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的“密码破译者”
孩子目前中班,可是从托班起老师们就开始投诉说我家孩子太闹腾自制力太差,老是喜欢故意捣蛋,等升了中班,老师们的话语就显得更加语重心长“这孩子自制力这么差,等上了小学后该怎么办啊……”,我们的焦虑就这样在不断地升级中。为平复焦虑寻找解决办法,也去看了不少书,比如《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看完都有感,里面教授的技巧也觉得非常好,但几乎每次都是看完后热血沸腾两天就偃旗息鼓了,总觉得这些书讲得都好说得都对,但没有直击我最困惑又最想解决的问—“坏孩子,不乖孩子”究竟为何而来,我们该怎样去帮助他们?《正面管教》这本在我书架上躺了两年的书给了我想要的答案。

“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初见这句话时被震惊了,我家孩子遭到这么多老师同学的负面评价难道是因为他缺少了爱吗?可我明明为了能更好的去爱他去陪伴他成长,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工作,难道做了这么多都错了?霎那间无限纠结与痛苦,也激起了我认真仔细去看这本书的欲望。
“一个行为失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可我一直觉得我家孩子是一个特别外向而且自信的人,他无论在班级里还是在舞台上都能从容的展现自己,这样的孩子怎么会缺乏自信呢?满满的疑问被接下来的一段话化解了—“不良行为背后,是一个仅仅想拥有归属感但不知道如何以一种恰当、有效方式去达到这一目的的孩子。”隐隐觉得“归属感”这三个字可能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归属感”—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是心理上的落实感与安全感。安全感表现在外的就是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那种有力或者无力感,也就是所谓的确定感和可控感,当一切都是可控时人才会有信心,即一个人只有当拥有了安全感才可能衍生出自信来。所以人做任何事情的首要目的就是追求“归属感”。但孩子对所想要达到的目的很多时候是没有清醒意识的,有时他们对于如何达到自己目的的想法是错误的,所采取的行为是笨拙的,其行为就变成了我们眼中那个讨厌的样子,甚至给他们冠上了“调皮、不乖”的名号。
书中列举了部分不良行为的触发原因: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发展适宜性行为(即“伪不良行为”—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符的行为,只是家长和老师对儿童发展了解不够,而误把这些行为当成了不良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因偶然事件导致受“原始脑”操纵的行为(“原始脑”又称“爬行动物脑操”在其控制下,人与蛇,蜥蜴有着相同的行为模式:呆板,冲动,此时其选择就只有权利争夺或者退却,而无法沟通)…

行为的基础是想要达到的目的,作者把上述不良行为的错误目的概括为四种:
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孩子才有归属感。
2,寻求权利——错误观念:只有当孩子自己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3,报复——错误观念:孩子得不到归属,但他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我就放弃。
我对第一条“寻求过度关注”特别有感触,按照书中教授的识别错误目的与观念的线索二:观察当你要求孩子停止其行为时,孩子的反应—“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在你要求其停止时,他会停下一会儿,但通常不久就会重新开始原来的行为,或者其他能够引起你的关注的其他行为”,这就是对我家孩子最精准的描述。那如何解决呢?作者给出的建议是“把孩子引导向建设性行为”—给他分配一项能使他得到积极关注的任务。非常好的建议,但操作中还是需要技巧,需要不断练习才行。
上面讲述了触发原因及其行为目的,但其根本原因或者内在原因又是什么呢?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行事,是以他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认为别人怎样看待他们为基础的。当别人给予孩子积极正面的反馈时,他们就会有自信,去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罗森塔尔效应,一个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下面这样一个实验:
这个实验发生在1968年,罗森塔尔带助手们来到一所乡村小学,在一到六年级各选了三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结束后,他把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给了校方,并叮嘱他们要保密,免得影响实验的正确性。这个名单占了学生总数的20%,但其实,校长和学生都不知道的是,名单上的学生都是随机选的,罗森塔尔根本没有去看这个测验的成绩。但奇妙的是,8个月后,在针对这18个班学生的测验中发现,上了名单的那部分学生,成绩普遍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性格更外向,自信心、求知欲都变得更强。
虽然这些学生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语言信息,来告知自己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人,但老师们通过情绪、态度影响了他们。这就是权威的期待的力量,可以强有力地影响着别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与老师就是他们最大的权威,我们对待他们的态度直接对他们产生着最强大的力量。

孩子的错误行为就像是抛给大人的一个密码,但孩子们自己并不能清醒认识到密码信息是什么,只有当大人们透过表象找到孩子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时,孩子才能感受到被理解,从而拥有归属感与价值感。如果我们只是看到孩子们的负面表象,而不去深究其背后的真实含义,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真正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东西,成为“密码破译者”,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