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百家争鸣首页投稿亲子育儿

上课太无聊了,想着想着马良就出现了

2019-12-02  本文已影响0人  蓬勃育儿社

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写了篇作文,再加上老师的评语,就火了。

作文的题目是《我和马良过的一天》,正文是这么写的:我在上语文课的时候,上着上着就觉得太无聊了,想着想着马良就出现了,我们就一起画了个金gu lu棒,画的歪歪扭扭的,不太直……

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可能有些生气,评语如下:

说是“一天”,你有一天吗?

请问,在你心中,还有哪节课是不无聊的?

对你上课的态度,所有老师都投诉了个遍,你怎么解释?

欢迎加入蓬勃育儿社群

这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看过的一则关于宋丹丹教育儿子巴图的报道。宋丹丹在没当妈妈之前是坚决反对打孩子的,但后来她改变想法了,因为上了小学的儿子巴图实在是调皮。宋丹丹说,当时她是三天两头的被老师叫到学校批评,以至于听见电话铃声就心慌,就害怕看到那个代表老师的熟悉的号码。

制度都是刚性的,是有统一标准和规则的。而人都是个性的,个性的差别可能很细微,可能很粗大,但总起来说,人和人不一样,千差万别。

那就可以推导出,任何的制度,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个性。我们的学校教育制度,就不可能满足所有孩子的个性。在所有的进入学校教育的孩子当中,有的孩子非常适应这种制度,而有的孩子就非常不适应这种制度,而大部分孩子则处在中间的位置,不算“很”,但“挺”适应。用一个术语来描述,所有孩子对学校的适应程度是呈“正态分布”的。这是事实,这是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正态分布图

就是说,这样的孩子,老师必定会遇到,无论愿意不愿意。我们都上过学,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小学和初中(高中就是淘汰赛了),哪个班里也会有那么几个令老师头疼的“捣蛋鬼”。你说他们笨吧,好像不是,但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就是坐不住,作业就是不认真完成。总之,在学习这件事上,他们不擅长,他们的心怎么也安放不到学习上。

就是说,这样的孩子,有少部分家长也肯定能遇到,无论愿意不愿意。遇到了这样的孩子,对家长来说就意味着要面临更大的挑战了。一是挑战家长的心理素质,二是就要挑战家长的特殊教育能力了。

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这好那好,即使不那么好但也听话乖巧,不调皮不惹祸的。再回过头来看自己的娃,不上学的时候吧,各种的聪明伶俐都有,可上学后呢,麻烦渐渐就来了,老师跟屁股后头也就找来了,而且是没完没了,看不到尽头呢。你说搁谁身上谁不烦?这家长烦心了,对孩子正确的认知和评价就很难了。这时候家长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跟上学校教育的脚步,能在学习这场竞赛当中胜出。说白了,明明孩子不是学习的材料,可父母却不死心,不甘心,一厢情愿的想着、逼着孩子去再努一把力,但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的。

一个比较适应学校教育制度的孩子,家长是不需要付出太多额外心血的,因为孩子有学校管着呢,有老师教育呢。但一个不适应学校教育制度的孩子,该怎么办呢?他们就应该被淘汰吗?当然不能。

当前还没有任何的机构能提供这种教育,那重担就只能由父母来扛了。但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真的是很难很难,因为我们做父母的也都是肉体凡人,手头并没有多少的资源可供我们去给孩子提供有针对性教育。简单说两条吧,一是别逼孩子学习了,逼下去只能适得其反;二是争取尽早给孩子培养一个特长,争取让这个特长成为孩子将来参加社会竞争的资本。

制度,不包容个性,但不代表个性就没有其他的更好的出路,家长需要及早做好准备。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