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7:四川乐山井研三绝(1)雷氏民居
井研雷氏民居,又称“雷畅故居”,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千佛镇民建村,占地面积约13664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733平方米,是清朝时期的古建筑遗存。属于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是目前川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民居,被誉为“中国川西明清民居建筑精粹”。
【雷畅,清乾隆年间内阁侍读学士,是官居四品的“天子近臣”。据《光绪·井研县志》记载: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雷畅以内阁侍读学士告休,其子翀霄以翰林院编制乞养待父归里,翌年春,在宅前隙地筑随春园以娱亲。园有池,广荫数亩,积乱石为阜,建月到亭、香光阁于其上,香林梅坞,极幽丽之观。千佛镇有个流传久远的传说:雷畅的9个儿子如他一样,饱读经书,年年高中,先后均成为翰林院翰林,连唯一的女婿也中了翰林,故有“九子十翰林”的民间美称。】
如今外围随春园基本打造完成,民居本体修缮进入施工阶段。

井研雷氏民居为清乾隆内阁侍读学士雷畅及其家族的故宅,是川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布局最典型、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民居。井研雷氏民居为四进四合院,共有房舍121间,天井12个,建筑主要为穿斗式结构,布局严谨,结构牢固,左右对称,柱、础、斗拱、横梁、门窗等木石雕刻精美。民居坐南向北,背山面水,崇垣环抱,俨然城堡。围垣高约4米,厚0.6米,全部用石头砌成,周长约450米。民居整体居高临下,层层递升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井研雷氏民居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结构牢固,左右对称,柱、础、斗拱、横梁、门窗等饰以木石雕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井研雷氏民居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2021年5月,井研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于向国家文物局上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井研雷氏民居(雷畅故居)文物本体修缮工程项目计划,同年11月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立项。
2021年6月,申请雷氏民居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暨外围环境提升工程专项资金1440万元。

井研雷氏民居为清乾隆内阁侍读学士雷畅及其家族的故宅,是川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布局最典型、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民居。
雷畅故居中轴线上的各天井和厅堂前后相继排列构成“丰”字布局,寓意繁盛富裕。客厅处于“丰”字轴线中间位置,因此,也被称为正厅。正厅所在的厅堂也叫中堂。这里是接待重要宾客,举行婚礼等重要家庭活动的空间
内厅处于中轴线的顶端,所在区域称为正堂,所在院内为家族的内院区。该正堂三间开。中间是内厅,左右正房为家长寝室。内厅是会见亲戚,家族或家庭议事和祭祀的区域。

井研雷氏民居为四进四合院,共有房舍121间,天井12个,建筑主要为穿斗式结构,布局严谨,结构牢固,左右对称,柱、础、斗拱、横梁、门窗等木石雕刻精美。民居坐南向北,背山面水,崇垣环抱,俨然城堡。围垣高约4米,厚0.6米,全部用石头砌成,周长约450米。垣内占地面积约13664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733平方米。民居整体居高临下,层层递升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井研雷氏民居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结构牢固,左右对称,柱、础、斗拱、横梁、门窗等饰以木石雕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川西明清民居建筑化石”“中国川西明清民居建筑精粹”。

井研雷氏民居内分布着大大小小12个天井,位于中轴线上的较为方正,左右各植一棵桂花树,寓意“富贵”。旁边厢房间显得小巧精致,内植一棵大核桃树,光线透过核桃树冠进入天井,形成独特的景观;故居背面,是狭长的天井空间。

井研雷氏民居正厅内有8根中柱,每个石质柱基都会有不同的雕饰,或是寓意“福禄寿喜”,或是述说着传统的寓言故事。虽然很多都已被风化掉了,但是寿桃、牡丹、鹤蚌相争等纹样都还保存得较为完好。正厅正殿内靠墙的柱基墙基相连接,是用同一块石头打造而成,纹样细腻丰富,在川西民居中实属首例。


清道光初年,雷氏家道中落,将大院卖给了当时盐课提举司犍为五通王敬庭,王敬庭将其改建为有名的“槐盛号”大盐号。

(相关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待续)