知上,家长就是错误的。换句话说,他们被家长这个身份所赋予的责任感所诅咒了。
孩子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中,很多家长一直在使用“做父母就应该……”的万能公式:做父母就应该给孩子最好的,于是给婴儿准备的衣服裤子和婴儿车等都是进口的;做父母就应该不让孩子受苦受累,于是孩子不会系鞋带、不会刷碗、不会洗衣服;做父母就应该给孩子选择一个好的未来,于是孩子的高考志愿由父母来选,孩子的人生伴侣需要过父母这一关……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是辛苦的,孩子是痛苦的——他们受惯性观念的控制,孩子受他们的控制。孩子痛苦有两种结局:一是他奋起反抗,于是获得了他想要的;一是他默默承受,于是他的人生变成了父母的翻版。
家长们应该正视一个问题:父母是独立的个体,孩子亦是独立的个体。父母在孩子未成年的时候,对其确承担着抚养教育的责任,但不要将这种责任魔鬼化,使孩子无法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面对世界,这本身是对孩子的权利的剥夺。毛主席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曾写道:“世界上的事情,本极易为。有不易为的,便是困于历史的势力——习惯。我们倘能齐声一呼,将这历史的势力冲破,更大大的联合,遇着我们所不以为然的,我们就列起队伍,向对抗的方面大呼。”笔者认为这段话对于家长们很有借鉴意义,希望家长们可以冲破这种心理观念上的习惯性,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去与孩子相处。
说不定哪一天,孩子会主动邀请:“妈妈,我们一起去秋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