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升级·集中营创业上班这点事儿

【认知升级】·第十四天|为什么少数总是战胜多数

2018-03-20  本文已影响120人  儒商诗人
文 | 王烁 编辑 | 儒商诗人来源 | 《30天认知训练》微信公众号:儒商诗人

| Begin |

 

今天我们继续分享王烁老师的认知训练讨论问题—— 为什么应该把组织做小。

这其实是已经有结论的了,但为什么组织应该被做小呢?因为集体没行动。

人类社会最大一个谜,就是少数永远战胜多数。无论是政治、社会、军事、文化、金融,都是这个结果。

01

以少胜多的温泉关之战

公元前479年,那个时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希腊各城邦面对来犯的波斯大军。统一东方的万王之王薛西斯,要把西方也管起来,派出数十万大军。

希腊有多少人呢?雅典是最大的城邦,也就能出三四千重装盾甲兵。希腊人全部加起来,也就是万把人作战。结果输的是波斯人。

波斯第一次入侵希腊,斯巴达国王带300人在温泉关抵御波斯大军,全部阵亡。300人挡几十万人,没挡住不奇怪,奇怪的是毕竟挡了好久。这事如何操作?

人少好组织。

每个希腊重装盾甲兵都装备有盾牌、护甲、长枪、短剑。左手持一米长盾,护住正面,头盔、胸甲、护膝分别护住头、胸、腿,右手执枪,短剑备用。这身装备穿上,如果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活靶子,因为太重,50斤以上,无法活动,而且身体右侧是暴露的。重装盾甲兵必须组方阵。

典型的希腊方阵,深度8排,宽度不限。盾甲兵密集布阵,左手持盾,右侧靠同袍保护。方阵极为密集,挤到能让人窒息的地步。盾牌合在一起,组成长城,长枪架在肩上,无路可走,只能向前推进。

这样一个巨型人肉坦克,就是那个时代的超级武器,把面前一切敌人刺倒,砍倒,推倒。

这么一算,斯巴达300勇士大概正面是近40个人,约20米宽,如果温泉关地形配合,他们居高临下,堵住了要路,波斯人要把这八排人肉坦克攻下来,不容易的。如果是数千希腊盾甲兵对敌,那好比热刀子进黄油,完全是场不公平的战斗。在罗马兴起之前,希腊重装盾甲兵方阵所向无敌,赢得了与其他打法的各路军队的所有重要战争。

人多是纸老虎,人少才好组织,少数总是战胜多数。

02

集体行动的“零贡献命题”


集体行动之难,横跨政治学与经济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尔森(Mancur Olson)讲过:

“一个集体,要么成员很少,要么能胁迫其成员,要么有其他特殊安排,才能使其成员采取符合集体利益的行动。否则,以自身利益为重的理性成员不会采取对集体有利的行动。”

这就是著名的奥尔森“零贡献命题”。翻译一下,个人不做符合集体利益的事,要做的话,要么集体的人数够少,要么集体能威逼利诱。

在名著《集体行动的逻辑》(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中,按规模大小,奥尔森把集体分为三类。

第一种是特权集体。 奥尔森用了“特权”(privileged)这个词,其实跟特权没关系,就是指集体规模够小,小到其中的个体总会采取符合集体利益的行动。因为哪怕只有他一个人采取行动,承担全部成本,他从行动带来的利益中分享到的那部分已经足够大。

在特权集体里面,符合集体利益的行动总会发生。比如说,双寡头垄断市场里头,寡头一定会无所不用其极维护其垄断地位。又比如,海上失事,十个人爬上救生船,但船只能载九个人,那么你放心,一定会有个人被扔下去。

第二种是中等集体。 集体规模中等,单个成员的行动对集体利益的影响既不是决定性的,也不是可忽略不计的。个人是否采取符合集体利益的行动,有一定随机性,有可能会,有可能不会。

第三种是大集体。 奥尔森称之为潜在集体(latent group),虽然有共同利益,但就是一团散沙,个人对集体利益没有任何看得出的影响,经济学术语称之为“价格接受者”。

潜在集体里,符合集体利益的集体行动不会发生,除非集体能威逼或利诱。集体行动之所以不发生,不因为共同利益的能见度不够,哪怕它就明明白白摆在每个成员眼前。比如,人人都讨厌通货膨胀,但通胀来临时,人人都会上街抢购,火上浇油。

少数总是战胜多数,因为特权集体总是战胜大集体。帝国总会崩溃,但部族永存,而家庭是每个人永远的归宿,也是这个道理。中国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希望平滑地从己及人,由小到大,但总是事与愿违,因为别人不会跟。

03

走出“集体无行动”


奥尔森的书出版于50年前,今天我们懂得更多。他所说的,与囚徒困境、搭便车、公地悲剧等概念彼此关联,描述同一类现象:

每个人理性决策,却无法得出对所有人来说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在囚徒困境里,面对忠诚还是背叛,每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叛卖;在搭便车现象里,面对公共品,每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只占便宜不付成本;在公地悲剧里,面对公共池塘,每个人的最优选择都是竭泽而渔

怎样才能走出这个集体无行动的陷阱,我们今天也有了更精微的认识。另一位诺奖得主奥斯托姆(Elinor Ostrom)毕生精研公地治理,她开出的解药是这样的:

“如果公共资源的使用者们能够自己制定规则,以确定谁有权、以什么方式使用资源,并有效地匹配成本与收益,自我监督执行,或者是通过那些对使用者们负责的人来监督执行,做到有针对性地惩罚犯规者,那么,集体行动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奥斯托姆的药方是利害相关者自治。它依托于这样一个现实,同时也是信念:这世界上并不只有理性人一种。总会有另外一些人,他们愿意合作,愿意给集体机会,只要集体给他们机会——如果他人以善意待他,他会回报以善意。

还会有一些人,嫉恶如仇,对那些背叛者、搭便车者、竭泽而渔者,他们自带干粮去惩罚。世界再现实,还是有一点侠气在人间的。

奥斯托姆说,关键是识别出来谁是理性自利人,谁是合作者,谁是惩罚者。只要人们对此不是完全没有信息,只要关于谁是哪种人的判断比随机乱猜更准一点点,那么,这世界就不会完全被理性自利人所统治,公义就还有存身之地。

帮助我们辩别谁是哪种人的信息来自哪里?奥斯托姆说,面对面交流,还有就是各种对于信誉的人际监控机制。路上行人口似碑,是其中一种。

其实,奥斯托姆的解药也可以说是奥尔森问题的注脚——很明显,这解药只属于规模较小的集体。正如奥斯托姆承认,较大规模的公地资源分配,必须使用分层解决机制。

《孙子兵法》看法与此相似。孙子说,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就是说要分割。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也有展开: 大集体想要产生集体行动,得采用联邦结构,而联邦结构的每个成员都是小集体,小集体就能行动。

奥尔森举例说,利益集团如商会之所以能量巨大,是因为商界由一个个细分行业组成,每个细分行业的企业组成专业商会,在对这些行业重要的议题上有强大的游说能力,它在这个小池塘里是惟一的有组织力量。相反,与其相对的工会、农会、消费者协会等大集体,想集体行动就难得太多。

有组织的小集体总能打赢无组织的大集体。

以此推之,虽然中产阶级作为一个整体什么也改变不了,但是校友就有机会改变点什么。任何一所大学都有庞大数量的校友,表面上是个潜在集体,但它同时天然是个联邦结构的集体,任何学校的校友都按系按届、每届都是按班来组织的。哪个班级不是小集体?小集体就能爆发出行动力。

事实也正是如此,大家都看见了校友的力量。

有一点请注意,大集体分解为小解体的关键是平行的联邦制,不是上下的科层制。波斯人并不缺少科层制。

04

把组织“做小”


今天我们的故事从希腊人跟波斯人打仗开始,那就让它在另一个战争故事中结束。

美国特种部队训练充分,装备精良,天上有无人机,地下有装甲悍马。这支部队按说足以碾压一切看得见的敌人,可是,为什么它却打不赢伊拉克基地组织(AQI)?

AQI人数不多,训练不足,装备平平,通讯靠信使,可是迅速崛起为伊拉克最致命的一支力量,日后还滋生出伊斯兰国。

AQI靠的是经得起各种打击的网状结构,既没有标准打法也没有标准层级。打掉AQI一个高级头目,它自己会再长出一个来。美军这些年打掉的伊拉克基地组织“二号人物”大概有20来个之多,可是没什么用。

一天醒来,美军特种作战司令看着一堆等着他签字的命令,悟了。自己就是问题: 条线太长,动作成本太高,决策太缓慢。

司令重组了特种作战结构,信息流不再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每个作战小分队灵活调配资源,相机决策。他不再签那么多命令,垂拱而治,精力放在确保信息流通畅。

结果,一个小分队自己找到并干掉了AQI头号首领扎卡维。这个故事来自美军特种作战司令麦克雷斯托写的书《团队的团队》( Team of Teams: New Rules of Engagement for a Complex World )。

大集体永远干不过小集体。 大集体能做的是把自己变成小集体,小集体自治再组合起来,才能发挥出自己的其他优势,干掉对手。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今天我们讲的认知是,少数战胜多数是常态。所以你要把组织做小,因为只有小集团才能够统一利益,灵活组织应对问题。

今天的认知训练是受到了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曼瑟尔·奥尔森的早年的名著《集体行动的逻辑》的启发。

欢迎你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需要管理团队的朋友。

今日思考

今天的思考题是: 你处于一个多大的集体之中,你觉得你身边的这个集体,是需要变小的吗?为什么?

关于我的回答,会发表在留言区,也欢迎将你的观点发表在留言区

明天,我们继续分享王烁老师的认知训练,明天的话题讨论的是,对于一个成功者,什么最难?我提前揭晓答案:下一个成功最难。

| END |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